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小碗菜,四川人自己的满汉全席

2023-12-13美食

自行车转入忠昭祠街,来不及欣赏银杏, 就被三面旗帜拦住去路。

酒幌悬于檐下,格外醒目,任风吹不动, 有一种三碗不过岗的气势, 抱着被确诊为武松的心态入门,结果一张板凳都没有。

门口座无虚席,每一个人都在弓腰爬背,里面在拼桌,或者抢菜。

幸好窗口,有一块地方站住脚等待,但一盘接一盘的色香味美端出,让人忍不住掏出手机拍摄, 顺便在心里盘算一下菜单。

「这个要」,「那个看到好吃」,「点」,「问一下那是啥」。

因为是小碗菜,几乎都是小碟小碗,碗口差不多拳头大小,没有概念的人,可以想象成一个茶杯, 属于青花瓷的肉顶。

量不多,以至于价格便宜, 餐饮界的两元店, 均价差不多十元一份。

所有的菜品,一律写在令牌挂在墙上,别说一眼望过去挺有食欲, 蒸菜烧菜炖菜三分天下, 凉菜在夹缝中分了一杯羹。

主要是冬天,必须要吃个热火朝天,所以主打一个不会冷的菜。

也许是看到了价格保守,每个人都放开了手脚,眼大肚皮更大,有商有量之后决定, 一人点三个菜, 不要重复点一个菜。

那,「粉蒸肉要几片」,「两片」, 第一次见按片卖, 各人点各人吃。

点完菜后,大舒一口气, 有一种点了一桌满汉全席的感觉, 没吃到嘴里,但已经心满意足,毕竟点一桌菜的体验很爽。

拿着号码牌,找个位置坐下,米饭不要提前打,会成冷饭。

扯过背,就遇到了前同事,油着嘴跑进来添饭,筷子都没放下。

他的第一反应是诧异,「你们怎么找到的」,第二句话是满意,「我都吃了一周了」,手一指, 带着一堆人继续来吃。

小碗菜在我印象中,不讨喜,在蒸格上等待被挑选,没有锅气是一个问题,偶尔受热不均,红油面上凝成薄膜,难受。

但这一家,都在煲里,窗口望进去, 有两排保温桶保驾护航。

端过来,是热的,主要蒸炖烧,三种方式就保证了热度,而且在暖光灯的抚摸下, 饱和度都比较高, 看起来很有味道。

虽然是小碗菜,但有自己的美学——

煎的鱼上面,要搭配一段红椒跟一截大葱, 龙眼烧白上会放一颗樱桃, 烟熏板鸭整齐划一,胭脂骨要露出多少,有讲究。

阿姨摆上桌子的时候,也会给你荤素搭配, 摆出一个刚好的角度。

方桌独凳,看得到木纹, 一股敦实亲切的感觉, 感觉是古时候用来读书的桌子,迟到的人会在右上角刻一个「早」字。

至于味道,比较家常,是相对不错的调味, 用材的品质稳当。

烧菜主打一个入味,虽然是小碗,但是浸泡在汤色里, 久旱逢甘霖, 肉与汤融合交互,味道在温度的驯化下,愈发浓郁。

烧排骨,用的是小土豆,没有去皮的椭圆土豆,皮开肉绽,很乡村感。

大蒜肥肠,冒着橙红色的光,看不到一颗辣椒,但一入口就油花四溅,是为数不多的辣菜, 蝴蝶结似的肥肠一口一个。

烧什锦里面用的是肚条,一看牙巴就很痒,重点是汤汁熬得起胶,黏黏稠稠。

蒸菜主打一个渗透,调味都比较清淡自然,吃起来是软绵滋润。

像龙眼烧白,不是走的软烂路线,而是清爽路线,糯米一点都不粘牙, 一勺下去没有拖泥带水的尴尬, 不撒白糖,不甜。

重点是全世界最小的龙眼, 里面都含有豆沙,完全没有腻的机会。

粉蒸肉是套着荷叶下锅,猛火快蒸, 一片五花肉的酝酿沉淀, 是专注的感觉,一片荷叶五花大绑,根本不给其嚣张的机会。

有一说一,肉有一点肥,裹上青豆粉蒸下嘴,必须迅速刨一口米饭。

米饭很香,空口吃能感知到米的颗粒感, 一看用的是长粒米, 长粒相比圆粒,会干爽一些,熟饭不会黏在一起,而且有嚼劲。

饭后汤品,按盅卖,炖的是鸡和排骨,棒子骨很受欢迎,红藕清甜。

反正二十四个菜,可以说是覆盖到了该有的川味,不是走的融合路线, 尽量在还原老式的味道, 也许会有一些偏差,但精神在。

不过,因为是小碗,所以很有容错率,不喜欢大不了就亏个几块钱。

以前喜欢在路边打菜,一盘一盆端出来,拿大勺往碗里舀,很热火朝天,如今小碗菜的出现,类似情节, 但多了一丝精致。

这个时候,很考验一个人的搭配能力,如何把口味与分量比例最优化。

小碗菜其实很能吃准成都人的胃口,毕竟吃个面,都要一个口味点一两。

这一家店,有一个人来吃的,一条煎鱼配一碗菜头,一荤一素,也有一群人来吃的,拼桌在一起, 以吃甜品的方式在过家家。

有拿其当食堂的年轻人,也有把酒话桑麻的中年人, 都有自己的打开模式。

可能也是因为小的缘故,在用餐的时候, 会格外注意食物本身, 细节在眼里放大,鱼背上的每一颗刺,都看得很清晰。

只是说,好难得洗碗, 这么多小碗每一个都要刷, 提前过年的感觉。

店里有两张镜子,一张粗茶,对着出餐的窗口,意为简单的食物, 质朴的生活, 一张淡饭对着米桶,一揭开热气扑面。

姿态放低,平易近人,辐射周围的邻里, 吃的是一口家常便饭。

而且,刚好装在一个瓦片铺成的老宅里,木桩的黑线透出时间的痕迹,门口的石材鱼缸,岩壁粗糙, 但任由青苔光合作用。

旧得刚好,不用力的搭一搭,就是给人一种很松弛的的沉淀感。

走在里面,不管是打饭或者端菜,一切井然有序,没有人大声舞气,毕竟是小碗菜, 只有一点小声喧哗的市井气息。

把吃过的碗端回来,大姐吆喝道谢,大哥戴上手套,抖落掉电瓶车上的叶子离开,一个普通日常的中午,回了一趟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