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身

太极拳大师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愿望与成就大小的关系

2023-12-07健身

学习太极拳要成功需要很多条件:天赋、师资、缘分、勤奋、本分、财力都很重要,前人总结得已经较为齐全了。主观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但在主观方面中有一条因素非常重要,却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学习动机与愿望,这决定了勤奋程度,用功程度,所以也决定了成就的大小。

我发现一个规律,因病学习的人成就会大一些,比凭兴趣学习,愿望更为强烈,主动性、积极性更强。儒家说「爱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乐之者不如赖之者。

下面我举几个大师的例子来谈学习动机、学习愿望对学习太极拳的影响。

第一位陈发科师祖

陈发科师祖在太极拳史上是里程碑一样的存在。但他小时候却一直生病,别人都同情他,同情他的前辈,生了一个病秧子。

发科公前面还有哥哥,可惜夭折了,所以,他生下以后特别受宠爱,甚至是溺爱,吃东西不节制,腹内生了痞块儿,浑身不舒服,练拳无劲头。

他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个子不低了,但拳还没有多大的长进。

有一次,他听到同族长辈议论他,说他家代代出好手,可惜到他这辈儿却是个病秧子。

发科公听了很受触动,他立志不辱没先辈,开始发奋用功。

此时,他的父亲还在山东教袁家公子。

发科公拳架会了,规矩也大体懂,只是缺乏下苦功,按照他的徒弟洪均生先生所说,他那时每天练拳连睡觉的时间都挤。别人睡觉他练拳,每天除了必要的休息和其它活动,都是在练拳。有人说日练百遍,那是有点夸张,时间在那限制着呢,每套拳打六分钟还需要六百分钟,整整十个小时,那是不现实的,何况有两套拳,但每日练三五十遍肯定不在话下。

总之,随着他用功的加深,他腹内的痞块儿也逐渐变小,后来就没有了。我觉得,除了他立志争气之外,身体由弱转健,由病转康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病病恹恹,不要说长大了不能继承父志,连娶妻生子,继承香火都难。练拳把身体练得健康了,这个驱动力比什么都强。

发科公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把身体练好了,功夫也大有长进,家族同辈中最好的兄长也不再是他的对手,气得他以为有什么秘诀,其实秘诀就在于更加用功。

立志发奋图强,最终成就了一代里程碑式的太极拳大师,可见学习动机之重要。

第二位洪均生先生

洪均生师爷现在盖棺了,但他对太极拳的贡献还未论定,根据趋势判断,他的成就是宗师级别的。

可他小时候,一直到成年都还是病秧子。

洪师爷的病是从胎里带来的,从小特别弱,一到秋冬季就生病,一病就几个月,上学都无法完成学业,最后不得不辍学。

他结婚后,身体更差,只得赋闲休养,天天步行锻炼,吃了不知多少药,是个药罐子。

后来经一位画家邻居介绍,跟吴式拳大师刘慕三学拳。刘先生是电报局的官儿,一群电报局的职员都跟他学,他在北京城也是数得着的好手。

非常偶然,洪先生读了【小实报】的一篇报道,说著名京剧武生杨小楼跟陈发科先生学拳,身体由弱变强,原来已经无法登台,经过练习陈式太极拳后,又能演最难的武打戏了。

洪师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先生,刘先生就请了发科公去表演。发科公的拳练得又快又猛,颠覆了这群练吴式拳的认知,幸亏刘先生见识广,觉得这也是太极拳,遂开始试学。一试就上了瘾,因为以前学的功夫在发科公面前简直毫不起作用。

洪均生师爷经过十几年的苦练,身体好了,饭量也增加了。日后经历了很多磨难也都能承受。最终活了九十岁。

他学拳的动机纯粹是为了健身,他的愿望就是身体好了不生病,能参加工作养家糊口。结果却练成了一代宗师,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独特的拳法,开创了洪式太极拳,在当代太极拳中发展是最为迅猛的。

第三位扎西大师

扎西大师学杨式太极拳。她学拳更是因为生病,她的动机就是通过练拳治病,愿望就是能把病治好。

扎西大师得的病更加严重,据她说是绝症。自己躲到屋子里站桩,父亲叫都不开门,能站四个小时。

她最后身体好了,开始广为传播太极拳。她学的拳并不是功夫,而纯粹是养生,拳理拳法不讲,只讲健身养生,最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得了善终。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传下来,不像陈发科公,现代的陈式太极拳一多半儿是他的传人,也不像洪均生先生开创了自己的门派,但她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后人也有思想启迪,专心致志一种技艺就有可能恢复健康。

综上,学习任何技能,学习动机都非常重要,决定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大小。因病练拳,依赖太极拳战胜病魔的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比兴趣爱好更强烈,获得的成就在同样情况下也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