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七堂极简天文历法课】——那些关于星空和时光的知识

2024-05-10文化

自古以来,能通晓天文历法方面知识的人才,都是人类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毕竟,即便是在当下,人类面对极具破坏力的「天灾」,所能做到的依然有限。

而人类赖以存活的行业,久到农业重视天气,近到信息化产业需要认真观测太阳耀斑以免影响通信信号,都与看起来虚无缥缈但是能从中找到一定规律的天文历法有关。所以,作为十分擅长记录历史的民族,中国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从最简单的天气、物候,到天干地支、各个版本的历经严密修订的历法,中国人把自己双眼观测到的东西都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下来,供后来的有心人敏锐地从中找出一些较为清晰的脉络,让更多靠天吃饭的人能够借助在此之上的伟大发明——「农历」,维系生存,甚至一举改变自身的命运,而这些发现,也促进了中国在基本依靠农业的封建社会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突破,最终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朽而厚重的一页。

除了讲述中国对于天文历法认识的进程和意义,甚至部分实际操作方法,本书提到的更令人惊叹非议一点在于:鉴于保留至今的关于中国历史的记载,往往是经官方认证的、出于满腹经纶的大家的手笔,所以,本就地大物博、生物多样的中国对于天文历法中的物候、岁时的记载,则时常带着一些不自觉就外化出的风雅。比如【月令】中「玄鸟」、「虹」等意象,上可追溯到【诗经】,下可延续至今;比如对「律管吹灰」这一现象的解释,就是对【红楼梦】中的诗句「葭动灰飞管」句中所用典故的最佳阐释,更是侧面证明了中国古人结合音乐知识加深对天文历法理解的、出色的触类旁通的能力。

而书中还提到,对「太岁」的了解和认识,文雅而专业的解释和名称可以从【吕氏春秋】和【尔雅】中找到,老百姓也能随口说出两句「太岁头上动土——胆子不小」之类的歇后语,显示出的,则是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教化延伸至民间积累而成的文化底蕴,侧面映衬出了天文历法作为时间的一种记录方式,既有对人类的生命来说,基本上无法超越百年的割裂感,又有人类智慧终究有一小部分超越了时间,在每一代人身上重新复活的延续感:也许,这就是我们现在对天文历法知识「不明觉厉」,骨子里又忍不住想在自己所能认知的范围内尽力了解的根源吧。

本书用词简洁,知识脉络梳理细而不繁,杂而不乱,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知识类图书。

#你有多久没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