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读书笔记|丁胜如:我读【论语】-【论语·为政第二】2·4

2024-03-15文化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明白事理不再迷惑,五十岁认同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自然地容受各种批评,七十岁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法度。」

本章由孔子用自己的年岁来描述个体成长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状态,是很有意思的。每一阶段都有所立,又都有所不足,还有待不断地「切磋」「琢磨」,直到七十岁,才实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才算得上进入人生的化境。

孔子的身世很不幸,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残疾的哥哥和一个姐姐,他肩上扛着对家庭的沉重负担。他说自己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经过十五年寒窗苦读和社会历练,到了三十岁「立于礼」,熟练掌握礼仪规矩,人格臻于成熟,确立了未来的人生追求方向和途径;又经过十年的磨练,到了四十岁,对于事理都能够明白,不再有迷惑不解之事;再经过十年,到了五十岁,自己对这偶然性的一生,算是有了一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同,既知道了自己的有限性,又坚信还有自己的可能性;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让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内心平静;又经过十年磨砺,才能达到「从心所欲」,并且不逾越礼数和规矩。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经过七十年的风雨人生,与社会推移周旋,与自己心魔搏斗,终于使自己走出魔圈,走向自由。孔子成了千古圣人。

「天命」「命」「立命」「正命」都是孔子、孟子屡次言及的词汇,但其真正含义,自古以来却莫衷一是。孔子的「天命」大致应当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格等丰富的含义。人生活在无可计量的偶然性之中,必须谨慎而敬畏地承担起一切外在的偶然,「不怨天不尤人」,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人生履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这才叫「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着意在这种承担和建立的完成,即自己对前途命运的掌控。

从孔子七十年风雨人生经验来看,修养的养成,做人做事的艰难,都要不断积累人生经验,练达人情世故,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雄强精神支撑着前行。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融洽相处的感情等内容,而「世故」是指透彻了解事物,能够把握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趋势。人情世故就是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宋代文天祥【送赠了敬序】:「姑与之委曲于人情世故之内。」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可惜你满腹文章,看不出人情世故。」可见中国人对人情世故的重视。

为政靠什么?「为政以德」「道之以德」,说明为政要以德为本;然后再通过学诗,培育诗歌「思无邪」的温柔敦厚精神;而这一切,都要建基于练达的人情世故之上,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为政者,深谙人情世故是一项基本功,如同万丈高楼的坚实基础,地基不牢,再有所谓的道德、礼数、学问、文章,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