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科举进士系列之:「地瓜公」黄可润

2024-07-10文化

甘薯:又名番薯、红薯、白薯、地瓜等。源于美洲,由印第安人种植成功。明万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东莞虎门人陈益从吕宋岛(菲律宾)引入广东。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岛引种到福建。清乾隆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无极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县令黄可润将甘薯引入中原。因此黄可润被敬誉为了「地瓜公」。

黄可润:字泽夫,号壶溪。生年不详,卒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一七六三年)。福建龙溪县壶屿(今福建省漳州市所辖龙海市角美镇西边村)人。清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已未科庄有恭榜第二甲第二十五位进士,授直隶省满城(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县丞(副县令)。

黄可润出生于角美望族黄氏。清乾隆四年获中进士,被授直隶省满城县丞。依据清廷「满汉分畛」统治原则,「满城」为驻防八旗官兵及亲眷居住地,汉人不许在此居住。黄可润出任满城县丞后,必须晨入昏出不能留宿城内。备觉屈辱的黄可润因此呈请辞官,清廷不允。调任黄可润为行唐(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县丞。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一七四六年),黄可润擢升无极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县令。无极县风沙灾害严重,黄可润上任后便决定广植树木抵御风沙。他将无主荒地,依据每家人口多少分为三等,大户三十亩,中户二十亩,小户十亩分给农户所有。农户见有利可图踊跃种树,几年间无极县便树木成林遏制了风沙,耕地面积广为增加。

解决了风沙,增加了耕地,无水灌溉又成为了难题。清乾隆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无极县遭遇大旱。黄可润呈奏直隶总督方观承,请求开官仓放粮,鼓励农户打井。并以打大井者,借粮十五石,打中井者借粮十二石,打小井者借粮五石。借粮者分三年还清,不加利息。一代名宦方观承当即允准了黄可润的奏请。从而无极县在三年中打井一千三百余口,增加可灌溉耕地五万二千余亩。

黄可润在鼓励农户打井同时,想到了自己家乡福建遇到粮食欠收,便以红薯充饥的方法。立刻给福建家人写信,命家人携带数筐红薯藤来到无极县。后来黄可润在【种薯】中记录道:「任无极时,以此地宜番薯状寄家人,曾以薯藤数框附海艘至天津,转寄任所。」

薯藤到了无极县,黄可润把红薯藤分发给了农户,指导农户种植。然而薯苗种下后,大部分没有存活。存活下来的红薯,只结出了寥寥无几的果实。在黄可润感到失望时,直隶总督方观承却差人送来了由夫人在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府邸,自家庭院种植出的硕大红薯。来人说道,黄可润曾将数株红薯藤呈给了方观承。方观承将这数株红薯藤带回了府邸,方夫人将此误认为奇珍异卉种在了庭院之中,并为了防冻用麦草覆盖了红薯藤。黄可润瞬间醒悟,福建与无极气候不同,无极太冷所以红薯藤是被冻干而死。

黄可润向直隶总督方观承呈明在无极种植红薯失败原因后,方观承全力支持黄可润在无极种植红薯。次年,黄可润将方观承夫人保留的薯种,及又从福建购买的薯藤,运用暖床加温红薯苗方法在无极种植,当年亩产便达到了千斤。方观承大悦:「令无极县令黄可润,饬各属劝民种植,以佐食用」。黄可润将种出的红薯敬称为「方薯」,在正定府、保定府推广种植,并由此扩散到北方各地。黄可润由此被敬誉为「地瓜公」。

清乾隆十六年,黄可润擢升易州(今河北省易县)知府(从四品)。无极百姓得知黄县令离任,数万人跪于县衙门前及官道之上,不忍黄县令离去。黄可润无奈地长跪县衙门前恳求百姓道:「泽夫(黄可润字)也不忍离去,但皇命不可违,恳请父老,莫使泽夫违旨」!无极百姓这才让出通道,数万人跟随黄可润官轿,一路护送到了易州。

出任易州知府后,黄可润依据【图经】,呈奏清理古易州河道。注水灌溉农田,再导水环绕易州城,使易州城防更为坚固。易州河清理完工后,乾隆皇帝弘历大悦,为易州河御笔赐名:安河。在乾隆皇帝弘历要赏赐黄可润时,却意外得知,曾教授无极、易州妇人纺线织布的黄可润夫人王氏患伤寒病亡还未安葬。乾隆皇帝弘历御笔亲书「母仪之德」赐赠给了黄可润夫人王氏。

【快雪时晴帖】为明末清初大臣、涿州人冯铨,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怀素、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等二十一位书家,共计八十一幅墨迹,由铁笔名家刘光旸镌刻而成。但明末冯铨依附魏忠贤,降清后又被列为贰臣,所以【快雪时晴帖】刻石被弃于涿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所辖涿州市)无人问津。黄可润出任易州知府后,便从冯铨后人手中购得【快雪时晴帖】刻石运回了福建。清乾隆四十四年,闽浙总督杨景素又从黄可润后人手中购得,献给了乾隆皇帝弘历。乾隆皇帝弘历加题【快雪堂记】,于北海建快雪堂嵌壁收藏。故而【快雪时晴帖】拓本分涿拓(涿州拓本)、建拓(福建拓本)、内拓(内府拓本)三种。这三种拓本用墨极为讲究「涿拓用沙墨如蝉翼,闽拓用焦墨若乌金,内拓以乾隆御制墨逾乌金,而字清洁」。

清乾隆二十八年,黄可润逝于河间(今河北省沧州市所辖河间市)知府任上。黄可润曾建宣化(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柳川书院,易州泉源书院、凌云书院,并以俸禄补贴学子膳食。其编纂有【无极县志】、【宣化府志】、【口北三厅志】、【畿辅见闻录】等地方志书及【壶溪诗文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