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端午文化,各取所需的节俗盛宴

2024-06-11文化

端午文化,各取所需的节俗盛宴

汪鹤年

与其他节令相比,端午的节俗要算是最复杂的一种。这或许与其源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大致上沿着三个方向展开:

辟邪祈福,是它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自古它便有「恶月」这一不好的名声,因而于此日祈禳祛灾,成为最盛行的一种风俗。

仅从【广群芳谱】所引三种分别出自隋代、宋代和明代的前人著作中提到的端午风习,即可见一斑——

隋代【玉烛宝典】:「洛阳人家端午造术羹、艾酒,以花丝作楼阁插鬓,赠遗辟瘟扇。」

赠遗辟瘟扇

清汪灏等【广群芳谱】引宋人的【岁时杂记】:「端午刻菖艾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

清汪灏等【广群芳谱】引明人【吴中岁时记】:「端午簪艾叶、榴花以辟邪。」

北朝时,民间还盛行过贴五时图,进五时花,戴长命缕、宛转绳等以辟邪祟的习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就有记载说:「[北朝妇人]五月进五时图、五时花,施帐之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皆结为人像带之。」长命缕和宛转绳,都是用丝缕结成人形。五时图则是绘有蛇、蟾蜍、蝎子、蜥蜴等毒虫的图画。

由于种种辟邪之风的盛行,一些辟邪物品成为节日市场上的俏销商品。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所载即是当日风情的一种真实反映:「端五,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

都人画天师像以卖

元人熊梦祥【析津志】所记北京风俗中即提到:「市中卖艾虎、泥大师、彩线符袋牌等,大概江南略同。」

驱避毒虫、祛疫防病也是端午节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古人认为,在端午当日食用某些食品甚至具有某种独特的医疗效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便开列了这样一种「药方」:「自寒食时,晒枣糕及藏稀饧,至端五日食之,云治口疮。并以稀饧食粽子。」

采药制药也成为人们端午时重要的内容之一。如端午取蟾酥之俗,就是古代最为流行的节令习俗。明人【帝京景物略】就对此俗有过较详的记载:「太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其法:针枣叶,刺蟾之眉间,浆射叶上,以蔽人目,不令伤也。」

喝雄黄酒,甚至以其涂抹小儿额头或洒于门窗墙壁,也成为人们驱避毒虫的妙方。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就提到吴中的这种端午风俗:「今吴俗,午日多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胸、手足心,云无蛇虺之患。复洒余沥于门窗墙壁间,以祛辟毒虫。」

喝雄黄酒

趁节日之机用各种娱乐方式犒劳自己,更成为人们聪明的选择。

明代的北京人,就喜在端午日作踏青之游。明沈榜【宛署杂记】就记述了时人的此种风尚:「端午日,士人相约携酒果游赏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德胜门内水关、安定门外满井,名踏青。妇女如之,比之南京雨花台更盛。」

射柳这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也被人们从清明节移植过来,成为京师甚至边地的端午习俗之一。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端阳「条:「京师及边镇最重午节。至今各边,是日俱射柳较胜。士卒命中者,将帅次第赏赉。」

射柳

龙舟竞渡之戏,更成为端午节俗的当家主角。在特殊情况下,为弥补河湖水浅无法进行龙舟赛的不足,一种做成龙形、行于陆地的旱地龙灯也频繁地见于各地的端午之庆。

康熙【云梦县志】在描述湖北云梦一带的端午节庆风俗时,这种旱地龙舟,就成为龙舟竞渡的补充形式:「五月五日赛龙舟。因邑河水浅,作旱龙,缚竹为之,剪五色绫缎为鳞甲,设层楼飞阁于其脊,缀以翡翠文锦,中塑忠臣屈原、孝女曹娥(俗称娥为游江女娘)及瘟司水神像,蟒袍锦带,珠冠剑佩;旁列水手十余,妆束整丽。择日出行,金鼓箫板,旗帜济济,导龙出游,曰迎船。……自前月廿外至此日,无日不然。次日用牲牢、酒醴、角黍、时果祭之,极其敬畏;又以茶米楮币实仓中,若饯赆然;仍如前仪导送水涯,合炬焚之,曰送船。」

龙舟竞渡

在广东番禺,人们甚至在端午节期间,制作凤船以奉祀天后,遍游各乡。檀萃【楚庭稗珠录】卷二【粤囊上】「凤船」条:「龙船以吊大夫,凤船以奉天后,皆于午日为盛会。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人醵万金,制凤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垂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

总之,端午节俗似乎成为一个民俗文化的百宝囊,只要你需要,想要掏出什么,就能掏出什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