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天气的?只能去庙里烧香拜佛吗?

2023-12-22文化

前言

古人预测天气,真的只是烧香拜佛吗?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习以为常地查看手机天气预报,可曾想过没有先进测量设备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预测天气的呢?难不成真的是去庙里烧香拜佛,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

起初的玄学预测

在古代,天气预测最初确实和玄学有关。根据记载,早在商朝时期,人们就在甲骨文中写入了有关天气的内容。当时并没有科学仪器,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于是试图用玄学和神明来理解天气。

他们相信天气与天意和神明的关联,如果天气异常,就意味着天神不满。为了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商人采用卜骨等方法请示神明,希望能消灾免难。这类方法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气候变化的趋势经验。

后来周文王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依据八卦创制出六十四卦,每个卦图都代表不同的天气状况变化。

占卜官主要的工作就是通过解读象征天气的卦象,来给国君和百姓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大雨、暴风等灾害。这种方法仍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准确度也不高,但已经开始使用历史数据验证预测结果了。

不过因为准确度低,经常会误报导致朝政和生产秩序受到重大影响。这时占卜官就有失职甚至坐实谤言的风险,身陷朝堂风云的漩涡。所以每逢重大变故发生,他们往往坐立不安,即使预测正确也不敢掉以轻心。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根据历年气候变化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标志着天气预测开始摆脱玄学因素,注重使用实际观测结果判定未来天气趋势,这也奠定了中国天文历法的基础。

迈向注重经验的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天气预测的方法得到明显改进。不再迷信卜筮之术,而是依赖系统收集和分析数据。秦朝规定各地要如实记录逐级上报天气和灾害,并据此制定气候适宜的税收徭役制度。这为汉朝积累了大量可靠的气象资料。

在此数据支撑下,汉朝钦天监的天文学家依据历年数据研究气候周期规律。他们参考阴阳五行说等自然哲学理论,试图找出影响天气的潜在因素。

最终西汉初年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划分标准,标志着中国天气预测进入依赖数据统计分析的新阶段。这套理论被验证了两千多年而未改变的事实,也证明了其科学性和理性性。

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天文学家当属张衡。他发明了性能精良的地动仪与浑仪,并依此观测确定了回归年的长度更为精确。

在预测未来天气方面,他创造性地将易经与阴阳五行结合,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推导出一套原创的气象变化体系。这是汉代气象预测达到高度发展的典范。

同时民间群众也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测定气温、湿度的方法。王充提出观察生物来判断气温的想法,展示出汉人预测天气注重实验和经验的思维方式。

这一时期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出现了许多测量和预测天气的方法。国家鼓励百姓积极探索,民智也得到空前解放和启迪。

但就在这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思想,气象学研究受到严重影响,这一鼎盛局面至此走向衰落。

被迫停滞的百年沉寂

「天人感应」学说将天象视为天意的体现,认为异象预示着人间将有灾祸。它反对气象规律有确定的物质机理,而强调这是天故意给人的警示。

于是当发生天灾人祸时,百姓常会质疑是皇帝失德所致。这让汉武帝大为光火,下令严禁民间传播此类说法。

为化解民间疑虑,汉室历代皇帝也只得迎合这一理论,在发生灾害时严格反省是否有失天意。他们不得不通过下罪己诏,表示悔过自责,以维护江山社稷。

这让气象预测这门剑走偏锋,成为维护统治正当性的工具。于是朝廷从此严格管控民间的天文气象研究,生怕知识分子借此终结皇权神授的统治基础。

这导致自汉武帝开始,天气预测进入了为期百年的停滞。民间学者不敢再自由探索气象规律,唯有个别官方机构仍在默默钻研,小心翼翼地积累预测经验与知识。

直到隋唐时这种禁锢才有所松动。有学者依据史料逐一考证,终于重新肯定气象预测的科学性,为这门古老学科注入再度繁荣的希望。

科学预测的新生

隋唐时期见证了气象预测研究的复苏。李淳风根据历史记录和仪器测量,将风力按照破坏程度的大小精确分级;黄子发通过总结不同云貌特征与降水规律的对应关系,编撰了预测短期内雨量的专著;明代天文专家整理出【白猿献三光图】,收录了大量精美的云图,上面蕴含的气象学原理足可与现代标准媲美。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气象预测的精确化进程。

可以说,古人并没有因为没有仪器而一无所知。相反,他们更为勤奋耐心地使用肉眼观察,记录各种天气前兆,从中归纳总结出许多准确的经验法则。

这些规律虽然没有高深的数学公式推导,却同样蕴含了气象学中的真知灼见。正是有了古人的这些积累,为近现代科学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气象学也在交流中获得新生。徐光启与利玛窦等人互相学习文化,使东西方的气象技术和仪器都发生重大飞跃。这可谓「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自此中国气象预测也步入了科学化发展的轨道上。

结语

纵观古代两千多年的天气预测历史,从最初的玄学到后来的注重积累经验,再到科学仪器的应用,镜头拉远后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文明与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最先尝试用灵性的方法预测未来。这似乎有些荒唐,但却积累下最初的体会。然后几代人将这些经验传承下来,不断完善,最终开花结果。

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份积累转化为高端仪器上的精确读数。而这些数据背后,依然蕴含着古人勤于总结和探索的智慧。他们才是现代气象科学认知结构的奠基人。

所以说,历史并不只是过去,而更是积淀,是现在的根基,也是未来演进的源头。没有古人的积累,就没有当代的繁荣。我们不该将历史遗忘,而要将之视为自己发展的养分。这才是真正尊重和传承历史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