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
稻花千顷浪,枫叶一帘秋。秋季,晚稻飘香,稻穗累累。此时,远看稻田,金黄色稻浪,随风涌动,阵阵稻香,沁人心脾。
说起稻香,人们就会想起「稻花香里说丰年」诗句,许多年前,我在【财富风尚】杂志担任主编之时,曾与浙江省工商银行合作,组织白金卡客户去台州国清寺禅修。当时,国清寺僧人在寺庙附近开辟了一大片稻田。早晨,来到稻田,发现田里的稻穗上开出了许多小花,稻花很小,须弯腰低头端详,才能一睹风采,用手拨弄稻穗,奶白色稻花,有淡淡的清香。
稻,是禾本科稻属草本植物,籽实为「稻谷」,去壳后俗称「大米」;在古代,稻称为稌、稬、秔。稌(shǔ)本义指稻子,稬(nuò )是糯稻的古字,秔(jīng)是「粳」异体字。稻,有水稻、旱稻之分,也有糯、粳、籼之分;在粳稻和籼稻中,有早稻、中稻和晚稻三类。古代,以粘者为稻,不粘者为粳。先秦古籍记载,「秫稻」指糯稻,「陆稻」和「陵稻」,都指旱稻。多年前,去贵州茅台酒厂调研发现,当地酿酒用的大米多是旱稻。
与现在人吃的米饭多是杂交品种不同,上世纪60年代,稻米品种较少,日常吃的稻米饭主要是籼米、晚米和糯米。籼米煮熟,吃起来干硬,容易饱腹,口感较差;晚米煮熟,粘稠适中,松软可口。当时,粮食凭票定量供给,我家有三兄弟,米饭不够吃,家里常吃耐饥的籼米,由于母亲厂里食堂吃的大多数是晚米饭,我常去母亲厂里吃饭,一餐能吃三大碗。糯米比晚米更加软糯,江浙一带,常用来包成粽子;立夏之时,江南一带,有用时令蔬菜蒸糯米饭习俗,记得奶奶做的豌豆咸肉糯米饭,香糯可口,至今记忆尤新。
稻米寓意,与淘米水礼俗
稻谷,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粮食作物,古时候,稻谷丰收喜庆之时,要举行仪式庆祝。因此,稻谷自古有「收获、希望」吉祥寓意。在古代,稻穗作为稻谷之实,常被赋予「生意红火」象征寓意。稻米,与中华民间许多习俗有关,比如新年吃元宵(汤圆)、年糕,清明节吃清明团,端午节吃粽子,腊八节吃「腊八粥」习俗,都由稻米作为主要食材。
在古代,「晚米」有特殊寓意,常用来比喻晚辈或晚生的学问、能力等不如前辈,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后来居上」。
中华米文化源远流长,许多文字与米有关,比如「精」,本义指纯净、精选的米,后引申为精细,机灵,完美,精通等;「粹」字,也与米有关,本义指「纯净、没有丝毫杂质的米」,后引申为精美;米,在古代是一种珍贵的作物,被赋予「富足有余,财源滚滚」的寓意,是财富的象征,古人有「把大米作为礼品」的习俗。如今,广东方言「有米」是富有的意思,「得米」是如愿以偿的意思。
「稻谷」之谷,古字通「穀」,是指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在古代曾是粮食粟的俗称,后来,稻米取代粟的地位后,谷物特指稻谷,古人常以谷物计俸禄,谷(穀)有「官俸」的意思。米,煮熟后就成为米饭。魏晋时期,吃米饭比较讲究,用温热水浸泡大米,再用手搓,直到米发白,如此淘洗出的米饭,「饭色洁白,无异清流之米」。
稻米淘米后留下的淘米水,在古代十分珍贵,称之为「潘水」,【说文解字】称之为「淅米水」,古人常作为洗浴用品。在谷物并不富足的古代,淘米水对普通人家来说可谓奢侈品。因此,「潘水」在上古时期是高级洗涤用品。先秦时期,日常礼仪,对有身份人士有日常洗浴要求,据【礼记】之【玉藻】中记载,当时身份的人用来洗头洗脸,多用「潘水」。当时,为显示出对老人的孝敬,用给老人洗浴常用「潘水」。
古人吃饭与现代不同
古代,百姓吃的稻米,并不是现在吃的精细白米,而是色泽浅黄、口感较粗糙的米饭,古人之为「粝米」,俗称「糙米」,不仅能充饥,还有医药效果。中医认为,糙米,健脾养胃、补中益气,调和五脏。
先秦时期,中华祖先最上档次的是「蒸饭」,做法是先把米煮等到半熟,再捞起放进蒸锅(甑)中的箪子上蒸熟,【诗经·大雅】之【泂酌】(泂,音jiǒng,指活水)中有做蒸饭的描写,就是用活水煮米半熟后,用箕漉出再蒸熟,这样米饭,米粒胀大,饭粒不粘。
秦汉时期,流行吃「干饭」,做法与现代有区别,是晒干没水分的饭。干饭,古代又称为「糒」(音bèi,是「干」的意思);制作方法是将做熟的米饭晒成干饭,做好后放在陶罐中,随食随取,吃时把干饭投放进汤水中。干饭,易于长期保存,便于携带,吃起来方便,可谓中华最早的方便食品。汉代,人们往往将干饭随身携带,部队行军打仗,士兵都带干饭。
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吃「蔬饭」,就是现代人喜欢吃的蔬菜饭,做法是将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后烹饪成饭。与现代人吃菜饭是为换口味不同,魏晋人吃蔬饭是为弥补主粮不足,以菜充饭,填饱肚子。唐宋时期,国泰民安,经济发展,吃米饭也变得高端起来。宋代,米饭吃法更为丰富,宋人喜欢用米与其他食材一起做饭,根据配料不同,有青精饭、蟠桃饭、金饭、玉井饭、盘游饭、二红饭、蓬饭、石髓饭、大骨饭、淅米饭等许多种类,风味各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