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书法:王献之临终前的这幅字,超越了父亲!

2024-02-21文化

王献之【地黄汤帖】,又名 【新妇地黄汤帖】,现存墨迹是唐人墓本(又传为米芾临本)。【地黄汤帖】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极富节奏感。起始「 新妇」两个字写得古朴凝重, 「服」字以后,渐渐放开,到第二行已很洒脱,笔画连绵流畅,提按一任自然,纵放自如,充满韵律感。此帖点画精谨,用笔一丝不苟,是研习行书须精心探究的法帖之一。

根据有关的历史事件推断,此帖当写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是王献之生平最后一幅作品,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王献之到唐太宗的近三百年里,王献之在书坛的地位,一度超越其父亲王羲之,成为那段时期备受百姓喜欢、多位帝王推崇的的「书圣」,而【地黄汤帖】也成为历代临学的经典之作。

原文: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

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

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

谢生未还,可尔?

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译文:我爱人服用地黄汤以来,病情似乎有所减轻,但睡眠和饮食仍然不好,我的忧虑无法消除。你们先前所讨论之事,想必已经谈到了。谢生没有回来,这是为何?他进退无常,实在令人费解,我要写信去询问他。

单字解析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外戚大臣、书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号称"大令")等职,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文(晋安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无子,过继侄子王静之为嗣。晋安帝继位,凭借女儿王神爱成为皇后,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拥有"小圣"之称,正如李志敏评价:"王献之和父亲王羲之今草大成,高韵深情,百代服膺"。 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瓘的【书诂】评为"第一等"。 善于作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为"中品下"。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桓玄很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并评其真书第四、行书第二、章草第一、草书第三,与其飞白书都为神品,他的八分书则被列为能品。庾肩吾【书品】将王献之的书法定为上中品,而盛熙明在【法书考】中则将其书法列为上品。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