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清明节多地祭祀不让烧纸钱?国内网友吵翻天,老外却说上瘾了!

2024-04-06文化

清明要来了, 南通的一纸禁令又引发了要不要烧纸钱的争议。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各地对于烧纸钱这种行为,仅仅是不建议不提倡,并没有明确出台过禁烧和禁售的规定。

也正因为这一点,当南通的禁令出台后,才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其中一个争议点,便是对祭祀用品的界定。包括南通在内,以往一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将冥币、锡箔纸等一类祭祀用品, 统归为封建迷信范畴

在民众看来,这些都是祭祀用品,并不是封建迷信。同时有趣的是,我们破除封建迷信的同时, 老外却痴迷上了烧纸钱, 甚至还有专门的民间组织教学。

那么,中国人烧纸的习俗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它的背后又蕴含着哪些意义呢?

蔡伦和纸的发明

一种看法是,烧纸习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 因为纸是由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并推广开来的,到魏晋时期便有了烧纸习俗。

这不光是现代人的观点,古代人亦持有相同的看法。唐代有一本【封氏见闻记】就有类似记载, 后汉蔡伦造纸,到魏晋时期便有了烧纸钱这样的事情。

另一种说法, 指烧纸起源于东晋时期,第一个为逝者烧纸的人是殷仲文 。他是彼时的文学家,而且还在朝廷担任过长史一职。

还有一种说法,指烧纸习俗跟萧宝卷有关联。他是南朝齐的皇帝,在位时萧宝卷是一个荒诞玩乐的年轻人。

用现代的话形容,他是一个喜欢玩剧本杀的人,经常让宫女太监陪着他玩集市买卖和扮演小贩这样的游戏。在玩乐中, 用纸剪成钱来代替财物。

由于荒淫无度,萧宝卷后来在叛乱中被乱兵所杀。他曾经的奇葩嗜好,也被后人逐渐改造成为祭祀用的纸钱。

上述说法不管哪个是对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这些当事人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又在汉之后,确实跟东汉的蔡伦造纸有一定关联。

至于民间,蔡伦和纸以及纸钱的传说就更多了。美国学者柏桦,写过一本历史著作就叫【烧纸】,说的就是中国人烧纸钱的习俗和文化心理。

书中曾写到这样一个民间传说。 蔡伦不是太监是商人,而且还结了婚。 他发明了纸但当时的人们并不需要这种东西,于是大量造好的纸堆积在仓库里卖不出去。

眼看要破产倒闭了,这时候的蔡伦和妻子商量了一个对策。他们到处谎称, 说烧掉的纸到阴间就能变成钱。 不少人信以为真,进而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从者入流。

这个传说自然是荒诞不经的,而且在我国各地还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中并非蔡伦说了谎,而是蔡伦的哥哥和嫂子合编了这个瞎话。

但不管是哪个版本,这些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都只是给烧纸钱找到了一个发生的起点,至于理由是可以编造的,也可以是牵强附会。

因为传说相对于习俗本身,在时间上是靠后的。也就是说,当这类传说到处流传的时候,烧纸这种习俗已经存在而且变得相当普遍。而这时候的传说故事,仅仅是让人们加深了对烧纸的印象。

烧纸习俗除了跟纸的发明有关之外,还有另外的研究显示,这一习俗起源于唐代。

纸钱是真钱的替代品

民国时期出版的一些历史著述中提到,烧纸起源于唐朝开元年间,彼时的宰相王玙用纸钱来祭祀。

这一说法到了近代之后就不成立了。 因为在1914年的考古中,考古人员从吐鲁番的一处古墓里发现了纸钱的遗迹。而这里的墓葬,属于高昌时期的墓葬。

历史上, 西域的高昌时期,是中原地区的南朝梁陈时期 。这就能说明,纸钱这种东西确实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而且它在当时不仅仅是用来烧的,还很可能就是随葬品。如此一来,传说萧宝卷用纸来代替钱的事就可能是真的。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祭祀用纸钱的习俗确实已相当兴盛。当时的一些记录中显示,一旦有人去世,就用纸造钱,积钱为山,盛加雕饰。

唐诗中也这样写道: 有钱惜不吃,身死由妻儿。只得纸钱送,欠少元不知。

可见,纸钱在那个年代确实已经极为流行。但需要指出的是,古人所说的纸钱,跟现代人祭祀所烧的纸钱,还有一定的差异。

现代祭祀用的纸钱,一般是指烧掉用的冥币。但实际上还有一种纸钱,是在人去世后出殡路上抛洒用的。

那种纸钱,还是古代铜钱的形状,中间剪成方孔,有的还会在纸上做一些雕饰。 现代的城市地区,人死之后已很少有这种剪纸钱的习俗,通常所说的就是烧着祭祀用的纸钱。

而在农村地区, 因为还保留着土葬的完整流程,所以祭祀所用的纸钱,既是指烧的冥币,也是指出殡路上抛洒的纸钱。

在古代,古人记录中所说的纸钱,应该只是指抛洒用的纸钱。祭祀烧的冥币,跟现代制造的冥币肯定是不一样的。

此外,纸钱除了在出殡时抛洒外,逝者安葬后,其坟头还会挂上一串纸钱。现代清明扫墓,据说有的地方依旧保留了挂纸钱的习俗。

不过大多数地方,只是在清明时节烧祭祀用品,也就是人们常见的冥币、锡箔纸、纸叠好的元宝之类。

有一种观点是,纸钱是陪葬品的代替品。在古代,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讲究厚葬。哪怕是穷苦的百姓人家,家里人死后,也必须得挑一两样贵重的物品虽逝者一并入土。

厚葬习俗由于愈演愈烈,导致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就有人提倡薄葬不埋陪葬品。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就一直在提倡薄葬。

但显而易见的是,一种观念形成后很难改变。厚葬之风一直延续,至少在皇族和士大夫阶层中间一直保留着。

平民百姓无力厚葬,于是在有了纸以后,就用纸来代替真正的钱物,用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燃烧是跟先人沟通的媒介

现代人手一部手机,动不动就互相留下联系方式,手机和社交软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媒介。

而人去世后,按照我国传统的观点,灵魂不会消失,而是在阴间继续存在。可活着的人要怎么才能联系到它呢?这就得要用到烧纸了。

祭祀时的烧纸,实际上是非常有讲究的。有些地方的习俗中, 点火烧纸纸钱,需要在坟头前画上一个圈。

这个圈代表着燃烧后的纸钱,属于该坟地的主人。如果在烧纸前没有画圈,烧掉的纸钱到了阴间后,就可能会被其他鬼拿走。

在焚烧过程中,所用纸钱也是有区分的,过去有黄白纸和锡箔纸。等到现代社会用纸币代替古代的金属货币后,民间也与时俱进,把纸钱印刷成了纸币的模样。

尤其是21世纪以来,冥币的印刷更是花样翻新。有的面额跟真实货币的面额一样,但大部分的面额实际上都很大,一张冥币上千万上亿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即便是一种流传千年的风俗,在细节上也可以做到与时俱进,改变纸钱和冥币的类型,民间都能接受,而且并不会觉得不妥。

不过在祭祀的过程中,有些程序就像画圈那样是不能出错的。除了画圈之外,焚烧纸钱的过程中,需要跟先人对话,要不断提醒先人来收取钱物,同时也要向先人报告一下家里的情况。

最关键的是, 焚烧过程中,一定不能有残留物,所有的纸钱冥币要烧成灰烧干净,因为只有这样,先人才能更好的收到完整的钱。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那些每年因为烧纸而引发山火的事情。纸钱所用的材料都是易燃物,在焚烧过程中如果充分燃烧了的话,基本上是不会有火灾隐患的。

而那些意外引发了火灾的案例,恰恰说明焚烧纸钱燃烧的不彻底,残留物上的火星子,在人离开后引燃了其他。

这反倒说明, 如果按照步骤焚烧纸钱,一定不会引发火灾。而那些引发了火灾的,恰恰是因为程序错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先人没有收到钱,进而也就没有「保佑」。

现代人担心野外用火引发火灾,又担心不必要的焚烧导致空气污染。可从祭祀的角度看,燃烧在祭祀中恰恰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没有燃烧,意味着活着的人无法跟死者建立起交流沟通的媒介。 而之所以用燃烧这种方式,是因为燃烧和死亡一样,都意味着消失不见。

死亡是跟现实世界的隔绝,同样燃烧物品也是让它在现实世界里消失。所以在长期以来的观念中,人们相信消失了的物品,也能够到达消失了的先人身边。

也因此,不管是烧纸钱,还是烧其他祭祀用品,都能起到一样的效果。

纸钱是共同的文化记忆

不管烧纸钱的习俗起源于何时,时至今日这种方式早已成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它不仅仅是一种习俗传承,更具有现实的纽带和维系作用。逢年过节,大家一起到某个坟地去烧纸祭祀,这背后维系的是家庭和宗族的纽带。

这种关系在农耕文明时代,还意味着这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在一个村子甚至一个地区,都有很强大的影响力。

虽然现代文明解构了农耕文明的基础,但家族和亲情的纽带,依然是中国人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环节。而传承纽带的方式,就是到先人的坟头祭祀烧纸。

你当然可以说,它曾经的作用已被弱化,现代的祭祀也仅仅是走个过场。可即便如此, 烧纸祭祀依旧是中国人最郑重和最严肃的活动,不亚于西方人到教堂去做礼拜。

哪怕是科学昌明的现代,西方社会也依旧保留了教堂和上帝。同样,我们中国人的家族祭祀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记忆和传承。

结语

作为一种传承,烧纸祭祀的活动会通过年复一年的渲染被强化。谁都没有刻意去学习过这个流程,但每个人都能自然而然的保留这个习惯。

所以显而易见的是,当一种习俗成为共同的传承习惯,它就上升到了族群的架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说烧纸祭祀是迷信活动,就好比有人跑去西方的教堂里撒尿拉屎。 也正因为如此,南通的禁令引起大众的反对和反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资料:

【禁止制售纸钱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中国新闻网 2024年3月29日

【唐宋时期的纸钱风俗】 文史知识 2010年

【纸钱的起源:中国民间故事里的「烧钱」】 界面新闻 2018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