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首诗,一口气带你看完中国的传统节气文化。

2024-03-05文化

前言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

二十四节气审批成功现场图片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立春。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唐· 杜甫【立春】

二、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个节气。

它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逐渐增多,进入雨水节气后,我国北方地区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在下雪,因为尚未入春,所以仍然很冷。

而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三、惊蛰。

惊蛰,全国阳气开始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宋·陆游——【春晴泛舟】

四、春分。

春分,是春季第四个节气。

古时又将它称为"日中"、 日夜分" 。,它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自这天以后, 北半球各地白天时间变长,夜晚时间变短,南半球各地夜晚时间变长白天时间变短。

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了春季的生长阶段。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

唐·刘长卿——【春分】

五、清明。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在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 大地呈现出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六、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它是一个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 。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乾时偶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唐·曹邺——【老圃堂】

七、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它标示万物进入了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后,太阳的日照时间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由此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按照中国现代气候学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才为夏季开始。

渐觉风光燠,徐看树色稠。

蚕新教织绮,貂敝岂辞裘。

酷有烟波好,将图荷芰游。

田间读书处,新笋万竿抽。

宋·薛澄——【立夏】

八、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它意味着节气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变得饱满,但还未成熟 ,只是小满,并不是大满。

小满节气期间,北方地区降雨量很少或者无雨,因此在这期间气温上升的很快,与南方地区的温差进一步缩小。

我爱江南小满天,鲥鱼初上带冰鲜。

一声戴胜蚕眠后,插遍新秧绿满田。

明·文彭——【四月】

九、芒种。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适宜晚稻类谷类作物耕播的节令 。

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 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 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这个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宋·范成大——【喜晴】

十、夏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夏至这天, 北半球各地的白天时间达到了全年最长。

这一天太阳角度最高,但却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 的一个节日,自古以来就有在夏至这一天拜神祭祖之俗。

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逾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宋·范成大【夏至】

十一、小暑。

小暑,是夏季第五节气 。

小暑为小热,但还不是十分热,意思就是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

小暑节气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天气炎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在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

小暑过后尝新米,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并将新打的米磨成粉,制成各种美食,与邻居乡亲分享来吃 。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十二、大暑。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的气候特征就是高温酷热、雷暴频繁还有台风。

但它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的成长是最快的。

自古以来,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 的习俗,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唐·白居易——【销夏】

十三、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的天气仍然很热。

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祝丰收的习俗。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明·夏云英——【立秋】

十四、处暑。

处暑,是秋季第二个节气。

它的意思就是炎热离开 ,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提醒人们好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 拜土地公等。

雨后风凉暑气收,庭梧叶叶报初秋。

浮云尽逐黄昏去,楼角新蟾挂玉钩。

宋·朱淑真——【初秋雨晴】

十五、白露。

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

白露节气基本上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

万物伴随着寒气的增长,逐渐萧落和成熟, 丰收的秋季带给了人们丰硕的食物 。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唐·李白——【玉阶怨】

十六、秋分。

秋分,是秋季第四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半球推移,此时的北半球白天时间越来越短,夜晚时间越来越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也曾是古时的「祭月节」。

橘棋留未著,梅酒快先尝。

野老心如澹,秋分夜倍凉。

明·区越——【秋夜·其二】

十七、寒露。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是在每年的公历10月7日—9日 。

寒露节气后,太阳日照的时间减少,热气也慢慢退去,寒气渐生,南方地区气爽风凉,少雨干燥,而北方地区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半饥半饱随时过,无客无书尽日闲。

童子贪眠呼不省,狸奴恋暖去仍还。

宋·陆游——【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

十八、霜降。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霜降草花落,林柯亦纷披。

耿耿园中菊,煌煌发幽姿。

宋·朱岂——【采菊亭】

十九、立冬。

立冬, 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

立冬,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我国一些地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随着时间推移,天气也越来越冷,在一些北方地区,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已过重阳种菊花,留连秋色带霜华。

休言明日朔风起,肠断天涯人怀家。

宋·葛绍体——【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二十、小雪。

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

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 ,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唐·戴叔伦——【小雪】

二十一、大雪。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渐增多。

大雪节气最常见的就是降温、下雨或下雪。

海天黯黯万重云,欲到前村路不分。

烈风吹雪深一丈,大布缝衫重七斤。

宋·陆游——【大雪】

二十二、冬至。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为一年中阳气最弱的一天,此后则阳气渐渐回升。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唐·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

二十三、小寒。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

它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俗话有讲:"冷在三九", 因此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

夜半残灯坐不眠,孤吟霜月小寒天。

昏昏病眼时无恙,又托精诚向简编。

明·吴与弼——【寒夜独坐】

二十四、大寒。

大寒,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

大寒在传统节气中是极冷的时节,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全年的最低气温就会出现在大寒节气之内。

冻云垂地北风颠,妆点江湖欲雪天。

我亦随身有蓑笠,兴来同上钓鱼船。

宋·李光——【连夕大寒示邻士二首】

结尾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

因此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