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杜学访谈:一个坚守着满族文化的投资人

2024-04-19文化

——铁岭市清河区石家堡子满族民俗村的盛衰及思考

文图 学松

杜学在翻看从前编辑的满语教材

杜学在已经停业的山庄大门前

石家堡子满族民俗村

清河

2021年9月16日,笔者在走访考察铁岭市清河区满族村落时,杜学的一番话,尤其让笔者感触不已。杜学,1967年出生,汉族,铁岭开原市人。此前,一直是铁岭市清河区石家堡子满族民俗村项目主要经营者。杜学说:「2010年,我才来石家堡子村时,那时村里还有老人能说满语,这个村里它原有的满族气息非常浓。嗯,就是老人,有的还能说几句满族话,但是他都(听)不懂。只有经常在一起玩儿的这些人,他老说这种话,都能听得懂,他发音都是不一样的,就是有方言土语……哎呀,这几年岁数大了,都没了,都没了!」

石家堡子村在哪?

石家堡子村位于铁岭市清河区张相镇,用杜学的话说,这里是清河水库的上游区域,也是唯一的入口通道。2006年11月,清河水库周边景区成为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在清代,这一片山地河流属于皇家围场,它的名称是「汪哆啰束」,是满语,意思是富饶的河弯。

沿清貂公路上行不远,路边建有「石家满族民俗村」的拱门式建筑。一则资料上说,石家堡子村满族人口占比达87%,按清代的八旗旗属划分,这里的村民多为正黄旗和镶黄旗后代,据说以佟姓居多,但也有其他姓氏。在【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风景区总体规划书】(豆丁网2014年9月)中,是这样介绍清河区的:清河是历史文化名城,古代称尚阳堡。是清代三大流放地之一。这里有「流人」文化,有努尔哈赤疗伤地,有「郎太后」的传说等。特色景点有「八旗山庄……」而这个八旗山庄的主人,就是杜学。这是他来石家堡子村搞旅游投资开发后买下的。因为看好这里的人文、地理和民俗上的优势。他说:在这里搞开发,一定能火起来!

应该说,杜学的眼光是没错的,石家堡子村村头就是清河水库,因水质清冽,水库里的鱼味美可口,远近闻名。村对面有山,山是长白山余脉,山上有白桦林,有各种野菜山货,林子里走一遭,能惊起一溜儿烟的野鸡山兔。这里有民俗、有野趣,可以休闲身心,回归自然。不仅如此,在和铁岭等地的文史专家接触中,让杜学对这片土地上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又有了新的认识,用他的话说,是打开了一扇窗户。「开始时是搞开发来了,是赚钱,有了积淀后,现在是为文化坚守!」

让杜学坚守的都是哪些文化呢?笔者试着梳理了一下发生在清河地域上的这些事儿……

清河:「叩喂毕喇」

在地理上,铁岭西北紧邻科尔沁蒙古,是平原地貌。东部紧邻抚顺,是山地丘陵地貌,北与吉林接壤。开原,其地「西北为诸掳,东南为东夷」。掳,指的是蒙古人;夷,指的是女真人。以此可看出开原地位的重要性。清河区虽然行政上归属铁岭市管辖,地理上却是贴近开原市,属于山地丘陵地带。百姓有南有柴河,北有清河一说。其实,铁岭境内还有如汎河、寇河等众多河流,均属于辽河水系。

清河区,是以清河命名的。清河,女真语「叩喂毕喇」。 叩喂,清澈的意思;毕喇,河的意思。明代称之为哈达毕喇。哈达,山峰的意思。由名字可看出,是山地中的河流。开原文史学者刘兴晔先生在【清河区地名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中说,清河的满族人属于「山夷」。 【王制】云:「东方曰夷。」山夷一说,指海西女真四部中的哈达、叶赫二部。

苕上愚公【东夷考略】「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又: 「开原北近松花江日山夷,又北抵黑龙江曰江夷。而江夷有灰扒、兀刺等族」。【东成见闻录】:「海西山寨之夷曰熟女真,完颜后金之遗也」。 乌拉,【明实录】称作兀刺、勿喇。灰扒,指辉发。乌拉、辉发二部被认作是「江夷」。

熟女真,指入辽籍者,此处当指北女真,为入辽籍的熟女真之一。金之遗也,是说山寨夷的前身是宋金时期的金人。依山作窟,是说山夷的生活居住形态。完颜种,是说山夷的种姓为完颜之后。不过,如此说成立,那么哈达部的先祖应是完颜氏。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哈达与乌拉是同祖的,而乌拉的国姓是乌喇纳拉氏。

民俗、地域与传说

沿清貂公路盘山上行约40公里左右,即达貂皮屯,附近有明代广顺关旧址。明末清初时,这里是女真人与明朝贸易的地方。其地险要,一侧为山,一侧为河,即清河。贴山而行,是为交通之路。

出貂皮屯不远,即是海西女真哈达部的都城旧址所在,即今八棵树镇古城村。哈达「扼女真贡路」。贡路,指与明朝的贸易之路。女真所贡之物,由此路抵达明廷,可见当时哈达之盛。而出开原东北约50公里左右,即为叶赫部所在,今四平市叶赫镇,分为东西二城。【奉天通志】载:「扣(寇)河之北支曰叶赫河。明季,叶赫部落居此上游,遂名叶赫河。」在明末,哈达与叶赫都是强盛一方的主儿,远非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可比,但历史进程却选择了努尔哈赤,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或许应该说,是伟人改变了历史进程。

【明实录】上说:「惟由开原之东北而南至鸭绿江,约八百余里之间,环东边而居者,皆为女真遗种,所称东夷者是也。」这个地域范围,恰好解释了清河区所属满族群落的源远流长。满族是渔猎民族,居住环境多为依山滂水之地。这里的地貌特点,也与满族人的习俗相符合。在清代,这里是各部旗人的居住地,遗留有各种民间传说。其中「郎太后」的传说,最具有传奇色彩。

在传说中,这位郎太后是长着一头黄皮疮的女子,因为皇帝选妃,结果观星官预测说:这位妃子是一位头戴金帽头,手捧帅印,骑着一条土龙的女子。故事有悬念,情节生动,富有传奇色彩。待结果揭晓时,人们才明白,原来金帽头是指女子头上的黄皮疮;手捧帅印,是因为女子去买块豆腐手里捧着;骑土龙,则是因为女子躲避官兵,想翻墙逃走,恰骑在土墙上时,被官兵发现。结果土墙变成了土龙,豆腐变成了帅印,头上的疮变成了金帽子。

传说归传说,但郎太后史上确有其人,她就是咸丰帝的慈安皇后,她的祖籍据说就是清河区郎屯。

郞屯,是清河区一处有故事的地方。郞,老姓为钮祜禄氏。据当地遗存的一份郞姓族谱记载,此支郞姓始祖为清初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额亦都13岁手仞仇敌,为父母报仇,19岁追随努尔哈赤打江山,每战必先。「弱冠从龙早,雄才翊运生。联绳旌众士,断矢拨坚城。所向原无敌,先登莫与争。天题旌勇敢,钟鼎勒勋名。」这是道光帝东巡盛京时,在额亦都墓前祭祀后写下的诗文。额亦都死后先葬辽阳东京城,后经皇太极特许迁葬沈阳福陵侧,以陪葬努尔哈赤陵。其墓址在今沈阳英达乡山里红屯北,现已损毁。

在当地流传甚广的郞太后,其身份,据学者考证为咸丰帝皇后慈安,是为孝贞皇太后。慈禧称为西太后,慈安称为东太后。关于慈安与慈禧,有史料记载说:「时国人称孝贞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孝钦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臣工,咨访利弊,悉中款会」。 孝钦指慈禧太后。从上述评介来看,慈安实是有大心智之人。她启用能臣,两度垂帘听政,为」同治中兴「的缔造者。而慈禧能判阅奏章,裁决庶务,也绝非一庸碌女子。

其实,说起祖籍来,慈禧与慈安二人还是近邻,都是十里八村的。慈禧姓叶赫那拉氏,祖籍四平梨树县。咸丰帝的祖籍是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如果画一个三角形的话,那么慈禧、慈安、咸丰三人的祖籍,彼此间的距离都不会超过60公里。就是死后,慈禧与慈安的陵寝也是紧挨着的,在清东陵各据一山脊,中间则是咸丰帝的定陵。从外表看,二人的陵寝规格也相同,无分高下。

村里的满族民俗博物馆

在石家堡子村民俗博物馆,杜学指着书架上摆放的【尚阳堡流人】等书说,这是曾浩写的,当初印了几大包,来参观的人,走时就拿走一套。曾浩,铁岭作协主席,历史学会会长,对尚阳堡流人文化研究颇深,已出版多部作品。杜学就是在与曾浩等学者的接触中,了解并喜欢上辽北地区的满族文化的。

流人文化,是清代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尚阳堡是清代的三大流放地之一,一些犯了罪的官员、读书人被流放到这里,由此打下了辽北地区文化根基的重要一篇。尚阳堡,旧称靖安堡,明长城最北端的边堡之一。满语称其地为台尼堪。尼堪者,汉人之谓,清康熙时平云南,附属吴三桂之滇人,悉配戍于此。可见,流人中也包括有一部分是云南的滇人。

大明曾与叶赫3000兵汇于此,准备进伐赫图阿拉,后被萨尔浒之战瓦解。自成为流放地后,有100多位曾经的官场大吏、书生鸿儒被流放至此,这其中还包括有一位僧人函可。这些人不甘寂寞,在此开馆立教,著书立说,传法宏道。如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盛京通志】;董国祥的【铁岭县志】等;僧人函可有【千山诗集】传世,这些著作影响深远。此外,由谪居铁岭的原湖广御史郝浴创办的银冈书院,被称为「开本邑教育之先!」在东北教育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关东第一书院。

冯瑗【开原图说】说:「靖安堡下有民屯杨木答兀。」这是以人名叫响的村屯。杨木答兀,女真人,初受明封为开原三万卫千户,以骁勇称。【盛京疆域考】(杨同桂著):「三万卫,原注元开元路,原志洪武初废,二十年十二月置三万卫于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烈迷女真军民府,二十一年府罢,徙卫于开元城。」开元,即今开原。

永乐二十年(1422年),因明守官非理虐害,谋叛,逃至朝鲜近地东良北,旋复至图门江外,也就是建州女真毛怜卫的领地。宣德八年(1433年),杨木答兀纠合七姓女真人围明军,猛哥贴木儿及子阿谷因助明,亦为所害,次子董山被俘,弟凡察「俱各失所」。朝鲜军队趁机进占阿木河地区。此时情景,是女真杀女真,朝鲜杀女真,明朝则在一边看热闹。后董山、凡察来到浑江流域,投奔建州卫使阿哈出部。猛哥贴木儿是谁?就是努尔哈赤的六世先祖。董山是猛哥贴木儿的孙子,后来的建州左卫使;凡察是猛哥贴木儿的弟弟,后来的建州右卫使。可以说,杨木答兀事件是影响女真进程的一件大事。1958年,因修建清河水库,尚阳堡古城被淹没。

杜学介绍说,在村民俗博物馆中,还收藏有一些满族老物件,如荷包、悠车、农具等,就连墙上的满族风格的给画,都是他亲手粘贴上去的。一边介绍,杜学一边用手抚摸着这些物品,眼神里满是感慨。因为,文化坚守是一方面,满族民俗村项目,如今却是停滞不前……

不甘心不死心

2011年,石家堡子村被确立为铁岭市唯一一家少数民族特色新村试点村。2015年时,杜学与清河区文旅局、石家堡子村,开始合作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一年多时间,他就在村里主导投资建起了一座满族民俗博物馆,十五家农家乐饭庄,还开展起清河风情观览等项目。

渐渐,村子里来的人多了,也有烟火气了,村民也变得有钱了,一股文化气息也开始冒头了。不久,一些村民家藏的老族谱,老物件儿,民间传说等相继被发掘出来。文化的魅力一旦显现,石家堡子村马上变得不一样了。杜学说,那是在脸上能看得见的!红火时,村子里人人都在忙碌着,都想着要搭上这趟车,一时间开民宿的、搭棚子卖山货野菜的、贩卖活鱼笨鸡的,大家抢着去做生意。饭店里的「锅出溜「在村口就能闻着香味。

杜学说,自己现在就是石家堡子村人,他不仅投资了100多万元搞文化建设,还在村里买了房子。他的房子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八旗山庄,是那种老式的四合院式建筑,看上去庄重而又气派,院子里有水塘、石桥,还有花栏果树;屋子里保留着老式满族窗栅,老式盘炕、炕柜等。

然而,这个本已经开始红火的小村子,却在一夜之间陷入了停滞。杜学说,这个民俗村邻近清河水库,水库是国家4A级风景区,后来风景区被摘牌了。此前,一直支持杜学搞石家堡子满族风情园目建设的清河区旅游局主要领导,也升任省里某部门工作。孩子没了娘,对此,杜学显得很无奈。他说:「不甘心呀,也不死心!」现在,他每天都来村里一次,走一走转一转,是放不下。饿了,就去吃一碗老豆腐。他说,这儿的老豆腐是古法制作的,吃不够!

石家堡子村何去何从?

无疑,摘牌的影响是巨大的,游客不来了,收入直线下降。

笔者查阅到的一则消息说:2016年12月6日,国家旅游局开展景区「最严」整治工作,在复核检查中,辽宁省有三家四A级景区被摘牌,这其中就包括清河景区。摘牌的原因,据国家旅游局的通报指出:「安全管理不到位、厕所环境卫生条件不合格、市场秩序混乱、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足、标识导览系统短缺、资源保护措施不到位等。」

据省旅游委的人介绍说,清河度假区属开放式景区,一些知名的山庄也在里面,但设施相对陈旧,这些被处理的4A景区中都存在一个共性:就是旅游厕所及环境卫生脏差等原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次,石家堡子村成了那条鱼。本以为背靠4A级景区这棵大树,加上满族民俗村的招牌,这里会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投资者也会赚到钱。现在景区被摘牌了,水库也成水源地保护区了,至于什么时候这块牌子能重新立起来,杜学心里没底,这也是他力所不及的地方。「一看这摘牌了,就没动力了!」杜学说。

没动力,是指打算来此投资的人。而游客不来了,才是致命的,因为没了风景区的噱头。很快,一批休闲山庄和农家乐经营不下去了,相继被迫关门,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八旗山庄和早已名声在外的凤舞山庄。雪上加霜的是,自2020年开始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疫情,更是堵住了人们出行的脚步……

对于当前的困境,杜学已没有了抱怨,显得很平静。他很怀念当初一起合作的清河区旅游部门的负责人,说这个人懂业务,也肯付出辛苦,凡事往前赶,想着怎么去发展和建设石家堡子……经笔者再三询问,杜学说,她姓程,现在调省里工作了。对于如何破局,杜学显得很迷茫。他说:「上边号角吹得响,下边工作跟不上。」

不过,他心里还守着一份情怀,就是已挖掘出来的这些满族民俗文化不能给扔下了,不然就太可惜了,得有人去传承。而在心里,他早已把自己界定为这个传承人了——这引发一种思考,即传承满族文化的,一定就是满族人吗?其实未必,对满族文化如服饰、礼仪、生活特点研究颇深的人,有许多恰恰是汉族人。因为被人们喜爱的、优秀的文化,是不分民族的,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

民俗村红火时,为了办出特色,杜学曾组织村民一起学满语,唱满族歌曲,并请村中的老人给讲满族风俗习惯。他的想法是,客人来了,要听得到满族话,看得到有满族风味的东西。他自己也跟着学、跟着唱。为了能识别、记得住,他根据满、蒙文字之间的亲缘关系,写出一套词儿:「中间一根棍儿,左边儿都是刺儿,加上圈和点儿,就是满族字。」而蒙古文字则是,「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儿,加上圈和点儿,就是蒙古字。」

一边比划,一边讲解,杜学显得很是投入。这使笔者感慨不已,这其实是心里不舍呀!这一段顺口溜似的说词儿,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来自民间的智慧,而一旦来自民间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那么满族文化的传承,还会难吗?

杜学加油!

某山庄大门口蒿草丛生

杜学站在昔日热闹非凡的山庄建筑前说不出话来

已荒废的农家院

美味的山野菜

这个饼子叫锅出溜

虽到了吃饭时间可是包间一个客人都没有

清河的冷水鱼非常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