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陕历博秦汉馆与「北斗七星」

2024-03-23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7座主体建筑呈「北斗七星」布局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靖边渠树壕壁画墓星象图

大唐秦王陵「地面天象图」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斗城」示意图

西周龙纹斗

靖边渠树壕壁画墓星象图

魁星点斗碑的拓片

□清宇

试开放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以下简称「秦汉馆」)开馆至今,一直受到无数观众的关注,更是自一亮相便高居中博热搜榜全国热门新展榜首,可谓「出道即顶流」。

秦汉馆为什么被称为「秦汉馆」,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吗?新馆与陕西历史博物馆本馆有何区别?展馆建筑设计以北斗七星作为组合方式,那么何谓「北斗七星」,新馆只是简单的七座房屋吗?从天上卫星到地上建筑、地下陵墓,中国人骨子里的「北斗」情结从何而来?这里又有谁的陵墓,藏着什么故事?这片土地上还出土过哪些珍贵文物?

本期,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好奇和疑问,特邀专家为大家逐一解答——

「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毗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宫殿区和西汉帝陵遗址带而建,这里也是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聚力打造的「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与「秦创原·渭河科创带」的核心区域。

秦汉新城区域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据统计,秦汉新城范围内有70平方公里遗址保护区、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西咸新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6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文物遗存数量之众多,规模之宏大、内涵之丰富、时代序列之完整,无不令人惊叹。这片土地上存留的历史信息,处处映射出中华民族浓厚的民族精神和传统凝聚力。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是中国版图、中国的世界身份确立的时代,是汉字与汉文化独特魅力彰显的时代,也是中国制度文明定型、中国学术思想基础奠基的时代,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系统形成的时代。

当时,咸阳城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介绍,在秦汉文明这个宏大主题下做出特色,并能与陕历博本馆相关展览有所区别,避免在自身展览中出现展陈文物同质化的局面,秦汉馆开放的基本陈列「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在展品陈列上并非大众熟知的按时间序列展示文物,而是打破常规,以秦汉两代制度作为切入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交流这6方面梳理秦汉文明的成就与贡献。

在展示秦汉文明的主线外,策展组设计了列举世界其他地域古代文明的辅线,将秦汉时期中国版图的变化置于了当时的世界版图之中。对此,侯宁彬解释说:「我们想让观众在秦汉馆观展时,能够做到打开中国这扇窗去看世界。」看世界、看文化,看看秦汉时期世界上的其他文明都做了什么。同时,这种比对也从侧面说明了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各种制度奠基时代的重要性。

基于此,新馆的「秦汉馆」之名不仅是因其地理位置而得,更因它展示了秦汉文明的发展历史、突出成就,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贡献而得。

北斗七星「象天法地」

浓缩了秦朝宫殿的浪漫主义思想

当我们置身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仰望巍峨殿顶时,就已经被笼罩在「北斗七星」的「光环」之下了。

若从空中俯瞰,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主馆区的7座建筑,是各自相对独立排列成北斗七星状的,它们彼此间通过架空廊道相连,浓缩了秦朝宫殿「象天法地」的浪漫主义思想。所谓「北斗七星」,就是展馆建筑总体以北斗七星中摇光、开阳、玉衡、天权、天玑等组成布局,以玉衡为中点确定轴线设定在秦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中轴的延长线上,形成「北斗七星」格局。这布局,让秦汉馆既有中轴对称的恢宏大气,又兼具不对称布局的自由气息。

「高台榭、美宫室」的秦汉建筑风格质朴,加之秦汉文明元素在这里交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厚重历史的多重酝酿下,秦汉馆建筑群豪放古拙的气韵浑然天成,自身也成为极具观赏性的「展品」。

北斗,是北半球星空中的重要星象,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星辰名字。在浩渺的夜空中,北斗七星以其独特形状和明亮光芒为世人指明方向,在历史长河中,北斗七星也因自身的神秘和象征意义而被众多历史文物、遗址所铭记。

纵观古今,汉长安城以北斗七星为蓝本,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北斗」为名,人民网在征集新卫星名字时写道:「当中国人研制属于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名字毫无争议地被确定为‘北斗’……」它们见证了北斗七星与中华文明的深厚联系,藏着属于中华民族的「北斗」情结。

而以北斗七星为蓝本建造的秦汉馆,也并不仅是七座楼阁那么简单,其中还蕴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北斗文化。北斗七星信仰是中国人最早的星宿信仰之一,它连接星空与人间,因七星排列形状曲折,酷似饮食器具斗勺,且位于北天,「居阴布阳,故称北斗」。【春秋运斗枢】中记载:「第一天枢,第二(天)旋,第三(天)玑,第四(天)权,第五(天)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古人给北斗七星起名字,从勺子到勺柄依次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也称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它寓意着光明和方向,自古以来就被用以指引方向、分辨四季、标定时刻。

战国时期【鹖冠子·环流篇】记载古人这样分辨四季:「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李白在【长门怨】中写下名句「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此处「天回北斗」正是指时令已入秋。

在古人看来,北斗七星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随北斗斗柄的指向而来临。如我国最早的历法夏历「夏小正」就是以北斗星为准,确定季节气候。

随着历史发展,古人逐渐赋予北斗七星掌管天下众生富贵寿夭命运的神性,还以「北斗」喻君,产生「众星拱北斗」之说。【史记正义】中记载「斗星盛明,王道和平,爵禄行,不然,反是……」,【开元占经】中写道:「七政星明者,其国昌;不明者,其国有殃……」天际北斗七星的明暗变化,可以作为世人评判君主德行好坏的象征,以及国家治乱兴衰的预示。而作为天子所在京城的建筑布局,也往往模仿北斗七星之形,使京城能位于天地之中并以此来彰显天子的权威。

再看我们身边,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西汉长安城亦是如此。汉长安城先后历时90余年建成,规模宏大,布局精巧,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不过,它并不像后来的都城建筑那样工整严密,若从空中俯瞰今天的汉长安城遗址,会发现城墙整体造型是不规则的正方形,除了东墙南北垂直以外其余三面皆有曲折。这是因为汉长安城不是一次施工完成的,其城墙是建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修建时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而缺了西北角,这使汉长安城的北城墙西北段变得蜿蜒曲折形如北斗,南城墙中部突出部分和东段则曲折如南斗。由此,【三辅黄图】有言,「(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所以长安城又有「斗城」之名。后世有学者研究认为,这样的建筑形状也是对北斗星图「斗在天中,周制四方」的模拟。

从厘定四季节气到指引方向导航,从掌控人生命运到神化限制皇权,从规划都城形制到变幻克敌制胜,北斗七星可谓是广泛影响了华夏先民的生产生活,深刻参与了华夏信仰文化的生发生长,最终成为中国人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灯。

秦汉馆多媒体展厅

与「北斗七星」相关的那些文物

若你参观过「天下同一」陈列展,会发现在秦汉馆的多媒体展厅中呈现了众多与北斗七星有关的文物及各类资料。作为夜空中最醒目的星群之一,北斗七星是众多文物创作的灵感来源。从古代的青铜器、陶器,到后世的书画、石刻,都可以看到北斗七星的影子。这些文物不仅记录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比如大名鼎鼎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文物——魁星点斗碑的拓片。魁星点斗碑是一通「看图猜字」的趣味石碑,约创作于清同治年间。古人将北斗七星中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总称为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东汉时演变为「魁」星,人们在各地修建楼阁进行祭祀,以祈求学子参加考试时能够荣登金榜、名列魁首。宋代时魁星信仰兴盛并从此经久不衰,明代【俨山外集】中还记载了学子们在座位旁边张贴魁星图、在考场外出售魁星像的逸事。现今传世的文物中,就有许多以铜、瓷或牙骨等不同材质雕刻而成的魁星摆件。但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的这通石碑却与众不同,它的匠心独运之处,在于其用行书跃动的线条表现魁星形象的同时又暗藏了儒家经典之语于图中。观其碑身,石碑形制为长方形、圆首方趺,其碑阳刻着一幅魁星图,魁星形象用「克己复礼,正心修身」八个行书字组成,另配以右侧行书「斗」字、下方行书「鳌」字,展现出魁星以执笔托砚的舞蹈姿态独立于「鳌」首之上的模样。其中「克己复礼」出自【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曰仁」,「正心修身」则出自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石碑的整体画面构思表达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吉祥寓意,可谓形象生动、拼字精妙,象征着圈点题名金榜的士子姓名,以寓应试获中、榜上有名。

在众多文物及历史典籍资料中,有对北斗形状直观描绘的,也有将深刻内涵蕴藏其中的。例如文学作品或生活器具中就有很多关于北斗的体现,既展示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精确描绘,也体现了他们对工艺技术的精湛掌握。

唐代诗人杜甫在【寄韩谏议】一诗中写道:「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骐驎翳凤凰。」句中以「群帝」「麒麟」「凤凰」等词,体现出北斗在古时往往代表着尊贵与权势,也以枫叶红、霜雨降等场景展示出彼时正是秋季。青铜酒器中的酒具,被称为斗。【诗经·小雅·大东】中这样描述它的模样:「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可见斗的形状和北斗七星相似。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的西周龙纹斗,正是这样一件形似北斗七星的器具。它通长22.6厘米、斗高3.9厘米、口径2.3厘米、斗深3.7厘米,斗首呈圆筒形,口微敛、圆底,曲柄从斗首近底部伸出,斗柄中间耸起,末端呈雀尾状,斗柄与斗首相接处饰浮雕兽面,把手处饰三角形顾首夔纹。简洁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展现出古人对星空的敬畏和好奇,它不仅是实用的器皿,更是古人对天文知识的一种艺术化再现。这件日常使用的器具,也从侧面体现了北斗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七盘舞」东汉画像石,表现的是汉代时常在宫廷宴乐或民间宴客时进行表演的舞蹈。表演时将盘鼓置于地上,舞者随节奏在盘鼓上起舞。盘鼓数量不等,但以七盘为名,象征北斗七星,故有「七盘舞」之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曾在定边县郝滩乡的一处汉代墓葬中,发现了绘制有星宿图的壁画。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笃信死后灵魂不灭,死后灵魂能够升入天上的仙界,因此古人在墓室中布置出心目中的天上世界,天上的星宿就是最直接的展示。埋藏在地下的古墓葬与浩瀚无垠的广袤宇宙,就这样在古人的「相助」下相遇了。

陕北靖边杨桥畔汉代墓地,渠树壕汉代砖室壁画墓墓室顶部发现的星象图,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具有星形、星数、图像、题名四要素的二十八星宿图,可以看到有北斗七星、伏羲、女娲、牛郎织女等。该图以北斗为中心,以二十八宿为边界,主要描绘了二十八宿以内天区的主要星官,包括了北斗、天市、天牢等星座,整体结构属于早期「二十八宿」体系,其中还有33个星宿和星官的墨书题记,并且大多数星官和星座绘有人物或动物图像,是一幅兼具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汉代天文图。

在大唐秦王陵博物馆,很多人都会对少见的「地面天象图」啧啧称奇。据专家介绍,古代帝王陵寝中的天象图一般都是建在墓穴穹隆顶的上方,大唐秦王陵秦国贤德太夫人刘氏地宫则是罕见的「地面天象图」。这一处地面初看北宽南窄,如同棺盖形状,细看其中部隆起、四角上翘,宛如轿顶,平铺的青砖上有各种奇特印记和差异不均的形状,构成了北斗七星。按北斗七星的位置挑开青砖,就能看出形成勺状的「地面天象图」。这种形式可以加大透视深远的效果,并营造出俯瞰尘世的情境。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革中,北斗的存在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创新,以不同模样活在众多的历史文物、遗址和博物馆中,活在我们身边,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天文与人文的桥梁。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能够更准确地观测和解释天文现象,但那些古老的文物依旧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吸引着人们,是世人探寻历史时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提供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