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二十四孝」的背后的典故

2024-05-21文化

孝与感恩,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构成了中国人品德的坚实基石。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而深邃,涵盖了敬养父母、繁衍后代、推恩及人的诸多层面,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古代,孝子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二十四孝」。这些故事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孝子的高尚品德和感人至深的孝行。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吴猛,晋朝濮阳人,年仅八岁时便懂得孝敬父母。家境贫寒,无钱买蚊帐,蚊虫叮咬使得父亲难以安睡。每到夏夜,吴猛便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由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惟恐蚊虫转而叮咬父亲。这份孝心,令人动容。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杨香,晋朝孝子,年仅十四岁便随父耕田。一日,猛虎将父亲衔去,杨香手无寸铁,却毅然决然地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虎颈。猛虎终因疼痛而松口逃走,父亲得以保全性命。杨香的勇敢与孝心,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三、孟宗,三国时期江夏人,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时值严冬,何处寻得竹笋?孟宗无奈,只得跑到竹林里痛哭。少顷,只觉全身发热,四周冰雪融化,草木转青,竟长出许多竹笋。孟宗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母亲的病也得以痊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四、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遂弃官返乡。得知父亲病重,医生言需尝粪知吉凶。黔娄毫不犹豫,尝得父粪味甜,内心忧虑不已,夜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其孝心至诚,感天动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五、朱寿昌,宋朝天长人,七岁时生母被嫡母所妒,改嫁他人。神宗时,朱寿昌在朝为官,曾刺血写金刚经,四处寻母。终得线索,决心弃官寻母。历经艰辛,终与母弟团聚。其孝心之坚,令人敬佩。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六、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却侍母至孝。每晚亲自为母洗涤溺器,从无间断。其孝行成为后世楷模。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七、黄香,东汉江夏人,九岁失母,事父至孝。夏日为父扇凉枕席,冬日以身暖父被。其孝行传遍江夏,太守特地旌表。黄香少时博通经典,能文善书,为官时清廉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八、蔡顺,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侍母至孝。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只得拾桑葚以充饥。一日遇赤眉军,问其何以异器盛桑葚。蔡顺答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赤眉军怜其孝心,赠以白米、牛只以敬其母。其孝行传颂千古,成为后人楷模。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九、涌泉跃鲤姜诗,东汉明帝时期广汉人氏,与庞氏结为连理。夫妇二人皆以孝道著称,尤其是庞氏,侍奉婆婆无微不至。婆婆钟爱长江之水,即便江水距家六七里之遥,庞氏亦不辞辛劳,每日前往汲取,以供婆婆饮用。婆婆又偏爱鱼鲜,姜诗夫妇便时常烹制鲜鱼,以飨其口。每有佳肴,必邀邻里老母共享,以示和睦。一日,因风势狂烈,庞氏取水归家稍迟,姜诗误以为其怠慢婆婆,遂严词训斥,竟将其逐出家门。庞氏寄居邻舍,昼夜辛勤纺纱织布,积蓄所得,皆托邻母转交家中,以尽孝道。时日一久,婆婆得知庞氏被逐之事,心中愧疚难当,遂命姜诗将其迎回。庞氏归家之日,奇迹突现。院中泉水喷涌而出,其味竟与长江之水无异。更奇者,每日皆有两条鲤鱼跃出水面。庞氏遂以此泉之水、跃鲤之鲜供奉婆婆,再无需远行取水。此泉此鲤,仿佛天地之灵,为庞氏之孝行所感,特赐此福泽以彰其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十、闻雷泣墓王裒,战国时魏国名士,博学多才。其父王仪不幸遭司马昭所害,王裒自此侍奉母亲,尽显孝道。他隐居山林,以教书为业,终身不向西坐,以示永不臣服于晋。其母在世时,生性胆小,尤惧雷声。每逢雷雨交加之际,王裒必至母亲身边,守护其旁,为其壮胆。母亲辞世后,王裒将其安葬于山林幽静之处。每逢风雨雷电之夜,王裒便奔至母亲墓前,跪拜叩首,低声泣诉:「儿王裒在此陪伴母亲,勿须惧怕雷声。」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王裒教书之时,每读【蓼莪】篇,便思及父母之恩,泪流满面。其孝行感天动地,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此诗传颂千古,成为孝道的典范。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十一、乳姑不怠崔山南,名琯,唐朝博陵人氏,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崔家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齿牙脱落,饮食不便。其祖母唐夫人时为崔家少妇,孝行卓著。每日梳妆盥洗后,必至堂前,以己乳哺喂婆婆。长孙夫人因而不再食他物,数年如一日,身体依然康健。一日,长孙夫人病重,召集全家大小于床前,含泪嘱托:「我无以回报新妇之恩德,唯愿新妇之孙媳亦能如她待我般孝敬于她。」崔山南后来位高权重,果然不负曾祖母所望,孝敬祖母唐夫人如同曾祖母长孙夫人当年所受之恩。此故事传为佳话,成为后世孝道的典范。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十二、王祥以一颗纯净善良之心,行走于世间。幼年失母,他饱受继母朱氏的冷眼与父亲的疏离。然而,当继母病重,渴求活鲤之际,王祥毅然决定迎难而上。时值寒冬,大地被冰雪覆盖,王祥解开衣衫,赤身卧于坚冰之上。他浑身冻得通红,却心怀坚定信念,虔诚地向苍天祷告。正当他祈求之际,右侧冰面突然裂开,跃出两条鲜活的鲤鱼,仿佛是上天对他孝心的回应。王祥欣喜若狂,怀揣着两条鲤鱼,步履匆匆地返回家中。继母食后,病情竟奇迹般地好转。他的举动,如同春风般温暖了十里乡村,人们纷纷传颂着这位人间难得的孝子。有诗云:「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十三、老莱子隐居蒙山,尽享山水之乐。他孝敬双亲,尽心竭力。年届七旬,仍如孩童般纯真,常着五彩衣,手持拨浪鼓,在父母面前嬉戏玩耍,只为博得二老欢颜。某日,老莱子为双亲送水,不慎跌倒。他怕父母担忧,便顺势躺下,学起孩童的哭声。二老见状,忍俊不禁,笑声在屋中回荡。老莱子的孝心与纯真,如同阳光般温暖了家人的心田。楚王闻其贤名,欲召其入朝为官。然老莱子淡泊名利,携家眷迁居江南,从此不知所踪。他虽隐于世,却留下道家经典十五篇,传颂千古。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十四、董永以孝闻名。家境贫寒,父亲离世后,他无力承担丧葬之费。为尽孝道,他毅然决定卖身为奴,换取钱财以葬父。丧事办妥后,董永便踏入地主家中,辛勤劳作以偿还债务。某日,他在槐荫下邂逅一美貌女子,女子自称无家可归,愿嫁董永为妻。董永虽心动,但想到家贫如洗、债务未清,便婉言拒绝。女子却执意相随,她心灵手巧、勤劳能干。仅用一月之余,便织出三百尺细绢,助董永还清债务。二人携手归家之际,女子向董永透露真身——她原是天上七仙女,因感动于董永的孝心而下凡相助。自此,槐树之地更名为孝感,以纪念这位孝感动天的孝子。有诗赞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十五、丁兰,民间传说中的孝子典范。他年幼失怙,未能尽孝于双亲膝下,心中常怀愧疚之情。为弥补遗憾,他精心雕刻双亲木像,每日如同侍奉活人般恭敬对待。三餐必先敬双亲,出行必禀告归家必面见。岁月流转,他的孝心从未有丝毫懈怠。然而,妻子却对木像渐渐失去敬意。一日,她好奇地用针刺木像手指,竟见血流如注。丁兰归家见状,问明缘由后愤怒不已,毅然将妻子休弃。此事传扬开来,人们无不感叹丁兰的孝心与坚毅。他的事迹成为千古佳话,激励着后人传承孝道、尊老爱幼的美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十六、江革,东汉齐国临淄之地人士,今称山东淄博东北。少年失父,侍奉慈母至孝。当时战乱四起,江革背负慈母,逃离烽火,途中屡遇匪贼。匪贼欲杀之,江革含泪泣诉:「老母年迈,无人奉养。」匪贼感其孝行,不忍下手。战乱平息后,乡民皆颂其为「江巨孝」。后迁江苏下邳,家境贫寒,竟至无履可穿。然江革自甘为佣,以供慈母之需,慈母所需之物,无一或缺。明帝在位时,举其为孝廉;章帝时,又推为贤良方正,后任五宫中郎将。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十七、怀橘遗亲,三国之时,有孝子名陆绩,字公纪。年仅六岁,随父陆康至九江拜见袁术。袁术以橘相待,陆绩暗藏二橘于怀。辞别之际,橘坠于地。袁术戏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离去之时,竟还怀揣我之橘子乎?」陆绩跪地答曰:「吾母素爱食橘,欲携归以奉之。」陆绩年方六岁,已知孝敬之母,袁术大加赞赏。有诗云: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藏橘实,遗母报深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十八、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人,亦有说为河内温县人。家本富饶,父亡后,将家产两千万分为二,赠予二弟,独留老母奉养。对母至孝,然家境日渐贫寒。后妻生子,郭巨思忖:养此子,必损奉母之资,遂与妻商议:「子可再有,母死岂能复生?不如埋子以省粮,供奉老母。」妻虽勉强应允,然心中戚戚。郭巨令妻抱子,欲挖坑埋之。挖至二尺,忽见一坛黄金,上有铁书,书曰:「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金,归家孝敬老母,兼养其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十九、舜,那位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身为瞽瞍之子,他自幼便深谙孝道,敬爱双亲。其父,是一位朴实厚道的农夫,而继母与异母弟象,却常因家境贫寒而心生怨怼,对他父亲冷嘲热讽。然而,唯有舜,始终坚守孝道,既不怨天尤人,也不对家人有丝毫的不敬。他对父母的恭顺如初,对弟弟更是倍加关爱与引导,使其迷途知返。
曾几何时,继母与异母弟多次企图加害于他:或于修补谷仓时,从下纵火,舜却手持斗笠,纵身跳下,得以逃脱;或于掘井之际,二人竟下土填井,舜则掘地道而出。然而,舜并未因此心生怨恨,他依旧对继母恭顺如初,对弟弟充满慈爱。这份超凡脱俗的孝心,竟感动了天地。当他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为他锄去荒草。帝尧闻其孝行,特遣九侍者侍奉瞽瞍夫妇,并将爱女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以彰其孝。终而,尧将帝位禅让于舜,世人皆言,舜之由平民至帝王,皆因孝心所致。有诗赞曰:耕春之象队队行,耘草之禽纷纷至;嗣尧登上帝王座,孝心感动天地心。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十、刘邦建立西汉,其三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以孝闻名于世。刘恒对母亲皇太后孝顺至极,从未有丝毫怠慢。某年,皇太后重病缠身,卧床不起,长达三年之久,刘恒心急如焚。他亲自为母亲煎药,日夜守护在床头,每当母亲入睡,他才敢稍作休息,趴在床边小憩。每日煎药之际,刘恒必先尝一口,确保汤药既不苦涩也不烫口,方才喂给母亲。他的孝心在朝野传颂,人们无不称赞他为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之名闻遐迩,威仪赫赫冠百王;母后病卧三载久,汤药必先尝其芳。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十一、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之子,孔子门下之得意门生,世人皆尊称他为「曾子」。他以孝行名扬四海,其事迹流传千古,感人至深。曾参少年家境贫寒,常负薪入山,辛勤打柴以维持生计。某日,家中突有贵客造访,母亲手足无措,眼见曾参尚未归来,心中焦急万分,竟以牙咬指,期盼儿归。曾参在外忽觉心痛如绞,恍若被利刃刺穿,顿时明了母亲之意,遂背柴火速归家,跪询其故。母亲含泪述说:「客至家中,吾咬指盼你速归。」曾参闻言,立刻起身接待客人,以礼相待,尽显儒家风范。曾参学识渊博,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之修身之道,其思想深邃,影响后世。据传,他曾著述【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为后世儒家学子所敬仰,尊称其为「宗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十二、仲由,字子路、季路,亦春秋时鲁国之子,孔子门下之英勇弟子,性格直率,孝心可鉴。早年家境贫寒,他时常采集野菜充饥,生活艰辛。然而,为了赡养双亲,他竟愿跋涉百里,背负米粮归家,以尽孝道。父母离世后,仲由南游楚国,其学问与人品备受楚王敬佩,获封百乘之官,家中粮食堆积如山。然而,他仍念念不忘昔日艰苦岁月,感叹不已:「虽欲复得此身,负米百里以养亲,不可得也。」其孝心之诚,感人至深。有诗赞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仲由之孝行,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其精神永载史册,成为后世子孙之楷模。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十三、芦衣顺母,周朝闵损,字子骞,孝道至诚,感人至深。其母早逝,父念其孤苦,遂娶后母以慰其心。数载之后,后母得二子,对子骞之情日渐淡漠。值冬将临,父未归,后母偏心制棉衣,厚絮予亲子,薄絮予子骞,以芦花代之。一日,父归,命子骞驾车外出。寒风凛冽,子骞衣薄体寒,然默默忍受,不言其苦。后绳磨破肩头棉布,父见芦花,方知子骞受虐。怒欲休妻,子骞见状,跪求父曰:「母在一儿单,母去三子寒。」其孝心感动后母,使之悔过自新。自此母慈子孝,一家和睦,其乐融融。有诗颂曰:闵氏贤郎誉满乡,何曾怨母心偏旁;车前孝行留母在,三子免受风霜伤。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十四、鹿乳奉亲,郯子,春秋贤士。其父母年迈,目患疾,需饮鹿乳以疗之。郯子遂披鹿皮,深入山林,混入鹿群,挤取鹿乳,以奉双亲。一日取乳时,偶遇猎人欲射麂鹿,郯子急掀鹿皮而出,告以实情。猎人敬其孝行,赠以鹿乳,并护送出山。有诗颂曰:亲疾需鹿乳,郯子披褐衣;若不高声语,山中险带归。
然观二十四孝之中,亦不乏今人应摒弃之愚孝。如埋儿奉母,郭巨为奉养老母,竟欲埋其子,此等孝行,实乃过头。若当时未掘得金,其子性命岂不危矣?此岂为孝乎?传统之二十四孝中,充斥愚孝之例,除郭巨埋儿外,尚有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哭竹生笋、闻雷泣墓等皆属此类。吾辈虽不否认孝道为儒家文化之精髓,中华传统美德之体现,然其中糟粕亦应摒弃。今日若不加区分地继承,原封不动地接受,既不利于孝道之弘扬,亦与精神文明建设相悖。故当以明辨是非之眼,审视传统孝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为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