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我解【论语】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024-05-10文化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

孔子在四个方面做到了极致: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解读】

绝——极致,极点。

毋——不。

本章堪称【论语】精华之一,这是孔子的方法论,即便是完全不认同儒家的「仁、义、理、智、信」,也不能否认「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先谈谈译读。

本章最有争议的字眼有两个:「绝」和「毋」,现在几乎一边倒的译法为「绝——断绝」,「毋——无」,诸多名家都是这种观点,但我很不认同。

先说「毋」,译为「不」或「无」,看似意思相近,其实还是有巨大的差别。「无」一般是陈述结果,表示一种绝对的没有。「不」一般用在事前,表示一种警醒,并不代表绝对的结果。

看问题,做事情,我们只能警醒自己不要「意,必,固,我」,但没人敢保证绝对没有「意,必,固,我」。译「毋」为「无」其实就是犯了「必」的毛病。

同样我们也不能说孔子「断绝」了「意,必,固,我」,这还是犯了「必」的毛病,毕竟圣人还是人,不是神。我们只能说孔子在「不意,不必,不固,不我」方面做到了极致(接近于断绝)。

不能把「绝」译为「断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语法不对。如果「绝」代表有「断绝」,那么本章内容应该写成:子绝四:意,必,固,我。(孔子断绝了四个毛病:凭空揣测,绝对肯定,拘泥固执,自以为是。)否则语法不通。

下面谈谈「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具体含义。

毋意——不凭空揣测。这显然指以事实为依据,用于对人或事或物的判断。

毋必——不绝对肯定。「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篇】4.10)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合于「义」是做人做事的依据,一切无可无不可。

毋固——不拘泥固执。内心可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但「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篇】8.13)「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篇】7.11)太拘泥于固执,「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子路篇】13.20)

毋我——不自以为是。「学如不及,犹巩失之。」(【泰伯篇】8.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篇】7.22)自己未知的东西太多了,自以为是是会犯错误的,当然,「过则勿惮改。」(【学而篇】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仅此八字,孔子就不愧为那个时代的伟大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