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哲学智慧另一面的困境:年轻人不要沉迷哲学

2024-02-06文化

受过教育的青年们由于无聊,都沉湎于不可实现的梦境和幻想之中,他们被各种理论所迷惑,变成了理论上的残废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对精神世界的过度探索,是很危险的事情。一旦迈过那条实线,人生就会滑向虚无主义。就是为什么说,人一定要爱上点什么,有点牵绊才会形成抓力,把你留在这世界上。

今天和大家闲聊哲学问题。

哲学智慧的另一面,也带来了困境。表现为两种不同精神状态的人:

1.过于追求自我而离群

2.感觉失去了自我,生活没有意义

这两种的归处都是,虚无主义。

希望今天我们可以找到这些困境的解决方案。

在哲学的世界中,只有少数人是纯粹而简单的理论拓荒者,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渴望吸收理论的精华 ,认为功利主义好就会摆出大量的事实,认为实用主义好就会摆出足够的原则。

普通的哲学门外汉绝不是激进的,他从来不会一直顺着某一种哲学流派生活 ,而是生活在一个目前看起来合理的空间中去适应不同学说的诱导,不断改进自己的看法。

但我们中的一些人不仅仅是哲学门外汉,而是名副其实的业余人员,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矛盾和犹豫 ,一旦我们双方对立中不相容的东西混合进来,我们就无法保持良好的理智;

一旦我们发现看到的哲学理论仅仅表达了现实的割裂,但又没有解决,那我们就会非常矛盾。

那么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哲学来满足你的需求呢? 你会发现,

经验主义哲学是不够虔诚的 ,他可以被精英主义来支配随时站在我们的对立面;

而有宗教信仰的哲学对于你的目的来说又不够实用。

曾经有一个毕业于西方某个大学的哲学系年轻人说,他一直认为,进入哲学课堂前,要把哲学的世界完全不同于自己走在街上的那个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几乎没什么关系,所以无法让他们同时占据思想。

哲学课的世界是简单高贵的。现实生活的矛盾,在这里并不存在。经典的理论原则描述出它的骨架,严谨的逻辑构成了它的肉体。

但事实上, 哲学远远不足以表达整个现实世界,只是一个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明确补充,是一个没有事实存在的理性主义幻想的哥特式避难所。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能够躲避那些难以忍受的困惑——不是对有形世界的解释,而 是另一个世界的总和,是世界的替代物,是一种补救也是一种逃避的方式。

人们在进入了哲学殿堂后开始分化。

第一种人:过于追求自我以致孤独

一部分人继续追求哲学与理性,意在活出自我,因此远离他人。

尤其学社科的, 他们会把知识或者思想自由作为一种最高追求,但他们本身不介入社会关系当中,以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知识与自身的命运。 将知识和自由作为最终目的,疲倦于应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而只是乐意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思想。

他们看懂了现存秩序的不合理,发现人性的面具下空无一物,意识形态的机器无孔不入,而人们的任务就是来揭示权力真实的运转机制。

然后就会 以哲学关系来框架现实关系,将人们划分阵营与符号化。

他们 将所有的力气花在了保持自己的思想独立上。即排斥所有的「社会观念规定的应当如何」。

比如:

他本身是一个很爱送礼物的人,但是他可能不会过自己的生日或者传统节日,而选择在平常送礼物。为了避免摩擦,他会在表面上遵从,但是在内心里绝不接受所有传统教条和准则。甚至他人的建议也被视作控制和支配。即便与他的愿望一致,他也要抵抗。对帮助的盲目拒绝,连同对竞争的置身事外,的确赋予了他某种独立性,也让他感到自己的生活非常有意义。甚至由于拒绝帮助,他们甚至选择了锻炼自己变得足智多谋,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果解决好了就能继续保持自信和远离他人的孤傲,如果没解决好需要向他人求助,会让他就无法再维持孤独,而愿意去为了获取他人的支持忍受各种平时看起来「庸俗」的行为,并反感自己。

错误就在于他把独立视作最终的目的,而忽略了独立的价值,最终在于用独立来做什么。

这种独立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对立和强迫症,是一种为了禁欲的禁欲主义。

第二种人:失去自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自己也失去了自我 ,走向了异化的劳动。 认为工作和学习是完全外化于我们自身的东西 ,他不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反而 成为了奴役我们的工具

但是如果把我们所减少的那部分时间和人性换作金钱来买万物,那么把金钱当做唯一的目的也未尝不可。

因此, 他们最大程度上泯灭了或隐藏了真实的自我,将自己的工作解释为失去了自我,而偶然的闲暇时光去做一些喜爱的事情时,才是真实的自我。

这样的人也割裂,也会追问生活的意义,以至于常常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但因为无法忍受孤独和别人的疑惑,所以宁愿牺牲一部分自我去获得他人的友善关系。

往往我们探索精神世界的时候可能多半现实处境并不是十分理想的时候,这个时候会去思考,去探索到底是为了什么,去寻找一切事物和行为的意义所在,结果越思考越觉得好像没什么意义,意义都是别人赋予的虚无缥缈的。

而这两种人,都会因为意义问题,而陷入虚无主义。

因为「深着相」和「不着相」都是好的状态,但是已经知道了哲学的观念世界,让「深着相」变得动摇;

而「不着相」要求在深刻理解了他们所思考的理论,找到答案后才能走出。似乎也很难。

越想越觉得什么都没意思,由此陷入虚无主义的假象里。之前看过一个观点,没有真正入世的人不足以谈出世。

大学时老师讲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是苏轼对真实此在的留恋,他知道精神自由的孤独难以承受,天才的寂寞可以压垮一个人,所以主动对人间保持眷恋。

但是还没有这些体会的人,过早地退出了社会关系,拒绝他人的观点以视为保持自我和「课题分离」,其实是一种执迷不悟。

因为 通过虚无主义辩证法就可以合理化生活中的一切 ,这样的人唯一需要面临的也就是偶尔的道德谴责。

但是,以这种虚无主义解释生活有什么问题呢?通过 自我在思想和逻辑上想到的达成正义和合理的方式,让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中判若两人 。陷入了一个谎言和虚伪的世界。

因为这样思考问题的时候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就是 通过强化自己脑中的观点,将对方卑劣弱化成一个稻草人,这样就可以轻松赢得辩论的胜利。

但是 正确的思辨起点应该是站在反方的立场上,强化和合理化对方的观点将他强化为一个「钢铁人」——然后再回到自己的立场上,通过与钢铁人的搏斗才能坚定和审查自己的观点。

实际上,迷信哲学的人,多半经不起这样的拷问。

因为他们习惯形而上学地思辨,而这样的思考本身就和现实有一段距离。

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种能够锻炼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哲学。无论是宗教的哲学还是事实的哲学,都要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答案。那要怎样做呢?

那就是,在看到哲学与现实的差别时,

不要给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赋予意义,不要符号化他人。

勇敢地用现实追问理论的解法,而不是追问现实的意义。

这样才能跳出「自我」的世界和「他人主宰」的世界,回到现实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主体。

原创 游小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