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碎成50余片的紫砂壶重新「站起来」!他练成「金刚钻」,专揽「瓷器活」

2024-07-16文化

即使是一份美丽的残缺,

也会努力修复成「她」最初的模样,

这大概就是「匠心」。

玉器瓷器,精美华贵,但又易碎,于是乎这世上便有了锔瓷和金缮的技艺。经过手艺人的加工,破碎的玉镯和瓷器基本恢复如初,虽然以后或许不会再佩戴或使用,但它们仍是值得珍视的藏品。恋旧之人,对心爱之物有着一种近乎固执的守候,即使是一份美丽的残缺,也会努力修复成「她」最初的模样,这大概就是「匠心」。本文来自山西太原锔瓷手艺人管瑞泉的讲述。

01

父子俩互相圆梦

从我的名字,管瑞泉,瑞雪、清泉,就能看出长辈们对我的殷殷期盼。我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姥爷是一位晚清秀才,一辈子都在从事教育工作。 受他们影响,我很早便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我最先接触的是金石篆刻,那时不过六七岁的年纪,跟着稍微年长的邻院大哥哥们去东华门玩耍。当时有处庭院,里面陈设讲究,抬头木栏屏风,低头青砖铺地,而主人正襟坐在一张厚实的案台后,台面上摆放着各种印章石料。那时的我才跟桌子一般高,于是便趴在桌角,饶有兴致地看着,那时我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那些石头是什么,只知道这块是红的、那块像砖色。

主人看我这么小就对他手中的东西这么感兴趣,便有意点拨我,他问我话,我知道的就点头,不知道的就摇头,整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回家路上,我脑海里一直回想着那个场景。

管瑞泉在工作台前 / 图片来源:良友文摘报社全媒体编辑上官志雄拍摄

回到家,我立即跑到煤堆处捡来一块方砖,拍碎了,挑出一块,开始在平房边上水泥地上反复打磨,直到将不规则的砖块磨成了四方形,这就是最初我心目中的「印石」。之后,我找来焊条,放到炉火里面烧,烧红后将其锤扁,再将其磨成印象中那个主人手中工具的样子。

然后,我便拿着自己制造的工具在自己打磨出的四方形砖块上一笔一笔刻下自己的名字……前后花了好几天时间,我终于制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块名章。之后不论读书还是写字,我总揣着这块名章和一盒印泥,时不时就要在纸页上盖下自己的名字。也就这么着,我开始一点点了解这一行当,爱上了篆刻,进而爱上了老手艺。

高考完后,我应征去了部队。部队是一个大熔炉,在部队的一些文艺创作,比如出板报,做展板,布置连队的俱乐部、荣誉室,雕刻制作营区的警徽,我都是主创人员,算是把自己多年来的潜力都发掘出来了。

1987年,我复员回到太原,分配到太原钢铁公司工作,当过几年企业公安,又长期从事基层管理和人力资源及职工培训、党建工作,2010年单位整合后,又干了12年办公室主任。那些年,工作十分忙碌,但只要一有空闲,我就会琢磨自己的兴趣爱好。儿子4岁前,除了拼装玩具外,我没有给他买过其他玩具。喜欢什么,我们爷俩就坐在地上自己做,坦克也好,飞机也罢,有木头就用木头,没有就用别人家装修剩下的一些边角料。

管瑞泉制作的工艺品 / 图片来源:良友文摘报社全媒体编辑上官志雄拍摄

可以说,我成功地把儿子也带进「坑里」,他小时候,也在「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影响下被动学琴。有一天,我正在桌案前篆刻印章,他放下了手中的琴,伏在桌案一角看着我,神情和角度,与我当年一模一样。我无意识地抬头瞟了一眼,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自己六七岁的时候,内心顿起波澜,心想,大概冥冥之中自有情缘吧。

在我的影响下,儿子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上大学、读研、读博,专业也与艺术相关。 他研二那年,突然对我说:爸,我想学锔瓷。我问,什么是锔瓷?我只是从小见过老手艺人上门补瓮修罐,但不知道那就叫锔瓷。

于是,儿子给我科普了锔瓷的相关知识,说自己一直喜欢传统文化,现在虽然学历很高了,但不能光说不练,想亲手接触和传承非遗文化。我想了想说,你还在上学,先研究好学问,这个东西交给我,我先替你研究研究,等你毕业了再说。

可以说,我最初是在儿子的引导下接触了锔瓷,后来深入了解锔瓷以后,我反而要感谢儿子给我的业余生活带来如此值得热爱的东西。

02

自己动手的乐趣

那时候,有人专门教授锔瓷技艺,但学费很贵。我想,这门技艺属于非遗传承,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又事关儿子的心愿,必须得自己琢磨才有乐趣。

于是,我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研读,又找了很多廉价瓷器反复上手实验。刚开始经常失败,比如一打眼就把瓷器打穿了,甚至在拼凑瓷器残片时,还会割破手指。慢慢地,结合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以及一些资料内容,再加上自己对这门技艺的一些琢磨和理解,我的锔瓷技艺得到了提高,而且通过感悟和理解,对金缮工艺也逐渐炉火纯青,这样一来算是渐渐入行了。

管瑞泉和他的作品 / 图片来源:良友文摘报社全媒体编辑上官志雄拍摄

这时候,我过去的许多爱好和工作经历就体现出了价值。因为搞过篆刻,所以我对美工和修复细节拿捏得比较到位;因为当过警察,搞过刑侦,所以对如何翻模、拓印,我都驾轻就熟……所以我认为,行业与行业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壁垒,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可能你当下认为无意义的事,会在将来变成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觉得,锔瓷、金缮对残缺器物完成修复的过程,往往涉及三重身份的转换。一是「骨科大夫的整形」。瓷(玉)器碎了就等于骨折,你得通过整形,把它的「骨头」复位,该在哪个地方打眼,在哪个地方钉钉子,得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康复大夫的后期康复理疗」。当你对一件瓷(玉)器完成「整形」后,还要去给它做「美容」,要考虑如何才能让修复后的瓷器更加美观。第三点就是,要具备土建工程师的结构学知识。比如一件青花花瓶,交到你手上时已经缺失了一部分,想要修复它,首先得补缺,在残缺位置打孔做结构,同时,得对翻模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尽量将它还原成最初的样子。

管瑞泉用铜皮下角料做的锤纹盖子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因为我是左撇子,所以在锔瓷、金缮修复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乐趣,就是自己动手做工具、改工具。有一次我去口腔医院修牙,医生问我,师傅,我发现你的关注点跟别人不太一样。我挺好奇,问他哪里不一样。他说,一般给患者修牙,患者的关注点都在会不会疼,有的人甚至紧张到发抖。而你的关注点不在牙上,反而在工作台上面摆放的工具上。

医生问我是干什么工作的,我说业余时间在做瓷(玉)器修复,他这才恍然大悟,说你做的工作比我们修牙还要细致。后来,我们成为了好朋友,经常联系,从他修牙的工具上,我获得了不少灵感,改进了不少锔瓷、金缮所用的专门工具。

03

瓷器背后有情感

找我做锔瓷、金缮修复的朋友和客户,送来的往往都是颇有意义的老物件,每件残缺物件的背后,都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回忆。我有一个朋友,母亲已经95岁了,80多年前出阁时,她的奶奶将两个青花坛子作为陪嫁放在她的花轿里,多少年一直视若珍宝。然而,打扫卫生时,朋友不小心把坛盖打碎了。老太太眼中的失落令人心疼,晚辈很愧疚,问我能不能想办法把盖子补救一下。

这两个坛子本身并不贵重,但对老人家来说意义非凡。 于是,我用上金缮工艺,认认真真地将碎片逐一整形,缺肉处补缺,在完成十几道工序后圆满修复。朋友把盖子拿回去,盖到坛体上,完美如初,老母亲看后欣喜落泪。朋友弥补了遗憾,非要塞给我2000块钱,我坚持没要。

管瑞泉修复的玉镯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因为用金缮技艺修复,往往会用到纯金材料,价格摆在那里。它和锔瓷不一样,锔瓷只用买点指定型号的铜皮,然后用钻头打个眼,钉上就行了,但是这样不够美观,跟盖子背后承载的情感不匹配。所以,从那时起,我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老物件基本不用锔瓷,因为那样会造成二次伤害,而这种伤害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还有一个外地的朋友,也是通过网络联系上我,说自己有个杯子,已经碎了20多年了,是他父亲生前留下的一个紫砂杯。他是个有心人,把碎片一直装在盒子里保存起来。后来看到我的修复信息,就联系我。他说,这个东西只要能修好,要多少钱都可以,因为这是父亲留给他最后的念想。 后来修复完以后,他请我吃了顿饭,饭桌上,他捧着修复好的紫砂杯反复打量,笑着笑着就潸然泪下。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接了个大活。这是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贵州网友发起的活动,他有一个壶,碎成了50余片,非常惨烈。后来,大家在爱好者群里提议,我们既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夜人,那就搞一个活动,让这个壶重新「站起来」。后来,共有37个地市的爱好者报名参与,有贵州的、四川的、云南的、广东的、上海的、北京的…… 最后选了56个人,对应着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一起接力把这把壶修好。

「粉碎性骨折」的贵妃壶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这把已然支离破碎的紫砂壶,我们将其命名为「众挚」。 这次活动,我们将其命名为「众挚易锔」。 锔瓷本就是一种以「聚、和」为本质的文化体现,此次活动,旨在彰显手艺人对非遗传统工艺的执着与坚守,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向中国的非遗传统手艺文化表达最深的敬意。我们坚信,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定能后继有人,通过我们的努力,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珍视非遗文化。

管瑞泉作为「众挚易锔」第一站进行交接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我也参与了这个活动,大家觉得我办事牢靠,又是圈里的老大哥,于是决定让我「打第一仗」。两个月前,「众挚」从1700多公里的贵阳飞到了龙城太原,当时我只是对「它」略有耳闻却未曾谋面。它芳龄几何?出自何门?一切的一切都是柔纱遮面。当专人将它送到我手中的时候,感觉它还停留在奇怪的「哗啦哗啦」声中。我闭门谢客,潜心研究,用两周的时间,让「众挚」重新「站」了起来。

管瑞泉作为第一站修复人修复「粉碎性骨折」的贵妃壶 /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这是精细活,因为这个壶叫贵妃壶,最薄的地方不过0.6毫米,十分考验修复者的手艺。 现在,「贵妃」再度出阁,将巡游到全国37个地市,在56位业者手中,接力修复。

其间,又有一位湖北籍的朋友联系我,说有一把具有很深厚意义的壶,壶盖不慎打碎了,想拜托我修复。当我接到实物后发现,这个壶盖不到5厘米,碎了14片,还有部分缺肉处,属于掌中宝型壶具,我感觉这是个有故事的壶。后来湖北朋友告诉我,壶的主人是她的师父,一位修行多年、在宗教界享有盛名的得道老法师。碎片整形完成后,我将这个壶盖的结构造型设计成「袈裟」,与主人共同修行。朋友收到后,转交给师父,随后向我转达了这位得道高僧对我的谢意。

04

热爱生活的姿态

其实,无论篆刻还是锔瓷,都属于孤独的爱好。但是,我很喜欢达·芬奇说过的一句话:当爱好者和所爱好的对象结合为一体时,他就在那对象上得到安息;好比在哪里放下重担,就在哪里得到安息。

所以,作为手艺人,必须学会跟自己和解,并且找到方法去排解寂寞。 在锔瓷、金缮修复的间隙,我也不会闲着。我在家中的阁楼里种了各种竹子和花,置身其中,晒晒太阳,喝杯茶,好不惬意。出门遛弯时,看到奇形怪状的石头,我也会捡回来,清洗、打磨、上油、抛光,然后找来颜料,把自己喜欢的小诗写在上面。

这种成品,可以放在办公桌或者书案上当镇纸、摆件,别有一番趣味。上班的时候,我制作的这些摆件非常受同事喜爱,经常自己摆几天就被同事「借」走。我也不恼,因为人家喜欢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嘛,而艺术的最大乐趣就在于此。

管瑞泉制作的镂空汾酒青花酒瓶 / 图片来源:良友文摘报社全媒体编辑上官志雄拍摄

很多在别人眼中已经没有价值的东西,在我眼中却是制作工艺品最好的原材料。比如一个精美的茶叶罐,茶叶喝完了,可以把罐子口切掉,自己再配上一个盖子,就算是一种器物;还有酒瓶,比如汾酒青花酒瓶,我把它镂空了,也很精美。前几年,我还在旅游时捡回一块崖柏树根,自己做了根雕,再从网上买个达摩摆件,一件艺术品就又完工了。

这说明什么,如果你想试着热爱生活,必须先学会享受生活,必须要有热爱生活的姿态。 另外,对于一项技艺或者爱好,会不会玩不重要,关键是你想不想玩。

这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爱好,最能陶冶人的情操。以前工作的时候,我再怎么累,甚至在单位因为工作上的事跟别人发生争执,发了脾气或是憋了一肚子火,但只要转身看见自己的这些「作品」,烦恼瞬间就烟消云散。

工作的桌面上放着一块石头,我在上面刻了一个掉线的小蜘蛛,时刻提醒自己「知足常乐」,又暗喻工作中的自己,你离开了这张世俗的网,啥也不是。

有时候,业余时间无聊的时候,我会坐在桌前自己鼓捣些什么。一个小葫芦,一根大头针,一边听京剧一边刻,随后拿起中性笔的笔芯,把里面的油对着小葫芦一吹,然后一擦一洗,笔芯里吹出的油便浸入到葫芦纹里了,一件小葫芦雕刻品便这样完成了。

文字 | 许晨昊

编辑 | 黄敏

视频 | 上官志雄

监制 | 袁野

初审 | 许晨昊

复审 | 马燕

终审 | 闫俊峰

  • 本文是「精良故事局」独家原创作品,版权归报社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 投稿给「精良故事局」融媒体平台, 投稿详情点此获取 。
  • 其它合作、建议、故事线索,欢迎于微信后台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