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融邑说龙(一)欣逢龙年来说「龙」

2024-03-26文化

(一)

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和文化符号。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中国龙的形象,实际上是一种「动物综合体」,一种虚拟的动物,它由骆驼头、麒麟角、兔子眼、蜥蜴腿、老鹰爪、牛耳、鱼鳞、鳄嘴、蛇身组成的。谁也没有见过真龙,但都相信龙能行、能飞、能游、能布云降雨,是祥瑞之物。

中华民族选择以「龙」作为图腾的原因,需要回溯到远古时期。那时人类在自然界中非常弱小,经常被虎、豹、蛳、蛇、野牛、巨蜥等凶猛动物侵害,于是就把这些动物作为本氏族「图腾」,进行崇拜。后来,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众多族群不断融合,特别是黄炎二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后,把原来各氏族信仰不同的图腾,兼取柔合最具特征的部位,拼合成了「龙」的标志图案,最终形成了「龙」的形象,作为华夏民族统一的精神图腾,炎黄子孙也因此成为「龙的传人」。

(二)

古人描画的「龙」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龙」的形象,可能是在内蒙古赤峰发现的公元前五六千年前红山文化的玉龙。这块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形体酷似甲骨文「龙」字,考古界誉之「中华第一龙」。

而在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文化遗址,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出土的墓葬中,有用蚌壳排列成龙形动物,其形象与今天我们看到的图像已然相近。

(三)

古人很早就描述龙,甲骨文中就有「龙」字。

【周易】的爻辞中多次提到「龙」,如「潜龙勿用」「亢龙有悔」「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等,虽为祭祀神灵的圣歌,祈愿福寿绵长,也有对「龙」(君子)有德有仁的期待。同样,【周易】中有「见群龙无首,吉」一句,原意是「群龙无首」却有条不紊,昂扬奋发,积极进取,堪称一派吉祥。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把「龙」字析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登天潜渊,上天入地,是对龙的生动描绘,也是对龙的精神膜拜。

(四)

正因龙可行云布雨,被视为神物,「龙」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崇拜和喜爱。于是,各地就有许多龙王庙,有许多传说有龙出没的「龙潭」,龙的形象也成为历代画家绘画的对象。

在许多画龙名家中,南宋陈容最为著名,被称为「画龙第一人」,成为后人画龙的典范。陈容,字公储,号所翁,福建长乐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他创造了水墨画龙法,所绘之龙多隐于云海之中,灵动妙似,若隐若现,后人称其画龙「云蒸雨飞,天垂海立,腾骧天矫,幽悟潜见」。又称其「虽在墙壁素绢之上,如见能飞跃,盖得龙之真也」。他的【墨龙图】【五龙图】等画龙作品,现散见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极其珍贵。

(五)

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故以全国各地以「龙」为名的地方众多,福清亦然。除了上述因祭祀祷雨的各个大小「龙潭」外,其中最著名可莫如「龙江」和「龙山」。

龙江在邑治南门外,上接清源之水,下泄于海坛海峡。明清以前,龙江仅指龙首桥以下的江段。清乾隆版【福清县志】之「地舆志」有载,「在方民里,去县东二十里。旧名螺纹江,后改今名。上接龙首河源,下通东南渤澥,有桥横跨其上」。自龙首桥至入海口一段,长约10余千米,因其江流曲折萦回,初名「螺纹江」。又江段九曲回肠,犹如龙盘,后改为「龙江」。龙江现在是福清境内最长溪流,被称为福清「母亲河」。

在福清境内,有两处「龙山」。一在县治之东,与鹫峰、玉融山、凤凰山共同构成福清县治「枕鹫峰而案玉融,左龙右凤」之势。另一在海口,又名麟山、瑞峰。

此外,福清名「龙」的还有「龙田」「龙泽」「龙溪」「龙门」「龙塘」「五龙」等多处。至于路桥、社区,寺观、庙堂,冠以「龙」名的更是不可胜计。龙,就这样牢牢地镶嵌在福清这方福地上。

龙年已至,蛟龙飞舞,象征着炎黄子孙腾飞跃进,用奋斗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