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漫谈——金刚经

2023-12-05文化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流传最广的鸠摩罗什译本。佛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它是佛法的本体经,是本体佛、法身佛的经。

金刚经图片

「金刚」意指金中之精坚者,能断万物。「般若」为大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世上一切皆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仅如来的法身是无相的,而且对「佛法」也不应执著,认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有人说「【金刚经】读不懂」,其实,不需要让你懂,「懂」只是世间知识的累积,对于顿悟没有多大用处,你不要管它是什么意思,不要分别它,不要着相它,它的经义,古人用「不可思议」来评价,现在用逻辑不通来解释它,所以,你只需要阅读朗诵它,只需要直觉它所表达的意思就足够了。

金刚经图片

问:【金刚经】的出处?

答:【金刚经】不是释迦摩尼佛自己撰写出来的,是由释迦牟尼佛亲口讲述的,内容主要是和弟子须菩提的对话记录,是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由大弟子大迦叶尊者为上首,阿难尊者复述,500阿罗汉共同决议批准确定下来的。

问:【金刚经】告诉我们什么?答:不要执著,离苦得乐。

「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心还能生吗?这就是「无生」,就是让你不生,无生才无灭,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生妄心看到本心,就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问【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破除我执和法执。

【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破除我执和法执,站在生死无常的角度去看待万物,用智慧的方法看待这个世界,这时内心升起的那种信念和过去就完全不同了。

「我执」,是指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条件反射般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例如:这是我的名字,我的工作,我的父母,我的子女等等,从而产生「我见,我爱,我痴」等等情绪。为什么我们的内心对不同的称呼会有不同的想法?那是因为我们在听到称呼后根据意识判断,添加了自己的想法。

在处理我执时,要学会观照。何为观照?观,就是看自己的内心。当只关注自己的一切时,会被束缚,就有各种各样的绳索在困住我们。修行就是在调整自己的心态眼光,让我们新生出不一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一切,这样才能改变我们自己。

我执在突破的一刹那,就叫见道,见道就是见性,进入空性的境界。进入空性,就能进入一切。不管做什么事情,你能进入空性,就能做好这件事。你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固体,而是空性的无孔不入的状态。考虑问题的时候就能站在他人、众生、环境、世界、国家的角度去思考,你的个体会和众生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境界高度就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一滴水放在哪里不干涸呢,放到大海里。

一个人要创造普世的价值,一定要和所有的众生,甚至山河大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设计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就会和所有的人合二为一。

破掉我执,达到空性,与世事合二为一。这就是【金刚经】给我们的启示。

「法执」,是指认为一切为我所有。法是天道,规律。人有生老病死,事物有成住坏空。其实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导致的,因此一切法是生灭的,是无常的。如果你违背了一个规律,就会被这个规律中的事情所颠覆。比如说国有国的规律,国家的存在是和人民的需求相一致的,违背了这个规律,那国也将不国。实践万法,无不如此。

康熙皇帝手抄本金刚经

人生是不断转换的过程,所有的快乐痛苦都源于你自己会不会转换,当你用这种状态不断观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你不能面对的。大家能否理解,为何有相的众生,哪怕是具足一切相的众生见不到佛呢?佛性,乃诸相之本源,诸相之自性,他是诸相之法身。以有形眼见无形体,故而不得一见。

我们明心见性见到的佛,是佛之法身,它无形无相,并非我们后天意识中所自行脑补添加之形。如果你在定境中见有相之佛,视之为见道,这不是见道,这是着相。当遇到这种情况,只有放下一切所见之相,不去关注,不去搭理,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可得的,不因其与你说话而妄动思虑,也不因其好处与你而起喜乐情绪,到那时,却恰当不动摇之坚固心,反而离见道不远了。

设想一下,当我们处处以空性的状态周游于世间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一个不被假相所掌控和迷惑的自由人。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本质,不被假相所迷惑,不活在过去,也不妄想于未来,永远用当下之空性而行,当下即是见道、见性。

其实修行的最高状态就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心安住下来就会享受这种氛围,它一定是破掉我执和法执后才能有的状态。当你接受自己和周遭一切的时候,那种抗拒的心就没有了。

佛陀雕塑图片

问【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离相自悟」。

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应该建立在离相的状态中,不论去布施,去参禅打坐念佛,都要建立在离相的状态去做,做而不执着。该做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哪怕你捡个垃圾,你已经就是在庄严国土,你已经就是心身清净的状态,前提就是要离相。事情本来是没有大小之分,关键是取决你心量放在哪里,发心放在哪里?我们不会因为我们做了这个事情,收获变小了而痛苦;或者说被别人讲,而烦恼。因为反正都是无相的,我又不执着它,我只是做它。这时,我们的自性清净心的就显现,修行看似是在相上修,实际它是性上的修行,是心性本性自性上面的修行。

金刚经手抄板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