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修正了【乐】,使得【雅】归【雅】,【颂】归【颂】,各有适当的安置。」
【解读】
反——通「返」,返回。
乐正——可指正其乐章,亦可指正其乐音,本解读兼采二意。
本章大意不难理解,就是孔子修正了已经不太准确的【乐】。从他的自述来看,能感觉出两点:一是他对本次工作比较重视,对结果也比较满意,所以弟子有此记录;二是延续了其「述而不作」的风格,没有创造(至少表面看来没有创造),只是做了整理和勘误的工作。
本章的解读难点在于:什么是「乐」?从某个角度说,说不清什么是「乐」,所有的解读都不能说准确。
我们说儒家有「四书五经」,其中「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实先秦时,常说的是「六经」,在现有的「五经」外还有一本【乐经】。
孔子以「六艺」教学: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就是指【乐经】。本章「乐」自然也指【乐经】。【乐经】是什么呢?很可惜,秦以后,它就失传了。
对于【乐经】的失传,有两种说法最流行。一说毁于秦火。有说秦始皇焚书时烧的,有说项羽烧阿房宫时烧的,总之,就是毁于大火;一说【乐经】这部经从来就没存在过,属于讹传。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查查资料,可以写一大篇文章。
我偏向于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乐经】应该真实存在过,也不是毁于大火,而是因为自身极难流传而渐趋灭亡了。如果在现实中找个例子,它可能极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
至于【乐经】是文字典籍还是音乐曲谱,后世也多争辩。这是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也可以写一大篇文章。
从【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和【史记·乐书】等著作来看,【乐经】极可能是讨论乐义和礼乐关系的文字典籍,不像是纯技术的音乐曲谱。孔子说「君子不器」,一本纯技术的曲谱,似乎也不应该推到「礼乐」可以治国的高度。
但,说【乐经】不教人技术,我是不信的!猜测它最可能的样子就是:既记录技术性的东西也有哲学意义上的乐论。
只是,古代曲谱记录方式并不完善,音乐旋律极难完整记录,或者说即使流传下来后人也不知道该怎么演奏。所以,【乐经】极可能是高度依赖「口口相传」的,更何况,它还包含复杂的合奏,复杂的舞蹈,这就是它容易失传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八佾篇】3.23中的记录: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说实话,今人读之,除了知道一个大概的脉络,鬼知道当时的音乐具体是啥样子?我们解读「乐正」,就说既指正其乐章,也指正其乐音吧。
【史记】记载,鲁定公五年,阳虎劝仕,孔子因「陪臣执国命」而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二十多年后,孔子以其周游列国时的参互考订,又一次「正乐」,足见他对「乐」的重视。
读本章,一方面痛心于老祖宗的宝藏失传了,一方面庆幸于老祖宗的文字我们居然还能读得懂!感情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