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时尚

泰国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018-12-31时尚

这回答在我写了6000字配了100多张图,完成大半后,整个草稿没了。目前的回答是我又重新写的,小管家答应帮我排查,目前快一星期了没有结果,所以提醒大家长图文回答还是用连载更新的方式安全点,另外别寄希望于能找回,丢了就趁还记得赶快从新写。

泰国服饰风格整体分四个区域:泰北、泰南、泰东北和中部。

暹罗人 / Tai Siam

中部的暹罗人是现代泰国人的主体,暹罗传统服饰继承大城王朝(信武里王朝太短不谈),整体服饰风格和大城王朝一脉相传,而大城风格则是从素可泰王朝发展而来。

素可泰王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泰人刚脱离高棉人的统治,整体还很弱小,并没有留下对服饰的文献。素可泰服饰实际源自对雕塑、绘画作品以及西方人记载的想象和还原,整体并没有摆脱高棉文化的影响。

女装:平民缠絆尾幔(โจงกระเบน),地位高的妇女缠长纱笼裙,披在脚上层层叠叠,同时系一条大腰带。 胸前或脖子上可能会佩戴一块布,也可能就那么裸着。贵族服饰来自雕像和西方人的记载,自己看吧(左图)。

泰国人画的贵族服饰想象图

男装:平民缠短款絆尾幔(โจงกระเบน),富裕阶级穿长款,下摆放后面或侧面,同时系大腰带。普通人一般都不穿衬衫,贵族才会穿衬衫。

泰国人画的平民服饰想象图

โจงกระเบน:稍微介绍下绊尾幔,直接用一块布缠出来,纱笼裙也是,长短和是否拖尾取决于布的大小。我想全文偷懒服饰的款式、配件、相关名称这些部分内容,不然太复杂了。而且翻译成对应规范中文很困难,放泰文或音译又没人知道是什么。

素可泰兰甘亨雕像

我这有张Cos帕尧国王南孟的照片,鉴于两位国王是同学兼好友,扮相直接参考吧,反正都是想象的。另外这也是有依据的,事实上当时的素可泰文化和泰北的傣系还很类似,更准确的说接近当时佬系族群。(这部分后面会继续说)

这些高棉系国家的国王帽子我介绍下,叫พระมหาพิชัยมงกุฎ ,是婆罗门传统的加冕仪式性皇冠。除皇冠外还有剑(พระแสงขรรค์ชัยศรี)、权杖(ธารพระกรชัยพฤกษ์)、金扇和金拂尘(พัดวาลวิชนีและพระแส้จามรี) 及宝履(ฉลองพระบาทเชิงออน)。

加冕五件套,象征君权神授,人物形象穿戴持有这些配件的一定是婆罗门宗教传统(泛印度文化)国家的国王。

配图是:拉玛四世的加冕仪式,不过我觉得是后期他摆拍纪念而已。

大城王朝时期:

大城确立了现代泰国服饰的基调,在继承高棉文化的基础上,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大城时期的服饰有留下文献和绘画记录,泰国的一些影视剧对此作了还原,虽然依然属于对历史的再创作,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普通人哪能穿那么好),我就不用抽象图了,以泰剧【天生一对】服饰为例。

下身:男人和女人根据身份不同,穿着的方式也不同。如果是普通人,男人和女人都会穿绊尾幔或纱笼。 地位较高的男女,多穿长款系腰带后披在脚上,士兵们会穿长裤以方便战斗。

上身:女性遮盖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布(束胸)、披肩、莎丽、盖住双肩的毯子等。也可以穿尖领、前面有开衩的衬衫。 男子肩上披一块斜布,平时并不穿衬衫,实际只有贵族在正式场合穿衬衫(热啊)。

大城王朝时期风格服饰合集

大城时期的印度-波斯风格宫廷服饰,这个时期的大城是个商业性很强的城市,和印度中东方向贸易频繁,从1651年开始,宫廷服饰就受到印度-波斯地区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大城服饰会开始有独立于原来高棉帝国服饰的风格。很多人以为现代泰国传统服饰=高棉(吴哥时期)服饰,素可泰时期问题不大,不过从大城时期开始就慢慢不完全是了,反而现代柬埔寨传统服饰受暹罗影响很深(具体看后续的高棉篇)。

这个高尖帽叫ลอมพอก,源自波斯文化,一般带这个的都是皇室和贵族(大臣或使节)。

现代创造的大城「传统」服饰风格,相当于国内的影楼风或汉服里的仙服。

曼谷王朝时期:

暹罗传统服饰的发展经历了传承传统、全面西化和再度回归传统三个阶段。

具体如下

拉达那哥欣时期(Rama1-3)

拉玛一世至三世国王统治时期的着装继续采用大城府风格,但它针对社会不同阶层实行了各自严格的着装规范,整个泰国社会越来越偏向于保守和守旧。这个时期依然缺乏影音记录。

拉玛四世时期(1851-1868)

拉玛四世是拉玛二世的儿子,本是王位第一继承人,但20岁出家期间父亲病亡。异母兄弟被贵族推举为国王,他被迫只能在外游荡了27年,期间了解了下层人艰苦的生活,也接触了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水手和商人,像他们学习了各种西方文化和知识。这让他深刻感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成为国王后致力于泰国全面的改革。为了显示暹罗不是一个「野蛮」国家,他命令贵族们开始改变服饰。顺便说下他就是电影【安娜与国王】中的国王原型,为儿子聘请的英国女教师,塑造了未来全面西化的拉玛五世。

1862年拉玛4世和他的皇后,可以看到他的着装开始西化,这个时期的照片都是国王和贵族。

看他的子女就知道具体风格了

拉玛四世期间的拉达那哥欣风格(大城)皇室服饰

拉玛4世时期的政府官员

1865年暹罗贵族

拉玛四世时期的暹罗妇女服饰

拉玛五世时期(1868-1910)

1872年的朱拉隆功

朱拉隆功是个很开明的国王,致力于全面学习西方的改革。总之他塑造了现代泰国的根本,包括君主立宪制和文化多元化、包容的社会风气等等,不过这回答重点不是这方面。我们只需要知道典型的朱拉隆功时期服饰风格是这样的,而且还把其他泰人王国的传统服饰都带偏了。

现在知道这种风格的泰国传统服饰怎么来的了吧

中后期还变得越来越华丽,加上各种繁复的蕾丝

朱拉隆功中后期风格传统泰服

1883年的曼谷邮差,可以看到服饰西化的程度已经下沉到什么程度了。

1900年初穿传统服饰的的公爵(最高爵位贵族)

五世期间穿传统服饰的暹罗富裕男子

19世纪末的曼谷,曼谷的有轨电车开通于1893年,所以时间大约就是那几年。可以看到城市体面阶级的服饰,已经全面的变成了现代服饰。

我觉得有必要提醒的是,同时期的曼谷底层依然是这样的,不过大家肯定不关心这时期农民裹布的流行款式,我们还是继续盯着体面人看吧。

1890年的普通暹罗妇女

富裕点的衣服是泰丝做的,不盯着上流社会,根本没什么可写的。

现代服装阶段(Rama6-Rama8-今天)

这部分我不打算讲,直接看图吧,看泰剧的一定见过这些小洋装。整个流行风潮一直持续到今天,已经和传统服饰没什么关系,顶多算有泰国风格的西式小洋装。这是所有国家同时发生的,现代服装取代各民族传统服饰的进程。

1941年曼谷上流社会舞会,妇女穿着的传统服饰

可以看出当时的泰国传统服饰都非常的制式化

所以这里还必须讲一个人,銮披汶·颂堪,泰国历史上著名的独裁者。他从1934年担任陆军副总司令和国防部长后,事实上已经取代了国王的政治地位。1938年接任国家总理并兼任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和陆军总司令等职位时,实际已经掌握了整个国际家的一切权力。

所以上面的Rama8世(1935-1946执政)其实一点权力都没有,但这些都不是本文的关键。重要的是颂堪是大泰主义的推崇者和执行者,强制推行的【泰族习惯条例】第十条公约规定:所有泰国人民都要穿政府所規定男性或女性的服裝(具体细则省略)。

这些规范人民如何着装的详细要求,是为了彻底摧毁泰国各族群的传统文化,用现代(西方)的衬衫、长裤、鞋袜等元素融和成制式的国服,以催生一个具有统一国族认同的新泰族。客观去看待就是,当时泰国起码有几百个民族/部落/民系,如果不这么做,国家会直接散架。这条规定一直执行到了1961年才废除,直接摧毁了泰国的传统服饰。对国家有利的一面是,现在的泰族是一个国族概念,身份证上泰族人口占比97.5%,后面要写的各种Tai其实都是国内的民系概念,不是真正的少数民族。

拉玛9世时期(1946-2016)

拉玛9世大家比较熟悉,就不介绍了。其实他本人穿着比较随意,虽然多才多艺但对服装并不热衷,毕竟他的形象人设是亲民,不然也不会被叫做「农民」国王。

不过他出了名的疼老婆呀,所以这里要说的是他的皇后斯丽吉。斯丽吉年轻时很漂亮,不然拉玛九也不会「一生只爱一人」,反正她要什么珠宝和服饰,拉玛9都会竭尽全力满足她,因此斯丽吉的形象一直是非常精致的。

这么爱漂亮的一个女人,在1960年准备开始陪同拉玛9世出访欧美国家时,有感于当时的泰国传统服饰审美无法与国际接轨。泰国女性居然没有可以穿着出席宴会、仪式、庆典等正式活动的代表泰国的民族服装(礼服)。

1960年泰国上流社会服饰

1960年Rama9和斯丽吉穿着,这么看确实是完全没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于是斯丽吉召集历史学家和服装设计师,从历史上的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曼谷王朝各时期汲取文化元素。并加以创新和改良,选用色彩绚丽的泰丝,辅以泰国传统文化中的花纹、几何线条等图案,以大皇宫的建筑命名,设计出了8款女性传统暹罗服饰作为礼服。

分别是:ไทยอมรินทร์、 ไทยบรมพิมาน、ไทยจักรี、ไทยจักรพรรดิ、ไทยจิตรลดา、ไทยดุสิต、ไทยเรือนต้น、ไทยศิวาลัย。

虽然这些服装更像是皇室礼服,但也成了现代中部暹罗风格泰服的源头,更进一步影响和塑造了兰纳、伊善等其他文化区的现代泰国传统礼服发展,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各种泰国「传统」服饰。

具体款式特点我就不介绍了,网上相关的服装设计方面解析很多,基本都是翻译同来源泰文资料的,我再折腾一遍干嘛。我的回答重点在于风格,放几个图感受下就行了。

普通泰国人的自娱自乐,都是现代暹罗风格「传统」服饰,以后只要看到这种风格就知道是一种中部风格了。至于是什么朝代元素嘛,泰国人自己都不在乎,衣服好看就行了。

主要的泰人族群,但可不是就这些,历史照片的主人都是对应族群王国的公主、皇后、贵族,很有参考性。

下图是壮泰语族台语支的迁徙路线图,现在明白为什么我说素可泰人在当时还和傣系差别不大,而且和佬系还很接近。

泰国的Ethnic Groups分布图,虽然翻译一样,但概念和中文的少数民族不同,先放在这里,后面可以用来查询对应族群分布。下文所用的Tai是泰族,说明是一种泰人族群。而Thai则是泰国人,说明并非泰人族群,请注意分辨。

接下来会整理泰国各地区,各民系对应的传统服饰,历史照片非常难找,我只能尽力而为。所以暂时无法解决部分民系传统服饰,究竟是历史上就存在,还是现代新造的「传统服饰」。这个定义差异可以看下面链接的回答。

本文基于介绍服饰的文化风格层面,而不是论证服饰文化标准层面,服饰归类有争议请见谅。

傣泰民系:

兰纳人(泰北人)/Tai Lanna

泰国北部服饰风格的代表是兰纳王国服饰,而兰纳王国是由清盛王(傣沅主体)、帕尧王(傣泐主体)、素可泰王(泰人)共同建造清迈城后建立的国家,因此兰纳风格本身就以傣沅和傣泐的风格为主要元素,同时因为历史上兰纳王国的强盛,且哪怕1774年清迈城被暹罗攻破后,也是以附庸国形式独立存在到1892年才被暹罗正式吞并。所以在泰北各傣民系的概念之上,还存在一个共同的兰纳人认同。一个泰北人觉得自己在兰纳人概念外属于什么民系,只和他的自我认同有绝对关系。

兰纳三王纪念碑

典型的现代兰纳风格「传统」服饰,小碎花、细条纹、鲜艳又淡雅的颜色。不过已经深受斯丽吉改良后的暹罗皇室风格影响了。

这些都是广义现代兰纳服饰或叫泰北服饰,文化元素来自各泰北傣民系。

我拍的帕尧府多堪代县游神,各政府部门队伍持牌手的合影,这些都是有身份的人。可以看到这个群体理解里的兰纳服饰是什么样,不过受暹罗皇室风格严重。

南府普明寺壁画里的兰纳服饰

1873兰纳国王因他农/King Inthanon和他的妻子

19世纪末兰纳王国的贵族夫人们,衬衫的蕾丝风格来自暹罗朱拉隆功西化风格的影响。

我尽量选一些相对传统的照片,来自19世纪末20 世纪初,清迈和南邦地区著名的3家照相馆。能来拍照的都是当时的富裕家庭,可以看出哪怕那个年代,泰北传统服饰风格都已经不纯粹了。文化融合是人类的主流,在泰国这种多元文化且开放区域,非要定义某种风格的严格标准是不现实的。

集体照更能贴近普通人的穿着

接下来开始介绍泰北各民系服饰,本文民系按泰国概念分,尽量照顾国内傣族分类。但对不上或有出入我真没办法。 两边同一名称的实际概念(范围)有客观事实差异,这种自称(自我认同)问题无解,,牵涉到国内的以国内标准为准,请自行转化。

泰沅(阮) / Tai-Yuan

兰纳人的主体,广泛分布泰北兰纳八府。和西双版纳傣泐有直接关系,清盛国王孟莱的母亲是西双版纳王国公主。泰沅只是南下得早,并非当地真正的原住民,早期清盛王国国民就已经包含大量的傣泐。

泰沅的传统服饰非常难定义,因为更早之前没有相机记录,现代又和上述兰纳服饰重叠严重,普遍用来代表的是下图这种类型。现代的民系「传统服饰」一般都比较追求传统,不会弄得太华丽太夸张,主要华丽是要舍得花大价钱的。

1920年傣沅妇女,和上面暹罗服饰一样,这一时期都是一种制式传统服饰。

1941年傣沅妇女

傣泐 / Tai Lue

现代坚持这一认同的群体,主要分布在泰北清莱、帕尧、南邦、南和老挝北部地理独立区域,以及中国西双版纳和老挝北部。很多族源上的泰泐人目前的自我认同是兰纳人,但基本不排斥傣泐这个历史来源概念,毕竟兰纳人概念是大于泰泐和泰沅这类民系的。还保持纯粹泰泐/泰沅之类认同的,其实都是泰国的Ethnic Group(少数民族)概念。

泰泐服饰风格非常明显,很好区分,是除傣沅外,泰北服饰最显著的特征。

帕尧府清堪县傣泐传统服饰风格

我们在节日时也会穿这一风格傣泐服,但不会坚持只穿这类,大部分时间穿兰纳风格传统服饰。属于普遍的有傣泐族源认同,却以兰纳为主要文化背景的群体的正常行为。

帕尧清堪府网红傣泐老奶奶,我一共拜访过她3次。

她还在售卖的一些傣泐服饰,她的观点大致总结也是有风格而无标准。

1905年帕尧府清堪县傣泐服饰

未知地区傣泐服饰,泰国同一民系不同地区服饰都会有差别,不仅限于傣泐。甚至有些民系还会受到附近生活的其他民族影响,改变自己的服饰文化元素,所以真没什么标准可言。

傣傭 / Tai Yong or Tai Nyong

主要分布在泰北的清迈和南奔地区,地区性民系,其实就是迁移过去的兰纳化傣泐后代。泰国这些XX人的自称往往来自于历史上族群聚居城市名称,更像是国内的XX县人概念。

照片就不贴了,和傣泐基本没差别,国内很多时候会直接把他们当作傣泐。

傣痕(泰坤)/ Tai Khun

主要分布缅北掸邦(景栋为其中心)、中国云南、泰国清迈清莱地区、老挝北部也有少量。这个民系和傣泐很像,泰国资料的说法有两种,13世纪就从云南迁来和后期的泰国傣泐迁徙(被缅甸俘掠人口),个人认为两者同时存在并不冲突。

人口劫掠和强制移民这类说法贯穿全泰各民系各民族族源论,根本原因是热带地区植物生长速度非常惊人。一块地如果抛荒,一年就长成灌木林,三年后就会变成小树林,这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生产力倒退。所以当时的战争目的,往往只是反复摧毁各王国的主城和文化(典型的有阿育他亚城被缅甸催毁),劫掠所有对手的核心人口,带回自己控制的区域强迫成为劳动力(低等奴隶阶级自由人,非黑奴模式),这也是为什么泰国各民系会那么混乱的根本原因。

泰国影视【溯爱】复刻的景栋公主服饰

1907年拍摄的景栋公主和她的随从们,泰国影视剧复刻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并非现代泰服那种无中生有。至于让平民都穿得漂漂亮亮,这种夸大生产力行为也很正常,毕竟大家没兴趣看演员就穿着一条布走来走去。

服饰确实和傣泐非常像

傣痕的历史照片,时间未知。

傣雅(掸族、泰雅) / Tai Yai

和兰纳人概念类似的缅北主体傣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整个缅北掸邦高原(不止是掸邦行政区)、泰北夜丰颂和清迈清莱北部山区。族源同样非常混乱,看资料族群内包含大量其他的泰泐、黑傣、佬族等族群。最好将他们理解为缅甸化的傣泰人。缅甸把他们称作掸族,在泰国叫泰雅人,我在泰北碰到一支泰雅人告诉我祖上是从云南新平迁徙来的,那不就国内的花腰傣么。泰雅人村落我去过不少,实际差异并不小,并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

图片用的是缅甸掸族

泰北傣雅人,缅甸那边我不清楚,泰北傣雅风格最明显的特征是衣服特别花,颜色特别鲜艳。

这是我实际拍的泰北清莱府山区傣雅人

夜丰颂傣雅村落丰收祭 https://www.zhihu.com/video/1751239627305144320

夜丰颂府傣雅人

现在来看历史照片,标注为掸族普塔卡利公主的首席女仆

这个族群还有个显著特点是爱戴传统的竹斗笠

1910年掸邦集市的傣雅人

泰北的一支傣雅人

但同时又自称花腰傣,认为傣雅人其实是几百年前从云南新平迁徙来的傣族,名称来自当时的雅城,而不是泰国人所谓的外来泰。但傣雅人在缅甸叫掸族,所有的掸族都是花腰傣明显不可能,起码其他傣雅村落也不认。这种自称和分类问题只要实地跑得够多,就知道按国内分类是不现实的。

1900年清莱傣雅人,我总觉得帽子怎么像傈僳人的。

1977年夜丰颂府城的傣雅人,这个府地理上是掸邦高原的一部分,在很晚的时候才随着城主投降并入兰纳王国,所以这里的府城居民更像又被兰纳化的掸族。

这图被引用于不同自称的人群,我找到的时间最早的是傣雅,也有部分标注是苗族。

傣那 、德宏傣族/ Tai Nua or Tai Nue等类似发音

主要分布缅北、云南、泰北、佬北,国内大类叫德宏傣族,但族群内部还能继续细分成很多小支系,比如住平房的才叫傣那,住竹楼的叫傣德等等。而缅甸把傣那视为掸族的分支,泰国则根据自称有不少叫法,比如住的城市/地区名称等。

泰北傣族横跨4国,加之又是山区,同族群连不同村落差异都很大。这导致分类叫法十分混乱,一个个介绍不现实也没必要,我只会写主要的。

这两张图是国内的,被泰国人用来介绍德宏傣那服饰。如果能形成共识,那么新的傣那服饰风格特点就是纱笼裙摆和相关配色风格。也不用觉得奇怪,只要衣服够好看,各国傣那都觉得好看,全买来穿很快它就是了。

泰国这边一般用图是这样的,但这属于新造的批量型民族服饰,类似淘宝上那种「民族服饰」演出服。

历史上的西双版纳傣那移民

泰北的傣那

这支是移民到老挝北部的傣那

黑傣 / Tai dam

主要分布云南、越北、老挝、泰东北,走另一条迁徙路线的傣系族群,和上面介绍的傣差异性较大。

泰东北黎府的黑傣,我在黎府农村的时候,感觉这里即像又不像泰北文化区,但又和其他典型的伊善地区有不小的差异。毕竟这个地理单元,是横断山脉和伊善高原的过渡区。

另外要说的是,历史上的暹罗人对老挝越南北部山区的傣民族并不熟悉。这波人里面恐怕也会有白傣等类似傣系群体,总之都被混在一起了。

1925年越北Son la 黑傣妇女

90年代越北黑傣妇女

傣阿洪 /Tai Ahom

其实泰北和周边都没有这支傣族,顺便整理。分布印度阿萨姆邦,历史上阿萨姆王国的主体,图片用的是印度的。

搜的现实照片

历史上阿萨姆国王的绘画

泰佬民系:

伊善人(泰东北人)/ Tai Issan

泰国东北部服饰的代表是伊善风格,这又是个类似兰纳的大概念。但伊善更接近地理概念而不是文化或民族概念,伊善人100%国籍上是泰国人,但从族源来看80%以上的伊善人其实是佬族,从这个角度看佬族(老挝人)的主体其实在泰东北。其余20%伊善人主要是高棉族群,且集中在四色菊、素林、布里兰三府,泰国地域黑笑话中经常嘲笑这里其实是柬埔寨。呵叻府因为是伊善高原门户,乌汶府因为是泰人控制和进攻高棉王国的重镇,都有很多族群是中部移民(具体见上面的族群分布配图)。

典型的现代伊善风格「传统」服饰,所用的花纹和配色都是泰佬系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发现格子或大间距条纹很流行,颜色多为稳重的色调,并且爱用橘色。

暹罗皇室风格泰东北服饰,注意看是不一样的。

这套风格也很独特

泰东北文化中心孔敬府孔敬大学新生游行,这种感觉就是典型的现代伊善风格。

朱拉隆功时期的伊善妇女服饰

1919年那空帕依府普通妇女服饰

1923年廊开府富裕阶级妇女服饰

未知年代

接下来是泰东北各泰佬民系介绍,其余的高棉族群等会单独按所属的族源语族分类,不过要强调的是泰东北的高棉族群现在也是说泰语的。

老挝人 / Tai Laos

主要分布在老挝、美国和柬埔寨,泰国也有但这是一种「少数民族概念」,来自近现代的老挝人新移民,只不过他们还在坚持老挝人认同。出现美国的原因是因为越战,类似的还有老挝苗族和瑶族。

来自老挝的图片,万象塔銮节现场,和伊善风格有延续性和一致性。

老挝妇女,可以发现是一样的风格。

澜沧王国最后的国王和皇后,照片应该是60-70年代拍的。

佬温人/Tai Wiang

佬温人算比较大的族群,但根据泰国官方统计也才5万,主要分布在泰国中部各府。来源于历史上,暹罗王国强行迁移泰东北地区的泰佬族群至中部充当劳动力。类似原因形成的族群还有很多,Tai Khrang、Tai Ngaew、Tai Phuan等。

只不过在他们在不同地区继续坚持自己的佬族文化传统,根据来源地的不同自称成了不同的民系。现在知道泰国的Ethnic Group概念是什么了吧,更像是国内的武汉人、宁波人、成都人概念,除那些和泰族有明显差异的山地民族组外,这些Ethnic Group身份证上都是泰族。总之你觉得你是外星人都没事,你说的算,但身份证上就是Thai(泰南三府也是)。

泰国中部素潘武里府的佬温人,所以不管你在哪个地区突然看到一大片其他地区风格的民族服饰,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种情况。

泰国中部差那府佬温人

泰国中部汶干府佬温人,总体都是这种蓝色风格,也没历史照片,不知道彼此是怎么统一的。

Tai Lom

主要分布于泰北和泰东北交界的黎府至中部彭世洛、碧差汶等府,自然迁徙的泰佬族群。

Tai Ngaew

主要分布于泰北和泰东北交界的黎府至中部彭世洛、碧差汶等府,自然迁徙的泰佬族群。

普泰人 / Phu Tai

主要分布泰国中部和泰东北湄公河延岸府、老挝和越南,属于泰佬民族,但语言和北部泰语有关。这族群形成历史很有趣,1779年吞武里王国攻打澜沧王国,在琅勃拉邦附近的一座城市抓了些士兵和农民,在当时的暹罗人认知里,他们是「老挝人」。但现在看他们其实是黑白傣(佬化傣人),所以关于这些人记载就很搞笑,被抓后一直吵吵闹闹的居然是必须把他们和老挝人分开。

Google翻译不太准:上图什么黑白肾部分,说的其实是黑白傣,从这里也可以证明目前的黑傣里面也有白傣或更多的傣族群。

沿湄公河移民的泰人族群有很多,又是一种不同路线的族源形成。事实上泰东北除高棉三府外,还可以细分成几个文化区,湄公河文化区就是其中之一,这点我作为福建人在去过后是能理解的。

他们创造的民族服饰还是有特点的

沙功那空府泰普人妇女,衣服底色就是黑。

潘人/Tai Phuan

主要分布泰东北、老挝湄公河延岸中下游至柬埔寨,泰佬族群,曾经建立过历史上的川圹王国(现老挝地区)。

泰国潘人服饰

老挝潘人服饰

老挝的川圹王国博物馆

历史照片,还原还是有历史依据的。

Tai Saek

主要分布泰东北湄公河延岸和老挝,湄公河中游泰佬族群,以黑色服饰红色配饰为主要特征。

Tai Khrang

主要分布泰国中部、泰东北和老挝,这是一支原来生活在澜沧王国琅勃拉邦省的泰佬民系,被暹罗士兵捕获,迁徙至中部肥沃的土地种植水稻,为军队和首都供应粮食。

新创的服饰风格,不太像伊善反而更像兰纳,看过Phu Tai的乌龙后,我总觉得这些被从琅勃拉邦(兰纳文化区)抓来的人其实有很多是傣不是佬。

这套才有伊善风格

素潘武里府普通Khrang民众

Tai Yoy

主要分布泰东北和老挝湄公河沿线,泰佬民族。

沙功那空府Tai Yoy妇女

Tai Nyaw or Tai Yo

主要分布泰东北和老挝的湄公河沿线,一路到柬埔寨。

卡伦人 / Tai Kaleun

主要分布泰东北和老挝的湄公河沿线,来自老挝的布劳族(Bruu People)移民,现在属于说伊善话的泰佬族群,但比较有意思的是,布劳族是说越南语的群体。这种不同族群间互相同化的案例,在整个中南半岛非常的多,比如泰国华人。

那空帕依府卡伦人妇女

下面两张图和民族民系无关,是泰东北这个地区的地方服饰概念,一北一南款式喜好上差异很大,大体上就是从傣-佬(混合区)到高棉区的风格区别。

北部黎府的伊善风格服饰

南部呵叻府的伊善服饰

南部泰族 / Tai Southern

这里只写信仰佛教的南部泰族人,泰南服饰我一直比较懵。因为泰国南北跨度实在要大,我没办法把车从泰北直接开过去,没车就很难跑村社区域,单纯去海岛度假是接触不到传统文化层面的。

15世纪的中南半岛地图,可以看到大城当时的版图刚抵达现在的素叻他尼府,更南的地区还属于马来王国。可以推测的是,泛印度的高棉文化整体对泰南地区影响并不长,这点在我收集资料的时候感受很明显。服饰总体要么直接是中部暹罗风格,要么就是马来-娘惹这个类型。

现代泰南「传统」服饰风格主要是这类,照片是泰南选美佳丽,很典型的娘惹服饰风格。上身穿的都是Kebaya(紧身衬衫外套),一种发源于爪哇岛、巽他岛和巴厘岛,并广泛流行于Java文化区(东南亚各群岛地区)的服饰。

我拍的马来西亚马六甲娘惹服饰店

图片是普吉岛华人婚礼,里面服饰风格可多了。所以泰南的问题是,靠服饰无法分辨谁是泰人、华人、马来人或峇峇娘惹,只有广泛的服饰风格存在,各民族都会混着穿。

娘惹(The Nonya)服饰风格来源说法很多,我选用其中常见的一种:最早起源于印度尼西亚泗水,由嫁给中国土生华人的爪哇妇女发明,她把中式长袍和Java长裙搭配穿着,这种穿搭方式到了19世纪已经被新加坡和马来亚当地的马来人和海峡华人妇女广泛采用。

最早的搭配(最右)和其他地区服饰差异,这个时间段个人觉得叫服饰搭配风格合适点。

之后开始发展并有了雏形

娘惹风格形成,但个人觉得这只能算娘惹服装款式,目前这种花得不行的娘惹艺术风格到底在哪产生,还没找到可以说服我的资料。

【小娘惹】里的娘惹服饰,这套非常的经典,上身的长袍是中式长袍变种,下身是Java文化区的长裙(Baju Panjang)。这才是最早娘惹风格对应的服装款式,但目前娘惹已经成为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扩散到所有的服饰类型。

一些精致的泰南娘惹风「泰服」照片

这套是典型的Java风格

偏向泰服风格的一组,结合起来有点土

历史泰服从当地富裕阶级马来人妇女的老照片看,其实和中部差异并不大,不发了。

最后放一段视频,17年在印尼巴厘岛拍的,巴厘岛是印度教文化区,可以感受下穆斯林化之前的Java泛印度文化。

巴厘岛村民祭祀 https://www.zhihu.com/video/1752359375338205184

当时也受邀参加过他们的祭祀活动,在来泰国半长居之前,我热衷于在印尼跳岛旅行。只是当年对这些东南亚人文兴趣不大,拍的照片也不多。现在感觉挺可惜的,没顺便了解下Java文化,不然这部分内容也不会这么难写。

印尼各类Java传统服饰,这样就可以明白娘惹这类型风格是怎么从这地区演化来的了。

部分印尼省份的

印度尼西亚现代传统服饰

现代的传统风格礼服

泰国马来人和穆斯林泰族 / Thai Malay and Tai Muslim

这两的区别不用解释吧,这部分不介绍了,不然穆斯林服饰又是一大篇,关键我也不懂。

伊斯兰风格

马来-印尼地区各民族服饰合集

马来人的历史穿着

德拜人 / Thai Takbai

比较特别的一支穆斯林泰国人,主要分布在闹独立的泰南三府:惹拉、北大年、那拉提瓦和马来西亚,目前属于非泰族的穆斯林族群。但他们语言是一种泛泰北方言,和上面说的Phu Tai语最像,所以一定是从北边迁徙过来的。至于原生族群不知道,如果和Phu Tai情况一样,那么最早大概率也是琅勃拉邦附近的傣族群。他们居住的Takbai区域,是泰南穆斯林独立恐怖主义地区之一,如果从族源看还挺讽刺的。

Sakai People等

南岛系原住民,马来半岛最早的居民,这类型在泰南有几支。世界范围沿着太平洋到处岛屿都有类似的族群,不介绍也没衣服看。

另外一支

孟-高棉人 / Mon-Khmer

高棉人 / Khmer

15世纪前的高棉帝国(吴哥时期 802-1431),在继承这一地区的真腊、扶南、陀罗钵地(Dvaravati)、罗斛(Lavo)等泛印度国家文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高棉文化。于1010年至1150年达到鼎盛(吴哥窟建立),是中南半岛地区核心文化源头之一。

当时东南亚整个地区,深受南印度帕拉瓦王朝和遮娄其王朝影响,全面接受了印度文化。这是陀罗钵地、三佛齐(Java)、罗斛、Simhanavati(傣人政权,清盛王国前身)等古国服饰想象复刻图。

这也让中南半岛除越南外,都成了泛印度文化区,壮泰语族的「泰化」实际上就是一种「高棉化」。泰人第一朝素可泰是高棉文化的忠实学习者,谈泰服一定要讲高棉文化,至于东南亚泛印度服饰真正源头印度服饰就算了,真没这个本事。

但这也让现在的泰国和柬埔寨对文化服饰等的来源和归属长期争吵不休,客观看暹罗文化和服饰是高棉文化的继承者,但不等于就是现在的柬埔寨文化。从1431年迁都金边开始,高棉帝国进入【黑暗时期】,成了暹罗和越南反复拉锯的战场,1603年后柬埔寨彻底沦为两方的附庸国,皇室一直被暹越轮流控制,只能不停寻求和依靠西方各国保护。

先发一组,来自泰国高棉三府素林府的现代高棉「传统」风格服饰,其实和伊善风格差别不大。高棉服饰确实是这区域的服饰源头,缺乏大城、曼谷这种体量的王国都城,伊善地区很难独立于高棉文化创造出自己的服饰风格。

先来看柬埔寨历史照片,1860年高棉女王Ang Mey和她的仆人,发型也是典型的大城王朝风格。两边整体在这个年代风格差异不大,但以17-18世纪大城王朝鼎盛时期的国力来说,已经是高棉文化继承者大城王国反向影响柬埔寨了。这时的柬埔寨处于乌栋时期(1620-1863),因引入越南保护,被趁机移民和越化彻底失去下柬埔寨(胡志明地区),丢失出海口被迫与世隔绝200年。直到1863年引入法国保护,1867年开始高棉王国成为法国殖民地后才开始接触世界。

暹罗被割让的土地

1900年金边柬埔寨劳动妇女着装,和同时期曼谷劳动妇女差异不大,底层日常服饰一直都没有设计可言。

1900年初金边富裕年轻人着装,同时期(朱拉隆功)的曼谷市民都已经穿西装打领带了,从这个角度看这时期高棉文化被保存在柬埔寨,反而暹罗西化后丢弃了。

富人阶级

1900年金边西索瓦国王最爱的6个子女

1900年柬埔寨西索瓦国王

西索瓦王朝公主

其他一些皇室照片,可以看出这个时期柬埔寨服饰到底是什么风格, 但其实这就是暹罗拉达那哥欣时期(Rama1-3)风格的高棉服饰。

修复图,这应该也是一位公主

1930年法国统治时期金边富裕家庭,服饰也随着西化了。

第一王国(1953-1970)期间的柬埔寨开始现代化,现代服饰进入日常生活。

这一期间柬埔寨的传统文化开始复兴,照片是1965年的柬埔寨长公主诺罗敦·帕花黛维(Princess Buppha Devi ),她是西哈努克的长女,舞蹈家,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团导演和柬埔寨文化艺术部部长。

以上高棉内容引用Dr. Paul Cravath【花中的大地:柬埔寨舞剧的神圣奥秘】这本专业柬埔寨文化戏曲研究中对她采访的一段话作为总结:也许是时候重新考虑现代(传统)服装理念了。柬埔寨舞蹈风格,特别是服装,自15世纪以来深受泰国的影响,我们今天看到的精致(传统)服装是近代演变而来的。

而后续因为众所周知的自毁性原因,吉普赛彻底摧毁了自己的传统服饰。如果搜10年前的柬埔寨传统服饰,会得到这样的画面。

如果用Google搜高棉服饰,依然是淘宝廉价民族演出服风格。其实这种现代批量制式「传统」服饰泰国也有很多,上文泰国服饰图片中大量出现。这不是高棉服饰风格的问题,而是柬埔寨经济和社会发展度问题,除材质因为购买力问题很廉价外,还缺乏好的传统服饰设计师和手工生产者,这是传统服饰市场规模问题。

好的柬埔寨高棉风格服饰也有,但问题是设计风格复制现代暹罗皇家服饰风格,细节靠纯粹堆砌奢华元素。看到这里的人应该都已经发现,泰国那些精美漂亮的现代「传统」服饰,除斯丽吉创造的外,基本都是近20年才被设计创造出来的现代「传统」服饰,历史上大家都不是那一回事。文化的再创造不是问题,但再创造的软实力差影响就大了。

查资料的时候,不可避免的看到大量泰柬的文化争议,个人觉得这张漫画很传神。泰国文化确实像是在高棉文化(吴哥王朝)基础上打扮得五颜六色的彩色斑马。但现代的柬埔寨人,是否还能单凭历史和地理位置代表所有的泛高棉文化?如果可以,这套彩色装扮的所属权又是谁的?那么现在的印度人是否又能代表历史上所有印度地区对整个泛印度文化拥有所有权?

孟族 / Mon

因为中国人对东南亚历史了解不多,这里需要再简单科普一个概念,暹罗:暹是暹国(大城王国),罗是罗斛国(华富里王国)。罗斛1349年征服了暹国,暹国在素攀武里的王室1409年又复了国,中国史籍从此称大城王朝为暹罗,暹罗实际是孟人和泰人共同建立的国家。兰纳王国也是灭了孟人的哈利奔差王国后才崛起的,类似历史数不胜数,所以孟人主体和文化实际都已经融入了暹罗/兰纳人中。看完上面那些民系来源,应该知道当年人口迁徙、互相同化和融合究竟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的孟人也被叫成西高棉人,泛指高棉帝国以外高棉人族群。泰国目前这块土地上曾经的孟人王国叫陀罗钵地,这是孟族建立的非中央集权多民族城邦王国,6-11世纪中南半岛众多泛印度文化王国之一。去谈陀罗钵地服饰究竟什么样没有现实意义,只需要知道是一种南印度风格非常重的服饰,泰国人做的复刻想象图是这样的。

除湄南河平原孟人融入暹罗人外,现代孟族分布得到处都是。维基百科孟族服饰配图如下,来自缅甸的Mawlamyine,缅甸那边孟族确实都这么穿,这和他们在缅甸分布区域的文化有关。

缅甸各主要民族服饰配图

而且这一风格已经成了现代孟族服饰代表,网上一搜全是这类,因为缅甸孟族多且独立于缅族之外,民族自我识别意识强,他们会一直推他们的服饰代表。

其实这些一看就是批量制造的通用「民族服饰」罢了,非要说就是缅傣佬北部地区风。怎么来的我很清楚,最早某个村商量着搭配的,然后地区族群内部流行起来罢了,流行得够广就成了代表服饰。可你以为这么穿的才是孟族?先看下中部沙末颂堪府孟族服饰,只能说毫无关系。现在的中部孟族大多是19世纪又从缅甸迁来被安置在此的,文化和习俗已经被周围环境改变,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选这套服饰来代表自己。

其实不同民族都可能会穿这类衣服,觉得好看罢了。只要是通用民族服饰,撞衫的多得是,这段话把我上面精心整理的民系服饰部分内容毁掉大半,但其实这才是本文的核心观点:

所以本文是介绍性文章,不是专业性文章。我也不是什么民族服饰博主,只是喜欢在泰国到处跑的人文旅游爱好者,纯粹带大家看看大概的区域或民族风格,一些民系服饰我觉得他们自己都选得随意得很。

总之文化是用来讨论的,不是用来确立标准的,有标准就不会有融合,只会限制文化的进步发展。

苏族 / Tai So

比较复杂的一个群体,简单总结就是主要分布在泰东北和老挝湄公河沿岸的孟人族群。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他们的原居住地在泰国中部,拉玛3世时期被强制迁往此地。但融合了大量其他的族群所以被认为是泰人,信仰类似瑶族的万物有灵。

制式的代表服装是这样的

复原得比较考究的一组

1906年乌隆他尼府Tai So 妇女

奎人 / Kuy or Kuay

奎人的故乡范围从泰国东北部的呵叻高原南部,东至老挝南部的湄公河沿岸,南至柬埔寨中北部。跨越三国的山地原住民,常年被误认为是高棉人,但其实是高棉人的近亲族群,两者平行关系,族群形成和承担大象饲养的群体有关。

奎人的大象祭司,负责寻找和驯服大象

1900年的奎人武士(这就是象兵群体了)

克木族 / Khmu People

主要分布老挝,越南、中国、泰国少量,国内被归入布朗族。这是佬北的原住民,在泰人南下后被迫迁往更高的山区。Khmu这个词被认为和高棉的Khmer同源,但属于不同族系的孟高棉族群。

服饰典型的北部山地民族风格,看到这类型的风格就是北部地区的山地民族各族群。

德昂族 / Paluang people

主要分布泰缅和云南山区,主要服饰特点是腰部的装饰物。

布朗族 / Balang

主要分布云南泰国和缅甸,泰国的这么穿感觉是受国内影响。

Bru people

主要分布越佬泰山区,名字意思就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人,他们是说越南语的佬系群体。上面介绍过的卡伦人就是被迁徙到湄公河沿岸后改说泰语的Bru People。

Nyeu people

主要分布泰东北、老挝、缅甸的孟高棉族群

Lua people

主要分布挝北和泰北山区,脖子饰物比较特别

泰国越南人 / Thai Vietnames

这个群体在老挝万象和对面泰国廊开府都挺多的,他们是近代越南人。

Chong People 等

主要分布在泰东和柬埔寨交界的山区,属于和高棉人平行关系的原住民孟高棉族群。

Nyah Kur 泰东北在猜也彭府山里的孟高棉部落,实际上这种部落概念族群,是不可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的,接下来类似的族群就不介绍了

藏缅语族

缅族 / Burmese

缅族现在的传统服饰的代表是Longyi ,而且颜色非常花哨。这是近现代批量廉价民族服饰的普遍风格(大红大绿大花,中国当年也是),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上文说过的泰雅人,也就是缅甸的掸族服饰花哨风格从哪来。文化的流行实际就是这么一回事,流行风格和经济发展度有绝对关系。

1880年的缅甸Longyi

1906年

整体变化史

但Longyi其实是成为英国殖民地后才传入的,在殖民时代之前,缅甸服饰的代表是下图的样子。

女士:Htamein 男士:Paso

缅甸服饰也是个大类,个人能力有限就不展开了。但必须知道的是,缅甸服饰和暹罗、柬埔寨都不一样,是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而且也在历史中影响到了暹罗服饰。

下面介绍泰缅交界的藏缅语族少数民族

因为住泰北,这部分少数民族接触最多,而且我觉得他们的服饰也最有特色(北部山地民族风格)。除克伦人外,这个群体基本都分布在云南、缅甸、泰国、老挝交界山区,少部分能分布到印度,这也是泰北(少数民族)服饰特色的一部分。

克伦人 / Karen People

克伦人其实是个大类,主要聚集在缅甸的克伦邦、缅甸东南部和泰国。克伦人有很多分支,具体看上面的语族,合并介绍吧。

克伦分布太广太杂人口太多了,坦白说我真不了解他们,在泰国我见到过的克论人多数是隔离区难民。单纯搜图的话现代克伦民族服饰太乱,我用稍微早期的照片。

这张的头巾和服饰是我印象中的克伦人特色

1968年夜丰颂府克伦人

克伦人支系实在太多,根据分布的地区,都有独立的名字,就不详细介绍了。毕竟本文说的是泰国服饰,不是泰国少数民族服饰。但有一个支系大家一定听过:长颈族(巴东族)/ Padaung,他们也是一种克伦人,最早只在夜丰颂府的巴东县聚居。

3大特色类型

早期的照片

克钦人 / Kachin People

主要分布缅甸克钦邦至掸邦、泰国和云南少量。

泰国清迈府克钦妇女

云南的

傈僳族 / Bisu or Lisu People

我拍的夜丰颂府傈僳艺人 https://www.zhihu.com/video/1752110794601521152

缅甸的

拉祜族 / Lahu People

这族群怎么哪个地方的衣服连风格都完全不一样,我就配个图,没研究怎么回事。

泰国夜丰颂府拉祜族

泰国莱兴府拉祜族,莱兴府和夜丰颂府的关系约等于山上山下。

缅北的拉祜族

中国的拉祜族

哈尼族 / Akha people

我挺喜欢他们服饰的,很有特色,泰北的缅甸边境山区挺多哈尼族的,我去过好几个村子。泰国的哈尼族据他们说有8支,服饰各不相同,但基本风格还是有一致性。

清迈哈尼族妇女历史照片

老挝的比较不一样,单独贴一下。

Gong people

人口很少,其他这类型不介绍了。

苗-瑶

苗族 / Hmong People

这个大家很熟悉了,主要分布中国、缅甸、泰国、老挝和美国(越战原因),苗族分布得也很广,苗族支系服饰都不同,不介绍了,发部分泰国府苗族的就好。

1984年夜丰颂府苗族妇女

泰国碧差汶府

莱兴府

南府

瑶族 / Mien People

这个大家同样很熟悉,主要分布中国、缅甸、泰国、老挝和美国(越战原因),腰族分布得也很广,瑶族支系服饰也都不同,就不介绍了。

我拍的清莱瑶族

其他族群

泰国华人(东南沿海)/ Thai Chinese

现代泰国华人一般有需要时凑个热闹穿唐装风格的服饰,比如泰国总理塞塔春节给华人拜年,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民族服饰。主要发一些历史上的照片吧,他们去的时候还是清朝,都穿清朝服饰不奇怪。

1903年,普吉岛福建华人,普吉华人很多祖籍福建同安县。泰南华人以福建籍为主,大体规律是泉州籍在普吉周边地区,漳州籍在宋卡周边地区。泰南和其他泰国区域华人祖籍地很不同,历史原因很简单,他们去的是马六甲(现马来西亚)地区的经济链条相关产业,比如锡矿业。去过普吉或宋卡的可以看到很多大人工湖,那个就是以前的锡矿坑。至于为什么变泰国人,因为这些地方后来被泰国占了嘛。

1902年北大年福建籍华人,其实泰南华人看服饰,都有峇峇娘惹风格。我无法分辨到底是华人还是峇峇娘惹,峇峇娘惹也叫土生华人,是长期移居后和当地马来人融合产生的族群。从泰国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有。

1941年这张应该不是泰国的

峇峇娘惹目前反而有自己的现代民族服饰,我泰南篇写不出来的原因就是这个风格已经把泰南泰服带歪了,不知道该怎么算。

1915年,南府华人妇女,泰北这个区域我多年调查下来。主观感受是泰北潮州籍华人虽然不少,但并不像其他区域占压倒性比例,反而客家华人和雷琼籍华人特别多。

1915年清迈

1919年清迈

1902年清迈的,中国和泰国混血家庭。

1909年清莱,中国回族,泰北穆斯林群体。

1901年春武里,潮州籍华人压倒性比例的区域在泰国中部湄南河平原区域,这和吞武里大帝郑信的吸引华人移民政策(这是族源迁徙大头)及广东省的暹罗大米贸易有关,广府、福建和台湾也有各自相对应的贸易族群在。

1897年曼谷

1900年曼谷

1914年春武里

1915年清迈

泰国云南人

夜丰颂府泰国云南华人,肯定是没真正民族服饰的,当然他们会穿一些中国风格的唐装之类服饰,就不发了。

泰国印度人 / Thai Hindus

泰国锡克人 / Thai Sikhs

实在是累,晚点再更新吧

这篇回答纯码字不难,但牵涉到查泰文英文资料获取图片时代背景和拍摄时间的问题,还有少数民族背景资料,这些查询和资料整理工作量太大了。手机里的部分资料图片,这些看着头就疼,已经记不得对应的信息了,知乎丢草稿的问题存在多少年了,实在是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