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妙音国学)

2024-03-08文化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推崇本性的人不刻意修德,因此不失本性;

贬抑本性的人不忽略修德,因此就失掉了本性。推崇本性的人无所作为且无所企图,贬抑本性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

推崇行仁的人博施于人而无所企图,推崇行义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推崇行礼的人有所作为而无人响应,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顺从。

所以,丧失了道,才讲求本性;丢失了本性,才讲求仁爱;失去了仁爱,才讲求正义;失去了正义,才讲求礼仪。

礼仪是忠厚诚实的社会风气衰落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始。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也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厚重,而不喜轻薄;追求朴实,而不尚浮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保留厚重朴实。

本章是【道德经•德卷】的开篇之章。与【道德经•道卷】关注天之道不同,本卷则聚焦于由天之道衍生出来的人之道,即「德」。

【物演通论】解释道德为符合自然道或法则的行为。中国人将西方的「伦理」误译为老子的「道德」,暗含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见第二十一章)的深意,即人类道德不过是天道运行的结果,这一理解非常深刻。

然而,在天道之下,人类文明化的进程却伴随着道德的沦丧,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宋襄公,到战国时期的孟子、孙子、苏秦、张仪、商鞅、白起等人,从自然经济的纯朴到商品经济的奸诈,从落后地区的民风淳朴到先进城市的风云诡谲,无一不表明「柔和的道德维持系统」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

这也是法家、兵家、纵横家逐渐取代孔儒的原因,也是现代新儒学要求「重建道德」却力不从心的原因,同时也是法制化必然取代道德化的天道规定和历史动因。

总之,本章开篇探讨了人之道德的重要性,以及道德沦丧对人类文明化进程的影响。这一主题在整个【道德经•德卷】中将得到进一步的阐述和探索。

本章探讨了物演思想揭示的人类道德与天道一致的衍生规定性。人类道德的演变顺序包括道、德、仁、义、礼、法。其中,「法」是后来加入的。

这个顺序展示了人性堕落的社会结构化进程。法律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底线,规定了行为的底线标准,但也容易被人钻空子。

因为法律总是滞后的,总是存在漏洞可供利用。

本章内容在郭店楚简版本的「道德经」中并不存在。

这表明,这一章是在道家和儒家争论之后,道家为了反驳儒家倡导的仁、义、礼而增加的内容。

此外,不同版本中对这一章的表述也有所不同,解释也不尽相同。我对第一句话的解释采取的是【韩非子•解老】中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