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我读【离骚】

2024-06-16文化

原创 潘剑虹 江东文韵 2024-06-15 09:49 安徽

作为江南人,我们安徽的皖中尤其是皖南,自古以来称之为"吴头楚尾",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是和我们每个人都切切相关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身居高位,但他却把自己的感情和命运和国家、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从他的政治活动中还是从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上都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爱戴是如此美好和深沉,以至于当他看到国破家亡时的毅然抉择。他用怀沙投江的方式结束生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诚。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人间。」清代文人郭嵩焘曾为屈原撰写了一付楹联"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分别以屈原的作品【哀郢】和【怀沙】开头,诉说屈原的生平成就,歌颂他的高贵品质。

小时候我刚开始读【离骚】的时候,感到非常吃力,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涉及到个人抒情的作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美人和香草之间。从【离骚】的文学艺术创作和语言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中国南方民间的文化体现,尤其是语气词的"兮"更是南方人特有的。【离骚】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学表达形式,充分体现那个时代除了繁荣文明的中原文化,黄河流域文明之外,在中国的南方,同时也产生了长江流域的高度文明和灿烂的文化。

我父亲考虑到我们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找到由当代文化大师文怀沙的【离骚】译文,我们无论是读还是背,都感觉轻松很多,文怀沙把全文按四句分一小段,我每天背四小段共十六句,很快就能背下来了。从现在来看,当时的阅读背诵虽然很难,但收获还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是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我非常感谢父亲对我的指导。

对于【离骚】的阅读理解,少不了译文的帮助,比文怀沙译文早的有郭沫若的译本,两相比较,文怀沙的译文比郭沫若的要好很多。这个不难理解,我们仅从文怀沙老先生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以他一个湖南人,用屈原的作品名给自己命名,可见文老先生对屈原和他的作品的热爱程度。

屈原作为全球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可见其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有多重要。我们纪念屈原,不仅仅是崇拜他在文化领域的贡献,在文学作品上的领军作用,更是对屈原的个人品质的高度认可和崇敬。屈原把自己的一生和祖国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心里始终装着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他关心国家的安危,也就是关心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以屈原的伟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个人的道德品质,一是他对国家和人类的文化贡献。他的作品【离骚】既是他的代表作,代表着他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

【离骚】的译文。无疑是为我们后代的人打开阅读理解的方便之门。而对【离骚】译文贡献最大的莫过于文怀沙老先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或许是文老先生天生就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或许是他一生沉浸在【楚辞】的研究之中,长期受到屈原思想和作品的薰陶浸染,文老先生不仅把【楚辞】研究得透彻清晰,同时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新时代的屈原。过去有画家想复原屈原的长相,好如实地画出来供大家瞻仰,但一直苦于找不到模特,一次偶遇让画家眼前豁然开朗,见到文怀沙本人后,第一印象就是这不就是自己多年苦苦追求完美的屈原形象吗?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屈原画像,就是完全的文怀沙的形象。

我知道,一个人的外貌也好,画像也罢,除了外形,更重要的是内质,我们可以想象到,画家说文怀沙是一个活脱脱的屈原再世,肯定不是全指他的外貌,更多的是文老先生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精神状态。

郭沫若先生擅长写话剧,他的话剧【屈原】在抗战时期的演出曾经轰动一时,记得话剧中有一句台词,这是屈原的侍女婵娟同情屈原的遭遇,指责屈原的学生不敢站出来支持自己的老师,这句台词是婵娟指着宋玉说:"你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在排练话剧的时候,扮演婵娟的女演员张瑞芳(我们最熟悉的是她后来扮演电影【李双双】时的样子,确实是一个干脆利索泼辣能干的性格)在说这句台词时,总觉得这句台词说得软绵绵的,就向参与排练的郭沫若提出把"是"改成"这",这样这句台词就成了"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指责的语气比原来不知道重了多少,郭沫若连忙说:"改得好,改得太好了,你简直就是我的一字之师!"真是一语成谶,想当年郭沫若写话剧【屈原】,是用屈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来鼓舞全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的,没想到他的晚年竟然成了他自己写的话剧人物宋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