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历史的尘埃——当意义淡薄的时候,快乐的呼声就会出来

2024-04-24文化

原创骆玉明

◆生命的追求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意义,一个是快乐。◆她们拥有的是短暂的青春,她们追求的是热烈的享受。◆后人读这样的诗的时候,会惊讶于它的清新、自然、朴素和精致,同时为它的直白和大胆感到震撼。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每一句都是以叠字开始的, 叠字的修辞是歌谣的一个特点 。几句话就很轻快地描写出一个春天里对着窗的嗲溜溜的小女子,充分体现出歌谣的特点: 朴素、自然、直白

然而,这首诗在保持一种民歌的格调的同时,又让人觉得它不只是民歌——民间的歌谣能够写得这么细致吗?能够把一层一层的叠字用得这么好吗?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古代的「倡」,首先是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性工作者,跟现在「娼妓」的概念是有点不同的。「倡家女」这个词本身包含着一个潜在的特质—— 她们拥有的是短暂的青春,她们追求的是热烈的享受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荡子」在这里是指游子,不回家的人。过去曾是倡家女子的她,嫁给了一个不回家的游子。丈夫整天在外面闲逛,不知道要回家,她独守空床等丈夫回来,这实在是个很难的事情。

读这样的诗,我们会觉得,无论这首诗是男子借用女子的口吻来写,还是女子写自己的想法,都有点过分。

为什么不能够等待一个不回家的人呢?因为 青春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

倡家女,跟那些所谓的大家闺秀不一样,她只习惯于快乐的生活,她的生活里没有大家闺秀所习惯的那种崇高和道德性内容。 「妇德」这样的东西,不是她习惯的内容,也不是她生命价值的体现,快乐和享受才是 。她需要丈夫和她在一起欢乐地度过她生命的每一刻。

后人读这样的诗的时候,会惊讶于它的清新、自然、朴素和精致,同时为它的直白和大胆感到震撼。 这样的话不是谁都敢说。

仔细看这首诗,我们会发现,它开始好像是第三人称的叙述,到后面变成第一人称。诗的作者,难以断定。我个人倾向于这个作者是男性,因为 他描述这个女子的时候有一种欣喜和一种被语言所唤起的快乐

他写出来的诗句,一方面带有一种欢快感,另一方面带有一种略有调侃的样子。就像一个画家在画一个漂亮女子的时候,一边画一边被自己的线条所感动; 一个写诗的人,一边写一边被自己的语言所感动。

一个女子嫁给一个不回家的人,她不能甘守寂寞,这是一个生活中的个别性经验。但是, 在这种个别性经验里也包含着一个普遍性经验,就是所谓的及时享乐。

跳出这首诗,放眼整个【古诗十九首】,其 核心主题就是生命的焦虑和及时享乐的希望

这种主题牵扯到 中国文学史上反复出现的一种潜在的虚无主义的情绪 。那么这种虚无主义的背后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中国文化传统里包含着一种很高的对生命的意义和德性的追求。

读【论语】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孔子一方面说「仁」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各种各样的解释,比如「仁者爱人」,「仁者,其言也讱」,「克己复礼为仁」……「仁」是人的德性的最高完成;但是孔子又从不轻许「仁」,有人问他的学生,比如子路、冉有等是不是达到「仁」,孔子可以对他们的其他地方作很多肯定,但是不许可他们已经达到了「仁」。

「仁」是什么?当你开始追求它的时候,你已经在路上了,它离你不远;但是你永远不能说你已经达到它、完成它了。

生命的追求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意义,一个是快乐。 这种通过人格的完善和德性的目标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在现实的世界中经常会被动摇。一旦被动摇,生命的另外一面就会出来。也就是说, 意义淡薄的时候,快乐的呼声就会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把【青青河畔草】理解成一种个别性经验,但它同时是一种普遍性经验,就是生命的快乐。这也是整个【古诗十九首】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