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原来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才是断舍离的个中「高手」啊!

2024-04-19文化

如果你经常上网,相信你一定刷到过与断舍离、与极简主义相关的视频。

断舍离,越来越成为深受现代人追捧的,一种轻装上阵的生活态度。

而著名作家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其实应该算是「断舍离」的「领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容我细细道来。

1.

杨绛与钱钟书是在清华大学相识相爱的。

订婚之后,两人经历了短暂的离别。钱钟书去往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杨绛则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需要到北京继续完成学业。

那时候上海到北京没有今天这么方便,需要乘坐火车,晃悠个一天半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

钱钟书的父母不放心,便委托本家亲戚钱穆先生与杨绛同行。

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是钱氏家族的精英人物之一。

一见到杨绛,钱穆就被杨绛的行李震惊了。

在他看来,一个人到千里之外的地方读书求学,势必会把春夏秋冬的衣物、棉被,以及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带上,尤其还是一个女孩子,要带的东西就更多了。

可是杨绛呢,居然只带了一包行李,好像她不是去北京读书,而是去出差或游玩,待几天就会回家似的。

面对钱穆先生惊奇的目光,杨绛礼貌而不失尊重的笑了笑。

其实,离家出去求学,对她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她从十岁起就在学校住宿,有着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出门在外需要带什么紧要东西,可以不带什么东西,她早已烂熟于心,不会为此事而烦恼纠结。

钱穆夸赞杨绛是一个很有决断的人,一个人懂得精简,人生才不会负重前行。用现在的话说,杨绛是断舍离的高手。

2.

无独有偶,杨绛的先生钱钟书也深谙「断舍离」之道。

作为著名作家和学者,钱钟书几乎没有一天能离得了书,但他家的书籍的数量却并不算多。

钱钟书有这样的读书习惯,他读书的同时喜欢做笔记,习惯于将书读透、理解透。

而读完一遍后他也不会将书束之高阁,而是会两遍三遍地继续读,边读边增补笔记。

等到彻底读完时,这本书已经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书也就没有留存在家里的必要了,会送给朋友或学生作为礼物。

除了读买来的书,钱钟书也喜欢借书,他坚信「书非借不能读也」,坚持将借来的书研究、挖掘到极致,读完后及时归还。

因此,钱钟书虽然身为文化大家,家里却没有多少藏书,只有一箩筐一箩筐的笔记,是他读完书后的精华。

3.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钱钟书与杨绛陪伴彼此度过了生命中最好的时光。

他们一起去英国留学,一起回到上海度过艰难的抗战时光,一起迎接新中国的到来,一起经受过生活的磨难与波折。

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们始终站在彼此身旁,给对方以支持和鼓励。

最难得的,是他们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欲望,更喜欢追逐精神世界的丰富。

因为生活简单,物品稀少,他们可以把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单拎出来,活得重点突出,心无旁骛。

90岁后的杨绛,虽然先后失去了爱女和老伴儿,但她依旧活得热气腾腾。

她把钱钟书与自己的全部稿酬版税,包括之后的版税全部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励基金,希望能够帮助那些热爱读书但家境贫寒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

她自己,则过着深居简出的平静生活,从未为物质生活是否匮乏而伤过脑筋。

2011年,杨绛过100岁生日时,亲朋好友想为她好好庆祝,她却说:「天太热,大家在家替我吃一碗寿面,我就算是过了生日了。」

2016年5月,杨绛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终年105岁。

杨绛能如此高寿,她的极简生活方式和理念功不可没。

想起密斯.凡德罗的一句经典名言:「少即是多。」

人生下半场,如果我们能放下对物质的狂热追求,懂得「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我们将拥有对人生更明确的目标,更强的掌控感,以及更多的自由度。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