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木性」?
概括起来说主要指木材的收缩率、受力度以及纹理。
这几个方面关系到家具的使用寿命、使用功能以及美观度等等,不可轻易视之。
红木木材的种类很多,构造比较复杂,它们除了共性外,每种木材都有其特殊性。
拿收缩率来说,不同的木材,收缩率不同,即使相同的木材,横向收缩率与纵向收缩率也有区别。
一般而言,横向收缩率大,纵向收缩率小,了解了木材的这些个性,在留伸缩缝的时候,就能做到恰到好处。
比如在设计一个翘头案的面板时,由于面板的四周有横纹、也有纵纹的板材,这时就得考虑到这些板材由于收缩率不同,其周边伸缩缝的大小应稍有分别。
假如千篇一律地对待,在热胀冷缩的自然规律下,肯定会出现题目。
受力度也是要考虑的。
总的来讲,直纹木材的受力大于横纹木材的受力。
若是拿一段没有干燥好的木材放在太阳底下照射,直纹的永远不会翘曲,横纹的则会翘成弧状。
因此,横纹的木材一般用于面板等部位,竖纹的木材多用于腿足等受力大的部位。
若是违反了这一规律,无论是沙发,还是桌椅,牢固度都将难以保证。
木匠们做活时,锯一块木头,刨一块木板以后,常常会撂下一句话:「这木头性大。」
就是说这块木头变形力、扭曲力较大,做出成品以后,遇冷、热、干、湿环境的变化会产生比较剧烈的变化,大裂、大扭、大胀、大缩,有时发生的变化简直不像样子,譬如原本一根方方正正的木头方子,可以扭曲成麻花状,转上几道弯。
木匠们遇上这种木头,做活时就要格外小心,要想方设法搞结实它,控制住它,笼住它,不叫它大变。
倘遇上性小的木头,也就是性格平和温柔些的木头,做活会简单些,不必操那么大的心。
做出成品,也会变,但变动与扭曲不会特别厉害。
什么木头性大,什么木头性小呢?
过手的木料品种多,心中都有自己的底数。
比如柞木、水曲柳、色木(枫木)都是性大的木头,而红松、白松、椴木、楸木算性小的木头。
南方木种里,楠木、杉木性小,而榉木、龙眼木性大。
红木里酸枝性大,而紫檀、花梨相对性小。
懂得区分,也懂得制作的技巧,能够较好地拿捏分寸。
但性大与性小都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只要是木头,就会热胀冷缩,也会湿胀干缩。
古典家具的板面上都要留一条3-5毫米的伸缩缝,就是为避免家具的大开大裂与挤胀变形,让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从容应对自然气温与湿度的变化。
木头既然有性,在制作前,去性这一环节就非常重要。
去性的办法多种多样,但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曰「烤」。
就是把原木或板材、方材放到烤房里面去蒸烤。
早年的烤房,主要烧树叶、锯末、树枝、劈柴,后来烧煤、烧油,再进步一点,用电加热的办法来烤,已近似于电烤箱了。
只是烤木头的不是箱子,而是房子,烤木头的时间比较长,不像烤面包,几分钟、十几分钟就熟了。
早年烤木头,一烤就是三、五天,甚至一周时间,慢慢烤着,暗火熏烤着。
温度不能太高,不能见明火,否则木头会着了,变成炭。
经过烤,木头的性去掉许多,便于木匠们使用与操作。
二曰「吹」。
吹的实质就是让风吹,也可称作自然风干的过程。
这需要三、五个月甚至半年、一年时间,把板材、方材一层层叠加,整整齐齐地码垛起来,每层板子、方子间要用小木条垫起,作为间隔,便于通风透气。
垛与垛之间要留大的空隙以走风。板方材一般码在背阴通风处,避免阳光暴晒使木材突然起性。
码垛好后,最上方要压重物,如石头、钢材、原木等,越重越好。
经过自然的风吹、雨淋、日晒、雪埋,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木头的性越来越小,因此越陈的木头性越小,越便于制作与打理。
三曰「泡」。
就是把原木或板材、方子扔到水里面浸泡。
泡他个一周、两周,甚至泡一个月,捞上来按自然风干的方法码垛起来,经过完全自然风干再使用。
或是泡过后送进烤房熏烤,另有一种老办法可以加快去性的速度,就是挖坑放水,加入石灰或碱,用石灰水、碱水来泡木头,这样浸泡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泡个两三天即可捞出,或风干,或送烤房。
总之,木头去性的办法实际上是来回折腾,泡了烤,烤了泡,湿了干,干了湿,折腾的遍数越多,木头的性越小,颇有些「百炼成钢」的味道。
也像钢材的淬火,烧得红红的,猛然插入冷水里。
淬过火的钢材更加坚硬,去了性的木头更加柔顺。
木头去性要多折腾,而国家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必须少折腾,不折腾。
经过去性的木头,在木工手里就听话多了,顺溜多了,制成家具后,热胀冷缩的比率大大降低。
近些年,有一批老木新做的仿古式家具,把老百姓家里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房柁、房梁破成板子做家具,其性稳定而少变。
买老木新做的家具,大可不必担心木头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