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哪有那么多人生哲理,只不过就是一个问句罢了

2023-12-20文化

近读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小杂文,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却从不相信那些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高谈阔论。

他这样写道:「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是越谈越糊涂。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大师进而说,我们人的「生」都是被动的,不可能先去选择要降生的国家,再去考虑投胎的父母,吾辈凡人不仅诞生是被动的,就连「死」也是被动,你不可知道自己的死期,除非自杀。

既然生与死都处于被动之中,大师说,那么我们在吃喝玩乐之后不妨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

这一问,其实就问出了每个人人生的真正意义。所有不同的答案,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不同人生。没有对与错,只有值得与不值得。

相传,古希腊有一个德尔菲神庙,神庙入口的地方有一块匾,匾上写了一句话,叫「我是谁?」这与季老先生对人生的简单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与海角,而是自己与自己,因为很多人可以看清别人的能力大小、真假不丑,却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

「我是谁?」搞不清楚,人就会变得盲目,盲目追求、盲目自信、盲目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结果碰壁之后不是一蹶不振,便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意思呢?

法国十七世纪哲学家帕斯卡尔,没有对人生作出精妙的阐述,他只是说:「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我理解,芦苇是脆弱的,但有了思想便有了韧性。因为有思想了,人才会认识自己,才能去思考为什么活着。

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人生便不会犯大的错,至少是能够安身立命的。安身立命可不是消极的追求。看看那些大官大亨,有多少真正做到善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