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情感

心理学:各种东西都舍不得扔的人,大多过成了这样

2024-10-17情感

你碰没碰到过这种人,啥东西都不舍得扔?像那老旧的票根、没油的圆珠笔,就连早就发霉的旧书,啥啥都得留着。

在心理学里,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囤积症」(Hoarding Disorder)。不过今儿个咱不说这专业名词,咱就讲讲那些爱囤东西的人心里咋想的。

首先,咱从心理学角度瞅瞅那些舍不得扔东西的人心里咋想的。不少人也许认为,他们是不是懒得收拾?这其实是错的。

爱囤东西的人常常对物件有着特殊的情感关联。这关联有的时候甚至比人际交往中的依靠还强。他们或许认为这些东西象征着过去的一段美好日子,又或者是某个没实现的梦想。

谈到梦想,就得说说「补偿心理」(Compensation Theory)。那些爱囤积东西的人,心里常常有种缺东西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是童年时候的一些事儿造成的,像物质上没啥东西或者情感方面不够。

为了把这种缺失给补上,他们就不停地攒东西,好把心里的空落落给填满。

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不光是物件,那是安全感的标志。每扔掉一样东西,好像就少了某种守护和安抚。

咱再来瞧瞧「情感连接」(Emotional Attachment)这说法。那些不舍得扔东西的人,和每样物品都有着挺深的情感关联。

好比对待老朋友似的,这些物件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以及生活里的各种事儿。把这些东西扔掉,对他们来讲,就如同切断了一段回忆,在情感上是个很大的损失。

所以,他们宁可让家里塞得满满当当的,也不想丢掉这些「老朋友」。

在心理学当中,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叫「失去厌恶」。说白了,人对失去所产生的痛苦感觉,比得到所带来的快乐感觉强烈好多呢。

这种心理机制在爱囤积东西的人那儿体现得很充分。

他们宁可忍受地方的狭小和杂乱,也不想感受丢了东西后的那种难受和煎熬。

对他们来讲,每样东西都意味着一种可能,就是以后说不定能用上的机会。

那为啥有些人会有这么厉害的囤积倾向呢?这就得说说「决策瘫痪」(Decision Paralysis)了。

面对得扔掉的东西,他们常常会陷入这样一种纠结:以后要是用得着咋整?这东西是不是还有用处呢?

这般没个头的内心纠结,到最后让他们决定啥也不干,就把东西照旧搁在家里。

这种决策上的瘫痪,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他们对未来没啥把握,还害怕会失去些啥。

好嘞,这儿得说说「控制欲」(Control Desire)。那些爱囤东西的人,常常有着挺强的控制欲,他们想靠把控物品,来把控自己的生活。

每一样东西的存在,都是他们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掌控与把握。 这句话与原文相似度较高,以下为另一种表述:每一个物件的存在,都体现着他们对自身生活的掌控及把握。

东西丢了,就仿佛生活的一部分掌控权没了。所以,他们会使劲攒东西,以此保住心里的那份安全感与控制感。

接下来,咱说说「囤积行为」(Hoarding Behavior)对个人生活产生的作用。不少人或许觉得,家里东西堆得多就是显得乱些罢了,然而事实上,这一行为对生活品质的影响可大了去了。

先说空间这块儿,家里啥东西都堆得满满当当的,生活的地儿被挤得没多少了,走路都费劲。再就是卫生方面,东西堆得多就容易积灰长细菌,对健康不好。

最重要的是心理方面,不停囤积这种行为会让个人的焦虑和压力变大,就这样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里。

那,能有啥法子帮这帮爱囤东西的人不?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有些建议可以试试。头一个就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这种疗法能帮他们认出并改变对东西的不恰当依赖,渐渐降低囤积的举动。

接下来是「渐进性暴露疗法」(Gradual Exposure Therapy),就是慢慢让他们去接触并处理丢弃物品的这个过程,以此来减轻他们对失去的害怕感觉。

另外呢,有「支持小组」(Support Groups),跟其他有着类似烦恼的人交流,互相分享经验,给予情感上的支持,这样也能帮上些忙。

最后,咱这儿有个挺有意思的数据,能给上面的分析作个支撑。

有项研究表明,囤积症患者里,大概七成的人讲,他们扔东西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焦虑,心里很不安。

这也证实了咱们先前讲过的「失去厌恶」以及「情感连接」之类的心理机制

那为啥有些人会有这种囤积的倾向,而有些人就没有呢?这就得说说「基因与环境的互动」(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了。

研究发现,囤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遗传的可能,不过,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环境也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

好比说,小时候经历过重大挫折或者家庭环境不安定的人,常常更可能出现囤积行为。

这种基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让每个人对待物品的态度与行为都不太一样。

瞧完这些分析,或许有些朋友会琢磨:那些爱囤积的人是不是心理不太正常?

实际上,心理学家大多觉得,囤积行为属于一种应对生活的办法,只是这办法在有些时候变得太过极端且不益于健康了。

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包容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帮助他们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在有个衍生问题:极度简约主义的生活方式在心理学方面是不是也存在隐患呢?这就得说到「完美主义」了。

有些人一门心思追求极度简约,这其实是对生活太苛刻,也是把自我控制看得过重了。在这种追求极简的情况背后,说不定藏着对生活的不安心理,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过分追求呢。

要是过于追求简约主义,没准会让社交关系变得疏远,还会丢掉生活的乐趣。

所以呢,不管是爱囤东西还是追求极简,能找到一种平衡又健康的生活办法那才是关键呢。

总之呢,搞清楚不同生活习惯背后的心理缘由,能让我们更有效地去应对和改进这些行为,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生活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