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重阳|树下煮菊记

2024-10-11文化

文| 安世音【原创作品】

秋日气燥,我在树下熬中药。

秋天里,风过处,几瓣黄花散地。

红泥砂锅很精致,似是煮茶的粗陶。这付治秋燥的古方药单里,主位菊花,混有地黄、甘草、陈皮。气定神闲的我端坐树下,时令已是重阳,药锅内存一味「冷香」的菊花 ,说是茶也无妨,就当我是在煮一锅冷香茶。

熬药变煮茶,立意瞬间变得美妙了,再配以今日里尚好的秋阳,秋风,秋叶,秋花。美妙的甚至连带得我身边的意境都变得生动起来。

这慢火细炖中,弥漫甜香,仿佛正在煲煮着一锅绵长的秋天。

不过,假如我今天能在此时,恰遇到正要去南山之畔、东篱之下采菊的陶先生,那陶先生看到了我如此作为,会不会叹气皱眉又摇头,再斥一句:

「尔等俗人,不懂赏菊之乐,只会焚琴煮鹤,有失风雅,有失风雅。」

如此细思一下,秋日里,拿菊花煮来为药,确确沾点焚琴煮鹤的味道啊。

秋日赏菊,对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件风雅之事。古人如此,我辈如此。

做为东亚文化的畸形儿日本,在中国人眼中,他们的国民从上到下都是以信仰「樱花」而出名,但在学者和真正的日本国内,这个国家的国花却是菊花。

菊花的黄色,在日本皇室之中是富贵和权力的代表。【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于二战期间,受美国政府委托,于1946年出版的一部讲述日本人性格的调查报告。书中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人在二战期间的疯狂表现的双重矛盾人格:既好战又孤默,既黩武而好礼貌,既傲慢又谄媚,既忠贞又叛逆,既保守又喜新的奇葩组合。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则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合在一起呢,其实就代表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而菊在源本宗正的中国人眼中,对于「菊」的理解更多为清净高洁。这便符合了中国文化的气质与风骨。

不同群类的中国人,对于菊花所赋予的精神意蕴也是有所不同的。历代文人所看重的是菊的「凌霜之志」,而儒家所崇尚的是「君子之德」,道家认为其有「隐逸之风」,医家则善用其「药理平顺」,你我普通百姓更多所追求的是其「健康长寿」的意境。

世人对菊的喜爱,甚至连欧洲人也不能例外。有古籍为证:时光追溯到1689年,有个荷兰籍作家白里尼,来到了东方,当第一次遇到我大中华的菊花,就已被其芳姿彻底倾倒。他回国后,还情不自禁地为菊花写了一部长长的情书,书名曰【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

中国人除了喜欢赏菊,还喜欢拿菊花入药。既是提古,我在树下又想到这一锅药该叫「冷香」,那自然也是得益于古人给菊花所起的「冷香」的优雅名号。更要感谢曹雪芹老师所著的红楼,因为那书中的宝钗姑娘,吃的丸药就是叫做「冷香丸」的。

记得我的少年时代 ,喜读的书单中,总会有一部红楼。红楼里有个大观园,秋天里王孙贵族们最爱做的事情便是游园赏菊做游戏,喝酒赛诗吃螃蟹了。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讲的就是秋天菊花开放的时节里,贾母带王夫人、凤姐及薛姨妈等来大观园游园取乐,最后文艺才女林妹妹当仁不让的夺得第一届菊花诗赛冠军的故事。

有了曹先生的著书记载,所以我们今天才能读得到「李纨评赏菊十二首」。不过,做为诗赛冠军的潇湘妃子林妹妹虽有才情,但她身体柔弱弱的,难免影响她的小宇宙爆发,所以她的脑子里面迸发出的也都只是些愁肠百结,悲春伤秋的句子,少了点深度。

这赏菊十二首里,我倒是欣赏那个不愿流俗、我行我素的蕉下客探春 ,她才有几分「菊」的味道。她的一首「簪菊」诗,并没有按林妹妹那般的伤情的套路来。而是写:「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探春姑娘生性高洁,她的自我表白就是:她喜欢簪菊,决不是因为女孩子的爱美之心,而是爱慕菊花高洁的情怀和品德,就像她诗中所提的那两位须眉男子一样。

菊,世人公认花中四君子之一也。人淡如菊, 人生追求的境界也。

蕉下客探春诗中仰慕的长安公子,即唐代诗人杜牧。诗有【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彭泽先生,便是大名鼎鼎的陶渊明也。南山之畔,东篱之下,采一朵菊花,一边看山景一边拈花而笑的陶先生现在终于可以闪亮出场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四句「归去来兮」定场诗一出,陶先生自此在「咏菊」的咖位上再无人能撼动。提菊花不提他,那简直就像绕不过去的南山。

最重要的是陶先生回到家中还不忘记了笔耕不辍,将此心得抄录于雪白的宣纸之上,快马发送朋友圈,弄得世人皆知,点赞如云。原来这才是世外高人的修身之道。

而这品格高雅的菊花,入了郑思肖老师眼里,便又有另一种层次的升华。「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老师的【寒菊】诗,以菊铭志。他的意思是说:我可做不得老陶那种人淡如菊,悠然看山的做派,那些思想对我来说,就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世上有一种花,他只会在秋天里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他特立独行,立于稀疏的篱笆旁边。他拒绝尘嚣的喧扰,却感到乐趣无穷。因为这种花就是我自身的写照啊,只会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向凛冽北风低头!

人淡如菊,直接被郑老师演绎成一种孤傲阳刚的气节。柔弱的花朵,一时也和他一样,满满的充盈着正能量的光芒。

当然,以上列举的几位德高望重的喜菊前辈,他们在我心中还是和苏东坡没得比。虽然我一时还想不起来苏先生写没写过菊花诗,但是那不重要。我之所以会把苏先生抬出来做为终极偶像,是因为他的人生里更具烟火气息,除了坐下来写文章,就是走在研究吃的路上。

苏先生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不但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境界豪迈卓然不群的句子,还可以跨界发明东坡鱼,东坡肉,差一点抢了厨子的饭碗。真正地诠释了人生不是攀登,而是一场旷野。所以,当他看到郑老师眼中「枝头抱香死」的菊花时,一定会有另外的一种解读。那会不会和我一样,对这种菊科植物瞬间萌生些许「爱屋及乌」之情?然后不是选择咏赏,而是习惯的去选择煮一锅「东坡菊」呢?反正人类总是会有些迷之行为的。

【本草经】有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菊与药,代表的就是中国人浸淫于血脉之中的生活哲学。从观赏,到入食,至为药。每一次的选择,都包含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活的期待。

我们通过植物,无论赏花还是入药,都能让我们在平淡如水的岁月里,触及心灵深处那些柔软的地方,怦然心动。通过与植物的交融,找到温暖的记忆,平和身体的伤痛。

而那些植物里的蕴含的药理精髓,也在我们生活的慢火细炖之下,带着弥弥香气,存于我们的身体,融入我们的性格。

从赏花到入药的过程,从每一首传颂着精神的诗歌到幻化为生活中烟火五味的药石之功,都是植物帮助我们了解了世界和他人,又在我们品味的每一种味道和药理中,教会我们在生活中的取舍和增减。

感谢我们生命中遇到的那些带给我们温暖记忆的植物和那些能够意趣相知的朋友们,以上秋思所集,重阳特作树下煮菊记。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壹点号心湖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