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的是「古代普通苗族人能否穿得起现在我们在节日庆典上看到的苗族服饰?」
那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 穿不起 。
现在每到重大的节庆,都会看到苗族的姑娘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戴着高高的银饰头冠和项圈,在芦笙和大鼓的合奏中轻歌曼舞。比如这样的:
这种节庆服饰是现代人在传统苗族服饰的基础上再创作出来的,很好看,但是并不代表古代有人这样穿。
我们这里是少数民族山区,侗族、壮族、苗族、瑶族以及汉族混居在一起,所以从小到大都经常彼此打交道。我们平常见到的苗族人是这样穿的:
这不是她们为了拍照穿出来摆拍的节日服装,这就是人家的日常服饰,今天她们依然是这样穿的。如果你到这些苗族聚居区去,会发现无数个这样的大婶。
服装是用自己手织的土布浆洗、染色后制成,在阳光下会有一点反光,这是蜡染留下的效果。从照片里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土布有一点硬,手感比较粗糙。因为直接织出来的布料比较软,很容易烂,所以必须经过浆洗。而浆洗过后的布虽然手感不那么好,但是耐久度上来了。
手工织一件衣服所需的布料大概要用一到两个月的农闲时间,而如果从种棉花开始算起,到采棉、纺纱、织布、浆洗、染色、缝衣,三年做一套新衣服都算是比较快的了。
苗族服饰即使是这样简简单单的样式,其实也和其他地方的土布衣服有着巨大的差别,主要就是苗族服饰多少都会做一点装饰。这张照片里的大婶们,都会在衣襟上镶一条织花滚边,请注意这条滚边上的花完全是手工织出来的,不是绣出来的。
并且,就算是这样日常的服饰,她们也会镶上几粒银纽扣,条件稍好一点还会戴一个银项圈。不过,她们身上最有技术含量的还是那条花腰带,一般来说这条腰带会有1.5-2米长,纯手工织造,不是刺绣,更不是现在那种速成十字绣,而是织锦。腰带的花式一般来说会有龙凤纹,或者二鸟食槽纹、日纹等。织成这样一条2米长的腰带,打底估计得占用掉两三年的农闲时间。
小的时候,我妈妈织了一条短短的背带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织成,我至今还记得那上面织的是二鸟食槽纹。
苗族因为普遍居住在山里,日常需要上山下山肩挑手提,日子过得很不容易,因此苗族服饰里都会有绑腿。苗族人对绑腿也很重视,一般也会做成织锦。
现在条件好一些的地方,会用今天的工业布料来做苗族日常服饰。在样式上还是保留苗族传统的风格,只是穿着舒适了很多。
相对来说,苗族男性的服饰就非常简单,土布开襟衫,双排扣,和我们在老电影里看到的游击队装扮非常像。唯一不同的是苗族人会包一个头巾,头巾上有的会装饰有花纹。
现在一般来说年轻男性很少会穿这种传统服饰了,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既不好看,穿着也不舒服,村寨里只能偶尔见到有些老人家还会穿着。
苗族人对银饰的热爱是无与伦比的,服饰上多多少少都会装饰一点银子的装扮。有钱人当然可以从头到脚一身银饰,但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解决方式,那就是——苗银。
苗银其实不是银,而是白铜,也就是铜和镍的合金。古代苗族人发现,在铜里面加入镍以后,就会变得洁白如银。一般来说白铜里的镍含量在25%,硬度也比白银硬一些。如果你是一个外来的小货郎,挑着担子到苗寨来做生意,那就要当心,他们给你的银子不一定是白银,很有可能就是苗银。所以货郎们宁愿收点鸭毛鹅毛山货土产,也不要他们的钱。
苗银不是古代能当货币用的白银,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出区别。但是苗银首饰是替代真正银饰的好东西。在工业化到来之前,镍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铜也远比白银便宜得多。用铜镍合金作为首饰,既可以获得白银一样的美感,又不必像真正的银饰那样耗资巨大。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苗银放久了表面就容易变黑。当然,细心保养,经常擦一擦又光亮如新了。
说起来苗家人生活真的不容易,在高山上住着,什么苦都能吃。
小时候经常见到有苗家人下山来集市上卖炭,一个人挑两担炭(先把一担挑出去一段路,再走回去挑另一担),一担就是一百多斤,走在山路上扁担嘎吱嘎吱响。如果行情不好卖不掉的话,到下午散集的时候又得挑回去,二十多里山路挑着两担炭走一个来回,不敢想象。跟着来赶集的孩子发现这次没有买到糖吃,中午只能吃带来的糯米,一路哭着回去还得被扁担打。
不过苗族人也真的不愧为战斗民族,和中原王朝打了几千年。我们这里如果谁特别能打,或者特别抗打,大家会说这小子身上有苗筋。苗族的节日习俗里充满了各种古老的战斗痕迹,如今你到湘西去,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剽悍的成人礼、火枪舞、柴刀杀牛祭祀、傩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