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秦可卿自缢的根源不在宁府和贾珍:浅析贾宝玉对秦可卿死亡的影响

2024-02-25文化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判词

秦可卿的结局,在红楼梦十三回就早早的呈现。第五回的这个关于她的判词,很多人在分析解读时,往往把重点放在最后一句「造衅开端实在宁」上,因此传统观点认为,秦可卿的自缢源于宁府之主贾珍的淫念和「爬灰」行为。而我今天准备从第三句,即「漫言不肖皆荣出」入手,重新解读这首判词,浅析秦可卿自缢之源。

先说结论:

贾宝玉对秦可卿的结局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她自缢的根源不在于宁府贾珍,而在于荣府贾宝玉。

接下来我慢慢说。

秦可卿形象

根据第五回的内容可知,秦可卿是警幻仙姑下凡幻化,且其名姓皆暗指「情」字,因此作者安排由可卿指引贾宝玉来太虚幻境一游,并且男女「云雨」之法也由她携同宝玉一起经历。这样的情节安排生出一个问题:作者让秦可卿担任贾宝玉「性觉醒」的领路人,其目的何在?出发点何在?

仙境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判词第三句之上:

漫言 不肖 皆荣出

作者很狡猾,来一句「都说不肖子孙都出自荣府」,后面又接了一句「其实一切败落的开端却在宁府」,是不是很自洽、自然?大多数人受此影响,认为这两句话是在说不肖子孙和造衅之事都出自宁府。但是我认为,这是作者云遮雾罩的笔法,他让读者们认为后一句是重点,于是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最后一句。殊不知,「漫言」一句也同样重要,并且此句道出了秦可卿自缢的源头,即荣府的不肖子孙,导致了秦可卿的自缢!

作者在书中多次使用「不肖」一词,除了第三十七回贾芸给宝玉拜帖时自谦用了一次、第六十八回贾蓉因因尤二姐之事向凤姐道歉连用了两次外,其余几乎全是形容贾宝玉的。因此不难判断,这句话中的「不肖」并不是泛指荣府子孙,而是明指宝玉其人。

其实判词中已经写明这一点,请看第三句:

情既相逢 必主淫

「情即相逢」四个字大有深意!大家细想,贾宝玉身载「情不情」、可卿又是从「情天情海」下凡而来的情种(秦可卿,即「情可情」,和秦钟一样都是绝对的情种),二人同游情天情海,难道不是两「情」相逢吗?

「主淫」,意为「主导淫乱事件」,或者「对淫乱事件负主要责任」,不应理解为「宁府之主贾珍淫乱」。于是作者的用意就很明了了:

宝玉、可卿二人同游幻境,文字表面上呈现是表象,为的是让宝玉「性觉醒」,从懵懂孩童向情愫初开少年过度,也为的是让他从情欲声色中醒悟,从而规引入正。而文字深底,则是写由于贾宝玉这个荣府不肖子之「淫」事,导致宁府淫乱现象层出不穷,进而导致秦可卿最终自缢身亡,贾宝玉是淫乱事件的源头,是贾府家败的重要根源之一,是秦可卿自缢身亡的主导因素之一。这才是是作者含蓄表达的深意,也是如此安排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为什么不大大方方的写宝玉和可卿之事呢?

无题

我想,无非是要从大局上突出宝玉「色而不淫」、「情而不淫」的特征,使其与贾珍、贾琏之流区别开来。贾宝玉是主角,主角自有主角的光环,如果明着写贾宝玉的淫,那么他的主角形象将大打折扣,也会成为整部书的败笔。简单的说就是:为了维持故事的文学性,不得不将真实的想法藏于文字之底里。

秦可卿的死,本来就是作者思来想去不得不做出巨大妥协的结果。按书中表面情节所述,她死于疾病,可其判词又透出背后的真实原因,与故事情节发展背道而驰。第十三回脂批中说: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实乃褒中之贬,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由于亲人长辈的建议,曹雪芹最终删去了秦可卿、贾珍「淫乱天香楼」和其自缢的情节,可却也保留了一部分「删而未删」之问,比如「宝珠触柱而亡」、「瑞珠甘为扶棂」,以及本文所重视的「宝玉可卿同云雨」事件和这首判词。作者不忍拒绝长辈的建议,但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被完全泯灭,最终保留了这些隐笔。

秦可卿作为「情」的化身,与贾宝玉之「情不情」相逢,从而生出一系列故事,这才是作者想要写的情节。贾珍之流眼里只有淫、天性中从来与「情」无缘,然而他的爬灰行为却是宝玉、可卿之淫的延续,是「情情相逢」之后秦可卿死亡的催命符。

秦可卿非死与淫,而是死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