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古诗古杭(六)/圣因接待寺遗址碑

2024-06-13文化

古代杭城北郭(湖墅)多寺庙祠观,曾被称为湖墅首刹的是圣因接待寺,此寺建于宋代,圣因接待寺是清康熙年间的寺名,「圣因」之额,为康熙帝御书所赐。丁丙【北郭诗帐】写此寺云:

「接待名垂妙行真,牟陵阳记笔超尘。古缘志雅堂尤备,千载无逾赐圣因。」

此诗言:接待寺在宋时名为「妙行接待院」,元人牟巘以超尘之笔撰【重修妙行院记】;南宋末周密【志雅堂杂钞】载:此寺之额为当时书法家吴傅朋书「敕赐妙行之院」匾;千年过后的康熙四十二年,清圣祖仁皇帝(玄烨)御书赐「圣因」两字。

圣因接待寺遗址碑

今圣因接待寺遗址上,只有一遗址碑(在曹豪巷东侧)显示过该寺的曾经存在;此亦湖墅一带古代文化之重要遗存的象征,因为创建此寺的宋代高僧思净(喻弥陀)其人,有着不凡的事迹。

最早记录释思净事迹者,是南宋绍兴二年的殿试状元海宁人(当时属钱塘)张九成,绍兴七年,释思净圆寂,人们在当时的妙行接待寺内建塔安葬,由张九成撰【净公律师喻弥陀塔铭】(载【淳祐临安志】)。

张九成【塔铭】中云: 「钱塘喻氏子,生不茹荤。少好画,学吴道子,臻其能。后专画阿弥陀佛,无为子杨次公喜之,呼为‘喻弥陀’,世因以称焉。」

此文说思净俗姓喻,生来就不食荤腥。从小就喜欢画画,学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人物画法,画技炉火纯青。后来专画阿弥陀佛像,深受当时大臣杨杰(无为人,精通佛法,苏东坡守杭时任两浙提点刑狱)的喜爱,呼其名为「喻弥陀」;自此,人们就一直以「喻弥陀」称之。

喻弥陀三十五岁时, 「弃家学佛,名思净。 」 思净之名,向往净土之意,与其喜欢画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世界教主)应有关。

喻弥陀皈依佛门后,不仅仅以严守戒律为自我满足,其志向甚为远大。主要有三项事迹,堪称杭州好人,足可感动杭城。

喻弥陀的第一项事迹:「即北城之外僦舍饭僧,期以百万;日持钵乞食,不避寒暑,心念精一,人天归焉。不二十年,遂及三百万。广其所居为佛殿,为僧堂,又为经藏,又为毗卢大阁,百镜四垂,互相摄入,庄严雄饰,俨若天宫,庖湢井厕,莫不具备。郡移‘妙行院’额,以旌其勤。」

北宋末南宋初,天下纷乱,人们流离失所,喻弥陀立下心愿,要接济无饭可吃的僧人(或也包括俗众)达到百万之多,经过不到二十年不避寒暑的努力,这个数目竟达到三百万之众;且在人们的帮助下,从最初时的租房行善到后来建造了一个完整的寺院,从大雄宝殿(毗卢大阁)到僧众的生活设施(庖湢井厕),一应俱全,郡府为表彰其辛勤,将寺院冠以「妙行院(寺)」之额,即是最初的妙行接待院。

南宋名臣史浩作【喻弥陀偈】赞曰:

「搅翻十里西湖水,化作四方八德池。净洗众生烦恼垢,人人见自性阿弥。」

南宋名僧释宝昙【题喻弥陀接待院】赞诗:

「作成宝钵梅花供,带得金池莲叶香。百亿万僧同一饱,弥陀接待胜诸方。」

喻弥陀的第二项事迹,是在战乱中奋不顾身,大行善事,北宋末南宋初,杭州屡遭战火,先是方腊起义,后是高宗建炎年间金国入侵杭城,方腊占领杭州时,「腊之来也,师(思净)径造贼垒,愿以一身代一城之命,诚心感动,贼悚然,为之少戢。每贼退,师辄收聚遗骸,大作佛事,香华熏沐,冢而藏之,其志坚确,表里如一,积久纯熟,不见间断。」

喻弥陀在杭城每次战乱后,都设法收拾死难者的遗骸,从未有停止。让活着饿肚子的人吃上饭,让无人收殓的死难者入土安息,无论古今,都属功德无量的善事。

南宋名臣赵鼎【喻弥陀收掩遗骸】诗:

「骸骨粼粼旷野昏,天阴雨湿向谁论。纵然有乐逾南面,争似无为实相门。」

南宋名臣张浚【赞喻弥陀掩遗骸】诗:

西湖清趣图(南宋),西湖宝石山一带风景,右上涂红处金色的佛像,即大佛头。

喻弥陀第三项轰动杭城的事迹是:将西湖北宝石山(多宝山)上传说是秦始皇的缆船石凿成佛像。【塔铭】云:「(巨石) 遂为弥勒之像,欲及百尺,使水陆往来得以瞻仰。 」此佛像俗称大佛头像,以当年西湖北山著名的佛像,亦是地标。

宋代僧人释克勤作【思净律师于西湖多宝墺区剜石作弥勒百尺像述偈赠之】:

「百万斋才了正因,大缘倏举只逡巡。凿将玛瑙千方石,镌作龙华百尺身。

三竺江山增秀丽,两湖风月愈清新。色声不动掭能事,可是僧中英特人。」

明人王叔承诗曰: 「试问秦皇放船处,白云深锁佛头青。」

清代杭州文人张云璈有诗句云: 「钱塘门外好停舟,士女争看大佛头。」

张九成【塔铭】云:「 伟哉法师,惟实是务。饭无量僧,建大刹宇,捐躯夺命,指石为佛……」 概括了喻弥陀的这三大事迹。

今大佛头遗迹

话题再回到喻弥陀的妙行接待院(寺),在他生前就被战火焚毁过一次,虽北宋末年的方腊、陈通之乱,杭州众寺皆有不同程度焚毁,惟妙行寺「岿然独存」;但南宋初建炎年间金兵占领杭城时,「金人入寇,始焚之。」

喻弥陀晚岁常以「院宇未复为念」,好在其弟子后来完成了其愿望。约过百多年后,南宋诗人施枢有【宿接待寺】诗:

「梵境忽巍峩,门前对市河。有心弘誓愿,于此接经过。

郭近人声杂,檐高雨气多。规摹逾百载,犹说喻弥陀。」

但妙行接待院与杭城其他寺庙一样,历史上总逃不过屡建屡毁的宿命。据【浙江通志】载:「元季毁。明宣德间建,崇祯九年复鼎新焉。康熙二十六年,僧性统重修。四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南巡,御书‘圣因’二字,复赐御书【心经】一部,心经塔一轴。」

元代,文人郭天锡【客杭日记】中,有关于妙行寺的记载:「出北关门,湖州市妙行寺中寻伏维那,已于昨日登天目山矣,徒有怅怏。……观正殿佛三尊,伟甚。中设毗卢那佛像。前殿止有藏一座次。入法堂,有碑石数本,云喻弥陀神笔所画佛像傍刻本,末不暇记也。次理古观音像,相传唐朝塑者。两边画壁,以屋暗不可细鉴。门有放生池。俗云接待寺者,即此院也。」

古妙行接待寺的钟声在古诗文中常出现,又称「北关晓钟」。丁丙【北郭诗帐】有诗云:

「郭髯秋九趁航行,远泊杭州恰四更,霜月满天寒气逼,北关静待晓钟声。」

郭天锡【客杭日记】中载:「至大戊申九月廿四日四更,到杭州,城外霜月满天,寒气逼人。 候北关门接待寺钟动,换舟入城。 」此北关门,应是古武林门,直线相距接待寺约二公里左右,可知当时接待寺钟声之响亮。

明*聂大年(东轩)【同刘邦彦游妙行寺,期蔡宗翔不至】:

「妙行禅寺夹城隈,谷雨干时偶独来。一榻白云松子落,满园黄蝶菜花开。

闲看物态阴晴变,老被钟声旦暮催。客有可人期不至,步随斜日下苍苔。」

清*丁丙【北郭诗帐】提到聂大年游赏妙行寺之诗,有「老被钟声旦暮催」句:

「甘泉坊畔草堂开,图史风流付酒杯。与聂东轩屡游赏,妙行寺里听钟来。」

清初的妙行寺重修,得到了康熙帝的嘉许,康熙赐御书「圣因」二字,于是改名「圣因接待寺」。 但人们习惯用妙行寺称之。继承明人妙行寺听钟的传统,清初的养素园十景中,其中一景被命名为「古寺鸣钟」。

清*邵祖节【养素园十景*古寺鸣钟】诗:

「杵得鲸钟声彻晨,妙行寺里散香尘,白云缥缈难笼住,猛省浮生有几人。」

清代乾隆间著名文人厉鹗【北郭纪游四首*其三*妙行寺】云:

「栋宇何年缔,规模压一城。烟霄骞铁凤,风雨吼华鲸。

临水春船集,巡廊午日明。喻弥陀画佛,不见断碑横。」

此诗中「风雨吼华鲸」句,亦指古寺钟声。诗后有注云:「余尝见元郭天锡【客杭日记】云,岀北关门,妙行寺中有碑石数本,云喻弥陀神笔所画佛像;次礼古观音像,相传唐朝塑者;今则俱无之矣。」

清*华嵒【养素园十景图*古寺钟鸣】,上方是古寺,妙行接待寺。

清末,圣因接待寺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又被焚毁,至今地面建筑惟剩「圣因接待寺遗址碑」,算是与古妙行接待寺有关。

接待寺遗址周遭的一些地名,亦与此寺有关,今有左家新村。左家之名,应来自于古左家桥。

清高彭年【湖墅小志】云 :「 左侯庙在万佛桥西,宋大观五年建。按:(左)侯桐城人,初以贩米来杭州,遂家于此。左家桥其所造也。生平博施济众,数百里中有善人之目, 舍基建接待寺。卒后为本寺伽蓝。」

文中说左侯造左家桥,施舍自家的宅基建接待寺,死后成为本寺伽蓝(保护神),后人还建了左侯庙祭祀与纪念。

今左家新村西,有清水潭巷。清*魏标【湖墅杂诗】有 「接待庄严清水潭,左侯宋敕作伽蓝。」句。 诗注云:「【西湖游览志】:碧沼在左八郎祠前,池广三亩,水极清洌,欲称清水潭。」

今人修建圣因接待寺遗址碑的意义何在?我想,不仅仅是为了向人们展示湖墅(北郭)的古代文化,也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古代曾经辉煌的寺庙,或记得曾经响彻一方的寺钟声;而是要传承古人优秀的道德传统,像喻弥陀那样舍己为人,积善行德;这也是人类应该传承与发扬的普世价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