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传神的汉字:从「夨」到「奊」的造字逻辑

2024-03-17文化

潘朝晖/文

今天想分享两个生僻但很传神的汉字。(非喜勿阅)

一、汉字「夨」

「夨」是个非常古老的汉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

看其甲骨文,非常传神——「人歪着头」。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解释为:「夨,倾头也」。

但关于其读音,古今变化极大,我们只要记住其今音:ce4(音义均同「侧」)。

二、汉字「奊」

目前巳知的最早「奊」字是小篆,是「夨」上顶个「圭」。这说明「奊」在先秦已出现。

「奊」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两种读音:

xie2和lie4。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奊」释为「头衺(邪),骫奊态也」。

那么,到底该怎么理解许慎说的「奊」是「头衺,骫wei3奊态也」?

个人认为,应从「土→圭→奊」顺序递进式理解。

(一)「土」的意涵

「土」,甲骨文中似凸或丁(倒钉),表诸于身是雄鞭,故「牡」表示公牛,又代指所有雄×动物(包括人)。

(二)「圭」的意涵

「圭」,土垒土,凸上凸。

举两种「圭」来帮助理解:

有一种「圭」叫「玉圭」(珪)。

上古玉器有「六瑞」(璧、琮、珪、璋、琥、璜),其中「圭(珪)」就是个非常重要的瑞信。据【周礼•春官】记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圭(珪)」的形状如「剑身」,对照甲骨文「土」来看,是不是加长版的「土」?所以才称为「圭」。

还有一种「圭」叫「圭表」。

圭表是华夏先民用于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表,是日光照射的立柱;

圭,是投射日影的基座。

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日影投射在基座上的规律是: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日影在夏至线与冬至线间来回往复(伸长缩短),所画出的刻线如「圭」字,同时投影线的长度变化仿佛是在「伸缩运动」。

所以,从「土」到「圭」的变化,其内涵是「变长、伸长」;表诸于身时,「圭」就是雄鞭的状态变化,套用四川话来讲就是「雄起」。

(三)「奊」的意涵

「奊」,从圭从夨。

可以是「头从圭到夨」,即从伸头到歪头(从高昂到耷拉)。

可以是「头从夨到圭」,即从歪头到伸头(从耷拉到高昂)。

所以,「奊」在表象上是「头的伸缩」,在内涵上是「且的伸缩」(雄鞭)。

但个人认为:「奊」是表意「头从夨(歪)到圭(昂)」,内涵是「雄鞭从耷拉到昂起」。

理由:古人以礼服人,认为「坐怀不乱」是礼,所以雄鞭耷拉着(夨)才是「正」,才是「礼」;反之,雄鞭高昂着(圭)是「歪」,是「无礼」,是「衺、邪、斜」(故「奊」音xie2)。

(四)许慎的解释

【说文解字】释:「奊,头衺,骫奊态也」。

1.什么是「头衺」?

衺,回也。

头衺,头伸出去又缩回来,有「缩头探脑」之意象。

2.什么是「骫奊态」

「骫」,从骨从丸。

「丸」,「人」下「一竖」,其本义是刻画「胯下根」(雄鞭)。后来「丸」被用于指「根部的2个蛋蛋」(睾丸),所以才会引申为「小圆形物体」。

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雄鞭中是海绵体不是骨头,但古人以为是骨头,所以在造「骫」字时是从「骨」而不是从「月(肉)」。

也就是说,「骫」的本义就是「丸」(雄鞭),「骨+丸」不仅表明了「丸是身体上的部件」,而且强调了「丸中含有能屈能伸的骨(实为海绵体)」。

所以,「骫奊态」就是在直白地描述着「雄x器官的高昂之态」,于礼而言这是「衺」的。

这是今天的闲扯

个人思考,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