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说着南京话,住着南京人,扎根在台湾高雄的南京村

2024-03-06文化

在台湾高雄,有这样一个地方,他们当地的居民说着南京话,讲着南京的故事,甚至连饮食,都充满了南京的味道

而这,就是高雄南京村

故事还要从抗日战争前说起

1862年,李鸿章创办了上海洋炮制造局,3年之后迁往南京雨花台,并更名为金陵制造局(兵工厂)

在当时是中国十大兵工厂之一,更被视为近代军事工业摇篮。

伍先生的父亲就在兵工厂工作,专门生产各种先进的枪炮弹,那时候的捷克制造迫击炮很厉害,工人们就专门仿制迫击炮。

伍先生

1937年对日抗战爆发,南京沦陷之后,金陵兵工厂一度迁至重庆,并与湖北的汉阳兵工厂合并,为了躲避日军轰炸,伍先生的父亲和工友们就躲在山洞里制造武器。

伍先生的父亲

当时的日军空袭很频繁,一有空袭警报,母亲就会带着伍先生以及其他家属往兵工厂所在的山洞里跑。

抗战胜利后,兵工厂又迁移回南京,更名为六十兵工厂,然而没多久,内战爆发,眼看大势已去,家属们不得不跟着工厂迁往台湾,踏上流离之路。

拉设备的车辆

据伍先生回忆,当时前线吃紧,工厂工人和家属人只有3天的准备时间,而人群里有老人,也有年轻人,那会年轻人有订婚或者有婚约还没结婚的,来不及举办婚礼,直接拉个黄包车把女子拉到自己家里就算已经成婚了。

1948年底,5000多人的家属踏上了前往台湾的轮船,当时的人和设备很多,大人们只能人挤人的靠着在海上颠簸,而孩子们则是躺在工厂的机器上,伍先生笑着说:他们不但是在机器旁出生,还是从机器上来的。

轮船到了台湾之后,家属们就跟着设备坐了2天2夜的火车,一直到高雄火车站,然后工厂落地,他们生根。

起初并没有房子可住,只能安置在临时搭建的铁皮屋内,都是大通铺,一块布拉起隔开,就是一家,而就这样的条件,他们住了大半年。

简陋的房子和一家人

当时的兵工厂技术工人很多,有木工,有电工铁匠等,他们工作下班,就会集结在一起给自己建造家园,工厂里的废铁造锅和铲子、废旧的木头造家具,甚至还会用泥巴造房子,今天大家集结在一起,造好你家,明天大伙再聚集,建造他家。

就这样,1年多以后,大家都有了自己简陋的家,房子脆弱到小孩子用手都能掏出一个洞,因为高雄的台风很多,每次遇到台风的时候总会有泥房子倒塌,每当遇到风雨困难的时候,大家总会聚集在一起,相互依靠,相互帮忙。

因为当时的条件刻苦,而大家基本都来自南京,所以特别团结,村子里的厕所、水塔、粮仓,都是共同使用的,没有谁因为自私而多占,从小到大的孩子们,也从没见过邻居们发生纠纷吵架。

晒兰花干

工厂的员工收入并不多,每个月大概只有70多块钱,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每个周末都会有京剧和国乐表演,逢年过节更是家家户户端出拿手好菜,具有南京传统的炸兰花干、喜圆子、南京板鸭更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传统的表演

就是这样,伍先生和小伙伴在枪炮制造的声音陪伴下长大,直到搬进新的住所各自长大成家。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工厂的人们纷纷踏上返乡之路,只是回到老家,已经物是人非。

对于战争造成的分离,众人满是遗憾,见到亲人,又欢喜,又难过

有一位工厂的老阿姨回到南京,抱着阔别已久的妹妹说:我曾经许诺过一定会回来的,只是没想到,要隔这么久。姐妹分离尚年幼,回首拥抱,已是暮年。

返乡探亲

有些人还带着父母的骨灰,因为他们父母在台湾去世,客死他乡的人们,都有着落叶归根的夙愿,回到南京后,孩子们把父母的骨灰重新跟祖父们合葬,以了却故人的遗愿。

如今在高雄的南京人,已经到了二代甚至三代,尽管斗转星移,他们的生活里,还是南京的故事,有些人走向大城市甚至走向世界。

但他们总喜欢对别人说,他们来自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