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编辑书单|我是女人,是人类,也是动物

2024-03-01文化

这几日,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在图书这个相对慢节奏的行业里,各个出版社也逐渐从春节假期中恢复到工作状态,开始推出一系列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本次的书单里,我们挑选了几位青年作家的小说集。被称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双雪涛,全新中短篇小说集【不间断的人】不停留于对东北工业时代的怀念,开始在小说里加入科幻元素,人心与科技,现实与虚构,最终在他的小说中难分彼此。

青年作家林戈声的【纷纷水火】,是她在【收获】主办的文学比赛中的匿名参赛作品,她也凭借这些作品拿到了该比赛的首奖。虽然她戏言「好像走了后门一样」,但这本小说集中浓郁的奇诡想象力和怪诞的笔法,让这本看上去不那么「主流」的作品,生猛地切中了现代人「病态」却又普遍的精神状态。

青年作家远子的小说集【光从哪里来】,写的是一些青年的困顿——那些出生在农村,通过高考等方式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们,既不属于所在的城市,也很难再以赤子之心回到故乡,远子用四个小故事,书写了这一批年轻人对于身份认知的撕裂、困惑与迷茫。

本次书单中的【资优】,在年初时就被许多业内人士关注。无论是对作者铃木凉美从事过特殊职业的身份好奇也好,还是被她曾与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中精彩对谈所吸引也罢,【资优】作为她的半自传小说,足以让读者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她想要阐述的母女关系。

如果说【资优】是从女儿的角度出发,本次书单中的小说【如我如鲸】则是从一个母亲的视角,讲述了女性重新拥抱生活的冒险、一场自我发现之旅。

此外,本次书单中还有登上过【时代】封面的亚裔女性凯茜·帕克·洪所著的【少数派的感受】;被称为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先驱艾米莉·狄金森的传记【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还原伦敦大轰炸的前因后果,并讲述丘吉尔另一面的【至此一年】;记录席勒特统治下,艺术家们的困境的【文学之冬】,以及探讨邻国日本持续走高的未婚率的社会学作品【不婚社会】,它或许也能为目前中国面临的婚恋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总之,开卷有益,好书颇多,希望我们在春光中,共享阅读之美。

1、【不间断的人】

安东的发财树死了。树的位置在电视柜的旁边,因为他习惯在客厅里工作,所以他给自己弄了一个大桌子,有三米长,一半吃饭,一半干活。发财树就在桌子和电视柜之间,有意无意总能看到。死状是很凄惨的,叶子都掉了,原来就不多的枝条变得又细又黑,有的还弯曲了,像是遭了火灾的窗棂。盆里的土和根分离开,露出一圈裂缝,可气的是开始几天裂缝还是潮湿的,似乎蕴藏着变数,跟枯枝很不统一。

——双雪涛

作者:双雪涛

出版方: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不间断的人】是双雪涛的全新中短篇小说集,加入了科幻元素,每篇故事都有一种未来感与不确定性。

七个故事装置,探向古老与未来时间。在这部全新作品中,人心与科技,经历与幻想,现实与虚构,S市与北京,最终在小说中难分彼此,共同成为探索写作可能的精密试验。寻找鸟骨的仿生人、让时空流转的刺客、失去记忆的拳击手、温柔夜色里的孤独酒鬼……

人,只是不间断的人类的一环。这些故事从人们置身其中的日常开始,不断伸展进意想不到的未来世界,探究的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人的情感、善恶和逃离现实世界的方法。

2、【如我如鲸】

纵观因纽皮雅特和西方工业化的历史,鲸鱼承载了这些人类文化,而纵观我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承载了我。它们载着我和我的儿子来到了一个新的开始。我是女人,是人类,也是动物。我在水中产下了我的孩子。我们对鲸鱼歌唱。我们聆听它们呼吸。我们聆听海洋的声音。这本书便是我所听见的内容。

——多琳·坎宁安

作者:[英]多琳·坎宁安

译者:涂艾米

出版方: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

因一场抚养权之争,多琳陷入了人生低谷,只能带着一岁的儿子麦克斯寄居于妇女收容所。一连串的失败让多琳不断陷入自我怀疑。为了摆脱困境,她决定带着麦克斯开启一段非同寻常的冒险:从墨西哥的潟湖到北极的冰川,在无边的黑暗与风浪中,她们一路追寻灰鲸母亲与幼崽,完成了哺乳动物距离最长的大迁徙。

一路上,她克服了自我责难,包容了胆怯与犹疑,与一往无前的鲸鱼相伴,重拾对自由、爱与联结的信心。行至终点,多琳与久违的自我重逢,六年前的爱与回忆也如潮水般涌来……

3、【光从哪里来】

我终于意识到,自由的确是一种重负,它将人抛入孤苦无依的境地,这些承受不了孤独的人,只能选择逃避冰冷的自由,重回温暖的集体。

——远子

作者:远子

出版方: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光relire &艺文志eons

通过高考「拼杀」进城市里的农村孩子,应该何去何从?从大城市逃离回农村之后,又该怎么办?既不属于城市,又再也融入不了家乡,他们归属于何处?

【光从哪里来】是青年作家远子最新短篇小说集,收录【有福之人】【地下的天空】【倒水河】和【冬眠】。

四篇小说,均以黄安这个地方为牵引,刻写在黄安县城、农村这样的小地方,与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都市之间,撕裂不定的年轻人的困顿与迷茫。

4、【至此一年】

我感觉自己在与命运同行,我过去全部的生命,都只不过是在为这个时刻和这次考验做准备。我虽然急切地盼望着黎明的到来,但睡得很熟。无须美梦作为鼓舞,事实已然胜过梦境。

——埃里克·拉森

作者:[美] 埃里克·拉森

出版方:新星出版社&新经典

1940年,英国前途未卜,丘吉尔在至暗时刻开启了他的首相生涯。尽管纳粹步步紧逼,民众依然捍卫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在灯火管制的夜晚谈情说爱,戴着防毒面具去听音乐会,在一片废墟的校园里完成学位授予仪式,在敌机呼啸中享受一杯杯热茶。

丘吉尔一家也不例外。在处理政务之余,他们也在为儿子破裂的婚姻头疼,为懵懵懂懂便答应了别人求婚的女儿担忧,也为在家庭裂痕中降生的小孙子送上祝福。生活从未停下,人们在守望与坚持中等来了出人意料的转机。

在这本书里,作家埃里克·拉森,以小说家的笔触刻画了1940年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甚至不同阵营的群像。结合大量书面材料,还原伦敦大轰炸的前因后果,也解锁了「永不屈服」的丘吉尔的多种面貌。

5、【少数派的感受】

精神分析学认为,当你在谈论触动你神经的痛苦时,它就会从你的身体里分离出来。命名痛苦可以把刺痛从事件中消除,让它变得有限、可控,甚至消失。但在我长大的文化里,谈论痛苦不仅会重新给我创伤,也给我爱的每一个人创伤,好像言语不是解药,而是会感染他人的毒药。

——凯茜·帕克·洪

作者:[美] 凯茜·帕克·洪

译者:张婷

出版方: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1年10月,【时代】杂志封面出现了一位亚裔女性的面孔——她便是以这本【少数派的感受】声名鹊起的亚裔作家凯茜·帕克·洪。

总是比周围人更勤奋,却一直处在抑郁之中;父母像小孩一样被人训斥;为无法说地道的英语而感到羞耻……韩裔美籍作家凯茜·帕克·洪从小事件切入,深入剖析了亚裔美国人日常感受到的一系列情感,如羞耻、偏执、忧郁、自我怀疑等等,称它们为「少数派的感受」(minor feelings)。

凯茜的书写还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她指出「艺术运动一直建立在白人坏男孩的兄弟情谊之上」,并以讲述亚裔年轻女性艺术家之间的复杂情谊作为回应。在【一位艺术家的肖像】中,凯茜反思了韩裔女作家车学敬在1980年代遭到奸杀案件,通过展示这起残酷的案件在事后被刻意回避和迅速遗忘的过程,审视了亚裔女性的生存状况。

6、【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艾米莉·狄金森传】

狄金森给伊丽莎白·霍兰写信说,「【简·爱】之后,还没有哪本书比艾米莉·勃朗特一生的故事更令人激动」。她称勃朗特是「十字架上的拿破仑!」她把勃朗特的伟大建立在她对痛苦的驾驭之上,并坚持让伊丽莎白读这本书,不管眼睛好不好。「那是一种如此奇异的力量,我一定要让你拥有它。」

——阿尔弗雷德·哈贝格

作者::[美] 阿尔弗雷德·哈贝格

译者:王柏华&曾轶峰&胡秋冉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中信·回声

作为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先驱,艾米莉·狄金森仿佛是一个谜:她是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25岁之后远离公众生活,只留下上千书信和诗作。

这个奇特的女性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的遭遇,不同寻常的个性,激情与愉悦,失望与冲突以怎样的方式走进了她的诗歌世界?

本书从艾米莉·狄金森所处的时代语境出发,以时间为序追踪狄金森的人生发展轨迹,信实、全面且深入地讲述了她的成长。童年回忆、法律档案、公理会记录、未发表的书札残简、狄金森与友人的往复书简……带我们尽可能地接近这位天才的、隐居的、自命不凡的、令人深感困惑的诗人,以及她饱满热忱的创作、非同寻常的一生。

7、【不婚社会:日本婚姻的未来走向】

我曾在研究生课程上问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如果可能,你们是想当医生的妻子呢,还是想当一名单身的女医生呢?」中国留学生的回答是:「当然是自己成为医生。因为如果当医生的妻子,仍然有离婚的可能。」

我说:「在日本,如果是因为丈夫出轨导致离婚,则需要支付给妻子一大笔经济补偿金。而且,因为日本人碍于面子,通常不会说拒绝支付这样的话。所以,只要和医生结婚,在经济上就可以一辈子无忧无虑。」

因此,在日本,如果和高收入的男性结婚,是能够获得一生的经济保障的。即便离婚,也能得到相当丰厚的经济补偿。反过来说,如果和收入较低的男性结婚,即便离婚也没有什么经济补偿。

——山田昌弘

作者:[日]山田昌弘

译者:韩涛

出版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在邻国日本,结婚难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持续走高的未婚率,又带来少子化、单身寄生族等其他社会问题。

学者山田昌弘从社会学角度道出婚姻的本质,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婚姻这种形式是否还有必要?婚姻对男性和女性有什么不同?「结婚难」为何而发生,又因何而加剧?个体的困境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实态?将来的婚姻会怎么样……

8、【资优】

人多的时候有五六个,其中会有人通过对他抛媚眼来试图证明自己与其他人并非处于相同的立场。至于她究竟想向谁证明,是个谜,也许是想向自己证明吧。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全都处在同样的立场上,没有一毫米的距离。世界上有价值高的人,也有价值低的人,而我们这些聚集在那里的人完全一样,也许比世界上的其他人更低。

——铃木凉美

作者:[日] 铃木凉美

译者:连子心

出版方: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磨铁·铁葫芦

大部分中国读者认识铃木凉美,是因为与上野千鹤子的那本书信对谈【始于极限】。

在接连失去两位朋友后,铃木凉美接受了多年未联系的母亲深秋之前想搬来家里的请求。母亲胃里的病灶终于到了难以维持生命的地步,她似乎在寻找一个死亡之地。

在陪妈妈一起等待死亡之际,向来沉默的铃木凉美突然想要问问她:「为什么我没有父亲?」「为什么无论我吸烟或是喝酒你都不生气?」「你知道我在这条街上做什么工作吗?」「我撒的谎你知道了吗?」「为什么没打过我也没抛弃我的你,却烧伤了我的皮肤?」

以及「你庆幸生下我吗?」

9、【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虽然会议到夜里快11点才结束,但报纸次日就详详细细地报道了整个事件……但所有文章都表明,希特勒上台16天后,纳粹党的政治家是多么肆无忌惮地践踏基本权利的。

——乌维·维特施托克

作者:[德]乌维·维特施托克

译者:陈早

出版方: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1933年2月,诗的意志溃败于政治的狂热。

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随即对共产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人士展开迫害,活跃在德国政治、文化舞台的作家和艺术家首当其冲,在纳粹当政初期的短短一个月内,这些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枪决,或被迫逃离德国。

本书以切近的视角和细腻的叙述,记录从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里发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这短短一个多月成为德国文学的冬天。

10、【纷纷水火】

赵梦鹤不知道这些絮语来自何处,一开始他甚至不确定它们是彼此关联的同一类声音,但他发现,当他侧耳倾听的时候,福小姐也顿住脚步,一对纤细的触角敏感地在空气中微摆,几次三番,赵梦鹤就明白这不是幻觉、当晚,赵梦鹤在床上辗转反侧,想的是他自己当时也无法说清的东西,直到天色蒙蒙亮时,他依旧没有想清,如此迎来第二天,又度过一个月,来到下一个月、下一年。不知不觉间,赵梦鹤开始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福小姐待在一起,但绝不是出于对自然、生物、昆虫或生命的兴趣他只是常常在脑海里回想起福小姐触角在微微旋摆的那个傍晚,秋风初起,晚霞温柔,蚂蚁触角这样过于微细的事物,世间只有他和福小姐心知肚明,这事的确毫不重要,但它发生于那一秒。

——林戈声

作者:林戈声

出版方:上海文艺出版社&单读&铸刻文化

青年作家林戈声,在该小说集中书写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不可名状的恐惧。

这是一群携带各种隐秘病症的奇特之人,作者通过对病态社会与现实人性的整体观察,呈现了一份当代都市的异谈集与谶言录,看见人群中那些沉默的少数人的故事。用林戈声的话来说,仿佛是一种世界的阴影在具体各人身上的集中体现。她说,「这也是很多现代人的普遍感受,我们仿佛不再有一个明确的敌人……不知道为什么,痛苦又细小、绵密、四面八方地包围着每个人。就像有的年轻人,白天还在排队抢一个限量版玩具,晚上发朋友圈说‘我好想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白天和晚上如此矛盾,但它们居然都是真实的。」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蒋庆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