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说文解字】第790课:「歹」旁的字大都与死亡和不吉祥的事有关

2024-04-12文化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歺」部的两个汉字:「歺、[歹委]」。「歺」是说文部首汉字,「歺」字在汉字发展中,与「好歹」的「歹」混而不分,而「歹」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次常用字表】中。

1、歺(歹)。读音有三个:

(一)è。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歺,列骨之残也。从半冎。读若蘖岸之蘖。」象形字。本义是剔去肉后的残骨。

需要注意的是,许慎这里所说的「列骨之残」,指的是剔去肉的人骨,而非其他兽类之骨。因为【说文】释「冎(guǎ)」为「剔人肉置其骨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说:「冎,剔人肉置其骨也。半冎,则骨残矣。铉曰:‘不当中有一,秦刻石有之。’」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歺盖从冎省,故曰半冎,其下多一功,相承增之也。」

这里的秦刻石,当指秦【峄山碑】等刻石中的「死」字的「歺」部,秦小篆的「歺」,里面是有这一横的(实际上,早期字形里一直有这一横,只是徐铉的误解),所以许慎继承了下来。如图:

这里说「歺」是「半冎」指它是一个不完整的「冎」,即剔去上面的「冂」之后的「冎」。或许因此,「歺」比「冎」还要更「残缺」一些,不但剔去了肉,而且骨也是不完整的、残的。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列骨之残谓之歺,犹伐木之余谓之蘖,语原一耳。」这也是许慎说它「读若蘖岸之蘖」的原因。「蘖」的意思,指树木砍去后重生的枝条,这里指树木砍去后剩下的残木。

我们只能放一张羊骨架的图说明这个字:

(歺的字形演变)

歺的早期字形,就是一架剔去肉的残骨,上部象骨头破碎的裂纹,下部象死人的空骨,甚至骨架边上还有零星的残肉。战国晚期到西汉,受俗体书的影响,字形下部逐渐向左倾斜,而上部两画又连为一横,渐渐写作「歹」。

「歺」的本义,就是剔去肉后的残骨,而且其中的骨,指人骨,即死人残骨。

或许因为「歺」本义的原因,所以后来从「歺(歹)」的字,意思大都与死亡或者不吉祥的事情有关。比如:「殡、残、殆、殃、殁、殂」等等。

本义之外,歹还有两个用法:

(1)[歹辟]。【玉篇·歹部】:「歹,[歹辟] 也。」

(2)极。【广雅·释诂一】:「歹,极也。」

以上用法典籍均未见应用实例。

(二)dǎi。这实际上是「歹」的读音(【说文】无「歹」)。用法有二:

(1)恶;坏。与「好」相对。【宣和遗事】前集:「(王安石)尝恍惚见雱(指王雱,王安石之子)身担铁枷,向安石道:‘父亲做歹事,误我受此重罪。’」【红楼梦】第十一回:「秦氏也有几日好些,也有几日歹些。」说秦可卿的病时好时坏。

又指坏事。如,为非作歹。

(2)南蛮称你、我为「歹」。明代田汝成【火徼纪闻】:「南蛮称人曰歹,自称亦曰歹。」清代毛奇龄【蛮司合志】卷一:「(苗人)呼人曰歹,自呼亦曰歹。犹吴人呼侬然。」

(三)dāi。停留;逗留。用同「呆」。朱自清【初到清华记】:「从前在北平读书的时候,老在城圈儿里歹着。」

歺(歹)的小篆写法如图:

2、[歹委](GB字库已无此字,只能描述字形)。读音有两个:

(一)wěi。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歹委],病也。从歺,委声。」形声字。本义是病。

[歹委]的楷书字形如图:

病这个意义下,[歹委]用同「痿」。【玉篇·歹部】:「[歹委],病也。亦作痿。」

又用同「萎」。草木枯萎、枯死。【广雅·释诂一】:「[歹委],病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歹委]字亦作萎。草木枯死谓之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歹委]、萎,古今字。」【盐铁论·未通】:「树木数徙则[歹委],虫兽徙居则坏。」

(二)wèi。读音出自【广韵】。

「鹿[歹委]」。古益州人杀鹿埋地中,令臭乃出食,名鹿[歹委]。【礼记·内则】:「或曰麋鹿鱼为菹。」郑玄注:「今益州有鹿[歹委]者。」陆德明释文:「益州人取鹿而埋之地中,令臭乃出食之,名鹿[歹委]是也。」

[歹委]的小篆写法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