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三)—十二支(3)

2024-06-11文化

⑥辰曰执徐: 辰,震也,伸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万物经震动而长。

【说文解字】:「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属皆从辰。」

【律书】曰:「辰者,言万物之蜄也。」

【律历志】曰:「振美于辰。」

【释名】曰:「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二月,雷发声,始电。至三月而大振动。

【豳风】曰:「四之日举止。」故曰「民农时」。

辰字的演变

辰,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在字形上,早期甲骨文中的「辰」字(图1)所像不明,对于中期甲骨文中的「辰」字(图2)和晚期甲骨文中的「辰」字(图3),

有人认为是手持蛤蜊制的农具蚌镰形,实则应是用手挖出藏在地下的躯体蜷曲而有环节襞纹的蛴螬、豆虫一类的农田害虫。

其上部是象征地表的短横,整个字就像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

「辰」字的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引申指「震动」;

【晋书·乐志上】:「辰者,震也,谓时物尽震动而长也。」

刘熙【释名】:「辰,伸也。」

又引申指「日、月、星的总称」,统称星辰;

【左传·昭公十七年】:「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

可以特指「北辰(即北极星)」和泛指「众星」;

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帝体丽明,仪辰作贰。」

又可以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

【左传·昭公元年】:「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

也引申指「日、月的交会点,即农历一年十二个月的月朔时太阳所在的位置」;

【尚书·胤征】:「辰弗集于房。」

还可指「时间,日子」。

【仪礼·士冠礼】:「吉月令辰,乃申尔服。」

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五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

【晋书·乐志上】:「三月之辰名为卯,卯者茂也,言阳气生而孳茂也。」

白居易 【卯饮】:「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

也指「十二生肖中的‘龙’」、「五行中的‘阳土’」;

王充【论衡·言毒】:「辰为龙,巳为蛇。」

辰龙

执徐(zhí xú): 岁阴名,十二支中「辰」的别称,用以纪年。

【尔雅·释天】:「(太岁)在辰曰执徐。」陆德明释文引李巡云:「执,蛰也。徐,舒也。言蛰物皆敷舒而出,故曰执徐也。」

【汉书·礼乐志二】:「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明·唐顺之【雁训】:「执徐之岁,有雁集于顾舍人第, 舍人筮之得【小过】焉。」

⑦巳曰大荒落: 巳,起也,阳气毕布已矣,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阳气盛之尽,万物盛于巳。

【说文解字】:「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凡巳之属皆从巳。」

【律书】曰:「巳者,言万物之巳尽也。」

【律历志】曰:「巳盛于巳。」

【淮南·天文训】曰:「巳则生巳定也。」

巳字的演变

巳,读作sì或yǐ,最早见于甲骨文,象形字。

甲骨文中的「巳」字有两种字形,其第一种甲骨文字形(图1)是婴儿形状,演变出其第一种金文字形(图3),与其像尚未成形婴儿的第二种甲骨文字形(图2)演变出其第二种金文字形(图4);

由此演变出战国文字中的「巳」字(图5)和小篆中的「巳」字(图6),其小篆字形经过隶书字形(图7)后楷书写作「巳」。

在字义上,「巳」字的本义是「胎儿」,也可能是「一种求子之祭,今作‘祀’」,引申指「后嗣」;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孺子为儿,襁褓为子,方生顺出为婴,未出生在腹为巳。」

【周易·损卦】:「巳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顾野王【玉篇】:「巳,嗣也。」

后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六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蛇’」和「终止」等。

司马迁【史记·律书】:「四月也……其于十二子为巳。」

【左传·隐公五年】:「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可教往来客人,结伙成队,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

王充【论衡·物势】:「巳,火也,其禽蛇也。」

刘熙【释名·释天】:「巳,已也。」

巳蛇

「巳」还是「上巳节」的省称。

关于上巳(古人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曹魏时固定三月三日为上巳)节的起源,目前主要是认为起于水滨祓禊(fúxì,中国汉族民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之俗。

上巳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论语·先进】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关于上巳节的最早记录。

上巳节

陆机【三月三日】: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大荒落(dà huāng luò): 亦作「大荒骆」、「大芒落 」、「大芒骆 」。岁阴名,十二支中「巳」的别称,用以纪年。

【尔雅·释天】:「(太岁 )在巳曰大荒落。」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这一年称大荒落。

【史记·天官书】:「大荒骆岁:岁阴在巳,星居戌。」

【史记·历书】「强梧大荒落四年」 唐·司马贞索隐:「强梧,丁也。大芒骆,巳也。」

隋·姚察曰:「言万物皆炽盛而大出,霍然落之,故云荒落也。」

⑧午曰敦牂: 午,仵也,阴阳交,故曰午,万物丰满长大,阴阳交相愕而仵,阳气充盛,阴气开始萌生。

【说文解字】:「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

【律书】曰:「午者,阴阳交,故曰‘午’。」

【律历志】曰:「咢(è)布于午。」

【天文训曰】:「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

【广雅·释言】:「午,仵也。」按:仵,即「啎(wǔ)」字。四月纯阳,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古者,横直交互谓之午,义之引申也。

【仪礼】:「度而午。」注云:「一纵一横曰午。」

午字的演变

午,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午」字(图1、图2)像舂米的木杵,是「杵」的初文。

金文中的「午」字(图3、图4)在其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有所讹变,小篆中的「午」字(图5)则整齐化,经过隶书字形(图6)后楷书写作「午」。

在字义上,「午」字的本义是「舂杵」,引申指「抵触,违逆」;

【礼记·哀公问】:「午其众以伐有道。」

借作「五」指「纵横相交」;

【仪礼·大射】:「若丹若墨,度尺而午。」

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七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

班固【汉书·律历志】:「蕤宾……位于午,在五月。」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庚午之日,日始有谪。」

孙绰【游天台山赋】:「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

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马’」。

王充【论衡·物势】:「午……其禽,马也

午马

敦牂(dūn zāng): 岁阴名,十二支中「午」的别称,用以纪年。

【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牂。」意为是年万物盛壮。

【占经】:「言万物皆茂壮,猗那其枝,故曰敦牂。」

【史记·历书】:「商横敦牂 后元元年。」

【尔雅】:「敦,盛也。牂,壮也。言万物盛壮也。」

⑨未曰协洽: 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未,味也,万物皆成,果实成熟而有滋味也。

【说文解字】:「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凡未之属皆从未。」

【律书】曰:「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淮南·天文训】曰:「未者,昧也。」

【律历志】曰:「昧薆(ài,隐蔽)于未。」

【释名】曰:「未,昧也。日中则昃,向幽昧也。」

【广雅·释言】曰:「未,味也。」

未字的演变

未,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未」字(图A)像树木枝叶重叠繁茂的形状,

一说是翘曲而生的古代一种树冠枝条向上翘曲而生的树木,枝叶都带咸味,是「味」的本字;一说与「木」是同一字;一说是「蔚」的初文。

金文中的「未」字(图B)与其甲骨文字形大体相同,小篆中的「未」字(图C)则整齐化而字形变化不大,经过隶书字形(图D)后楷书写作「未」(图E)。

在字义上,「未」字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树木」或「繁茂」,借以表示「滋味」;

司马迁 【史记·律书】:「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又引申指「十二地支的第八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

【晋书·乐志上】:「六月之辰谓之未。」

【春秋·文公十六年】:「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

【淮南子·天文训】:「牵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

也代指「十二生肖中的‘羊’」、「五行中的‘土’」;

王充【论衡·物势】:「丑禽牛,未禽羊也。」

王充【论衡·物势】:「戊,土也……丑、未亦土也。」

还表示「没有,不曾」。

【尚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

未羊

协洽(xié qià): 岁阴名,十二支中「羊」的别称,用以纪年。

【尔雅·释天】:「(太岁)在未曰协洽。」

郝懿行义疏:「协洽者,【占经】引李巡云:‘言阴阳化生,万物和合,故曰协洽。协,和也;洽,合也。’孙炎云:‘物生和洽含英秀也。’」

【淮南子·天文训】:「太阴在未,岁名曰协洽……协洽之岁,岁有小兵,蚕登稻昌,菽麦不为,民食三升。」高诱注:「协,和;洽,合也。言阴欲化,万物和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