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只要身处于人情社会,就不可避免要接触到人情世故。说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神情,有什么姿态,这都是有讲究的。
越是深究人情世故,越是感觉到复杂。这种复杂,就像是一层接一层的套娃,让人感觉到头晕脑胀,分不清楚东西南北。
再复杂的人情世故,关键也就这4个字,万变不离其宗。
第一个字:利。
太史公有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天底下的每一个人,既会为利而来,也会为利而往。有利益,才有做事的动力。没有利益,就会无人问津,荒无人烟。
人情世故的核心,就是利。 员工奉承领导,目的是谋求升职加薪的机会,这就是利益;别人对你满嘴甜言蜜语,目的是求你帮助,这也是利益。
【增广贤文】早就说过,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别人跟有钱人讲人情世故,却不跟穷人讲人情世故。因为有钱人有价值,而穷人没有价值。可见,人情世故是很现实的。
与人相处,跟任何人打交道,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利益诉求的。
毕竟,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生物。
第二个字:变。
有一个问题:头脑一根筋的老实人,为什么学不会人情世故?
原因在于, 头脑一根筋的老实人,缺乏变通的能力,不懂得因时而变,也不懂得因人而变,完全按照老套路做事, 往往容易得罪人。
将君子的一套,用来对待小人,大概率会被小人缠上,成为被小人拿捏的软柿子;将小人的一套,用来对待君子,大概率会失道者寡助,毫无人缘。
有人提出过一个观点, 真 正的高情商,既是让自己好过,也是让别人好过。要是只让别人好过,而自己不好过,那不是高情商,而是愚蠢。
让自己好过,也让别人好过,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变通的智慧。遇到不同的人,就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表现不同的姿态。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无不利也。
只有一套为人处世的方式,会让人举步维艰。唯有具备多套为人处世的方式,才能在复杂的世道里边,做到安身立命,无往而不利。
第三个字:隐。
俗话说,
为人只说三分话,不敢全抛一片心。
与人相处,说三分的真话就行了,其余七分的真话,要埋藏在心底。要是把全部的秘密都抖露了出来,分分钟会害了自己。
春秋末年的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卧薪尝胆,笑到最后,就是因为他足够聪明,懂得将野心、秘密隐藏起来,装成了忠厚、老实的模样,骗过了夫差。
对此,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这种「隐忍」的智慧,为什么百试百灵,还流传到今天呢?
人情社会有一个潜规则,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谁高调,谁出头,谁毫无保留,谁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众矢之的」。谁低调,谁隐藏,谁保持神秘,谁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人这种生物,都只会敬畏存在神秘感的事物,而不会敬畏毫无神秘感的事物。
第四个字:度。
老祖宗提出过一个观点: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和阳,必须要同时存在,才能实现平衡。要是缺失了任意一方,都会导致失衡。失衡,没有了「度」,就会出问题。
就拿「说话」这一点来说, 不能不说话,也不能多说话,而应该保持一个度。
不说话,就无法传达自己的意图。多说话,就容易说多错多,得罪了别人也不知道。前者,是「不及」。后者,是「过犹不及」。
不论是「不及」,还是「过犹不及」,都是走极端的表现。而走极端,恰恰就是人情社会的大忌。
好比吃饭,不吃饭,就会饿肚子,而吃得太饱,就会撑得难受,对肠胃不好。唯有吃得刚刚饱,不多也不少,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讲人情世故,最需要考验的,就是人之「适度」的智慧。究竟如何才能做到适度,这就需要看江湖经验了。多磨砺,知行合一,才能感知深刻。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