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立命之学:恒心恒行,自强不息

2024-03-28文化

夫立命者,非徒指生死之数,实关乎人之德行、志业与修为。古往今来,多有志士仁人,因立志坚定,而能转祸为福,化凶为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立命也,立心也,立身也。

昔有孟轲,幼孤且贫,而志不改,勤学不辍。孟子母三迁,示之以善邻,孟子因而问道于子思,遂成大儒。此非天命所归,乃人事所致也。

又如汉高祖刘邦,出身寒微,本一布衣,然其立志高远,不以境遇自限。遇黄石公授以兵法,后得天下,非天命有以使之,乃其人谋定而后动,应机立断也。

然而,立命非唯志气可成,亦需德行相扶。如杨震,东汉名臣,廉洁自守,不受私馈。时人称其「清白吏」,其立命在于清廉,故能名垂青史。

再论商鞅,变法图强,志在振兴秦国。然其立法过苛,失于仁政,终遭车裂之祸。商鞅之立命,虽有功于一时,却未能深得人心,故其命不得其终。

由此观之,立命之道,贵在合乎天理人情。若逆天而行,纵有一时之功,终难逃天网恢恢。如同治水,宜疏不宜堵,顺其性而导之,则无患矣。

且夫立命,不可偏废中庸之道。如墨子兼爱非攻,其志可嘉,然过于偏重,失于人情世故,故墨家之后不传。儒家讲究中庸,不偏不倚,故能久行而不衰。

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大宝,即广纳贤才,开言路,兴文教,其立命在于开创盛世。然其弑兄篡位,虽有功于国家,而德有亏欠,故后世有议论焉。

立命之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在世,当以德行为先,以志业为本,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夫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若不早立命,何以对得起此生?故吾辈当以古人为鉴,立志立言立行,以求无愧于心,无悔于事,无怨于命。

是以,立命之学,深矣远矣。吾等当以恒心恒行,自强不息,方可见天命之所归,人事之所成。如是,则虽万世千秋,其名其行,犹可为人称颂,为世铭记。

译文

立命之学,它超越生死命数,关注人的品格塑造、志向追求与行为操守。自古至今,众多杰出人物因其坚定不移的志向,而能够扭转乾坤,化解危机,成就非凡。

孔子曾言:「吾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而立。」此「立」,既是立定生命的方向,也是立定心灵的境界,更是立定个人的品格。孟轲,生于贫寒之家,幼年丧父,然而其志向不改,勤奋苦读,得益于母亲三次搬家择邻而居的良好环境熏陶,后来师从子思,终成儒家亚圣。孟子的成功,与其说是天命使然,不如说是其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和求知若渴的精神所致。

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介平民,却志向高远,不为生活困顿所束缚,得黄石公传授兵法,终一统天下。刘邦的立命之学,揭示了人力所能及的改变命运的力量,而非单纯依赖于天命。

然而,立命不仅要靠坚定的志气,更需品德辅佐。杨震,东汉时期著名清官,以清廉自律,拒绝一切贿赂,被人赞誉为「清白吏」。他的立命之道,就在于坚守道德底线,因此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美名。

商鞅变法,力图使秦国强大,其志可嘉,然而因其变法过于严苛,偏离了仁政之道,最终落得悲惨结局。商鞅的故事警示我们,立命之道必须兼顾天理与人情,违背天道,即使短期有所成就,终究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立命之学,同样要求我们在追求目标时遵循中庸之道。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虽具崇高理想,但由于过于极端,忽视了人情世故,导致墨家学说难以广泛流传。而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故能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

唐太宗李世民,虽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但因其皇位继承过程中存在瑕疵,虽功绩卓著,却仍有道德争议。这也说明,立命之时,须兼顾个人事业与道德操守,二者缺一不可。

立命之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来完成。人活一世,首先要以德行为先,以崇高的志向为依托,方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若不尽早立定命运的航标,如何能无愧于生命之旅?因此,我们应当以古人为镜,立下宏伟的志向,发表真知灼见,付诸坚实行动,从而做到问心无愧,行事无悔,面对命运无怨。

立命之学,深奥而悠远,我们应当以恒心毅力,自强不息,才能找到天命与人事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生命的升华。唯有如此,即使历经万世千秋,个人的名声与事迹,仍然会被世人传颂,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