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女国音,导致汉语(正音)的一次大倒退

2024-02-07文化

五四女学生

大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就是民国早期,北京地区的新潮女学生说话时,兴起一股时髦的发音潮流,就是把原来汉语(正音)里的「团音」发成尖尖的「尖音」,把「剑kian」念成「zian,jian」,这导致后来的国语正音发生了一次语音大倒退,此后推出不区分尖团音的汉语拼音方案,美国汉学家、语言学家罗杰瑞就曾嘲讽是「懒惰的方案」。

历史上,汉语雅言(正音)其实是严格区分「尖团音的,即使是现在,90%以上的方言都是区分尖团音的,可惜的是现代普通话(Mandarin)已经「尖团合流」了,就是不区分尖团音了,这对汉语来说,是一场语音大倒退。

有人不明白什么是「尖团音」。

所谓的尖团音,就是现代普通话里发j、q、x的所有音和字,原来都是分两种,一种为「尖音」,一种为「团音」,比如:

尖音:

jian(zian):剪、贱、肩、尖、渐、溅、煎、笺、僭……

团音:

kian:建、见、件、坚、捡、检、剑、简、减、兼、荐、毽……

尖音:

tsing:清、请、青、晴、情、蜻……

团音:

king:轻、庆、卿、顷、擎、氢、苘

尖音:

sin:信、心、新、芯、薪、锌、辛、衅

团音:

hin:欣、鑫、馨、昕

以上的尖团音的区分,在现代普通话里全都合流了,全部发成一个音,不做区分了。 但是,绝大多数方言一直到现在,都是区分的,平常大家可能不太注意,但是在说话时,绝对不会把团音发成尖音,也就是不会把「香蕉」念成「橡胶」,不会把「建设」念成「溅射」。

曾经有个真实事例:在一期走进基层的节目中,央视女主持问观众「您幸福吗?」,其中一位观众回答「我姓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尖团音部分导致的笑话。普通话「幸、姓」都发成「xing」,没有任何区分,但是在老百姓的方言中,这两个是不同音的字:幸hing,姓sing,严格区分,丝毫不差。

一个是:nin hing fu ma?

另个是:nin sing fu ma?

尖团分开,如此大的区别怎么会混呢?

那么,明明是尖团区分,怎么就尖团合流了呢?这是怎么发生的?

原来,自唐宋有语音记录以来,「尖团」就是严格区分的。到了明末清初,个别地区开始出现一些「合流」的情况,比如太原人出现了不严格区分的情况,当时的知识分子还对此提出批评(【团音正考】),但是这种情况并不严重,全国大多数地方,包括老北京音,都是严格区分「尖团音」的。

团音正考

1913年推出的「老国音」 :严格区分尖团音。到了1920,30年代,社会上的简化汉语的思潮风起云涌,不仅简化汉字区,还简化语音,甚至还有一股强大势力主张完全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化文字。

与此同时,北京地区出现了一种新潮的「女国音」,大家都觉得很好听。所谓女国音,就是在一种把所有的团音,都发成尖音的情况,比如把「掀hian」念成尖音「sian」,把「坚kian」念成尖音「jian,zian」,把「英雄hiong」念成尖音「英雄siong,xiong」。

女国音是对北京女性口语里的尖音现象的称呼。这种尖音现象主要出现在北京地区青春期女性人群,尤其是女中学生中,是北京话的一种口音,也是一种社会方言。它的特点是,将一部分在标准北京话里应读团音的字的发音位置前移,读成尖音(拼音:zi- ci- si-,也即现在的jqx)。由于这种读音现象最早在北京劈柴胡同师大女附中(今属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发现,因而又叫做劈柴派读音。

女国音,之所以流行,有人说是因为听起来可爱,发音开口小,发音部位前移,显得新潮。总之我,是当时女性一种审美的选择。

民国女性

但是,女国音的流行,加上社会上简化汉语思潮的强大影响,1932年推出的「新国音」就采取了简化的方法,把尖团音一律合并为尖音,这造成了建国后的【汉语拼音方案】继续沿用这一方案,从此后,尖团音就在官方的普通话里彻底消失了。

其实,当时为简化而推出的「新国语」,争议也很大。其中,国语罗马字派(也就是当时的国语派)支持尖团合流,反而是北方的「拉丁新文字派」(更激进的左派知识分子,主张废除汉字),支持区分尖团音。 反对者则认为更多的音节可以减少同音字的数量,更利于表达。美国汉学家、语言学家罗杰瑞就曾嘲讽不区分尖团音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懒惰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