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做旧的老白茶到底长什么样?实拍图拿给你看,有图有真相

2024-05-06美食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之前有位外省茶友不相信,白茶散茶也能做旧。

按他的想法,现在外面看到的做旧老白茶,几乎全是黑乎乎的茶饼,散茶哪里有人做旧?

很显然,对方将白茶做旧想得太简单。

白茶的做旧,类似假古董、假文物。

通过各式做旧手段,将一款茶乔装伪装一番后,再对外标注高龄身份。

譬如,宣传成十几年陈老茶。

譬如,讲一段故事,将其包装成海外出口再回流的老茶。

譬如,告诉你这款是茶农珍藏的祖传老茶,90年代存到现在,接近30年陈……

故事不断,伪装不断,猫腻重重。

生产做旧茶的人,从来不局限于散茶、饼茶。

只要有造假利润空间,便能源源不断批量生产出各式「老茶」。

魑魅魍魉的劣质做旧老白茶里,今天特意找出一款散茶素材。

通过一组图,手把手带大家看破背后猫腻。

【2】

一、碎茶多,极少完整叶片

拿到一款茶后,初步先看整体。

图中的这款茶,任谁看了都得摇头。

因为茶叶有些碎。

细看全局,看不到几片完好叶片。

将表面的干茶拨到一旁,底下更是铺满一层碎叶。

超过十之八九,全是断裂碎叶。

这样的茶单看品相,就没有档次感。

二、整体用料低端,掺杂大量茶梗

考虑到干茶是易碎品,一款茶在加工完毕后,后期但凡磕到碰到,都会造成碎茶损耗。

干茶稍微有些碎,在鉴茶时只能算是外观印象分不高,不算品质硬伤。

但细看整体的干茶用料,也不容乐观。

制茶原料太过粗糙、粗老。

一大筐干茶内,茶芽占比极少,零星稀疏。

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粗老叶、茶梗、蜡片、宽叶……

从制茶经验看,这么粗老的用料,意味着茶味淡薄、带粗老味、不耐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此低端的用料,做不出好茶叶。

三、大量黑褐色梗叶出现

木桶的「短板效应」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当我们在鉴定一款老白茶时,不妨借鉴短板效应思路。

即,找出明显的缺点。

图中这款具体年份不详的「老白茶」,整体观感并不舒服。

里面大部分的茶梗与叶片,颜色呈现不自然的黑褐色。

话说,这些黑褐叶是怎么出现的?

照常密封保存,将一款白茶存8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

也不至于将原本以绿为主的叶片,360度大跨越,转变成黑乎乎的颜色。

这种黑褐梗叶的出现,源于制茶不当。

通常,将一批茶青收回来后,没有及时摊开。

厚厚的堆放在角落,闷在茶堆当中的茶叶既难透气,也不能顺利散热。

时间一长就会被闷堆、渥堆。

制茶期间被渥到的梗叶,烘干之后便是这样的黑褐色。

成堆凑近闻,还带有不新鲜的闷味、沤堆味,并不好闻。

四、芽头表面的茶毫稀疏,颜色偏黄

茶毫广泛分布在白茶的细嫩芽叶上,茶毫稀少,说明这款茶采老了。

但从图中的茶芽细节看,它属于「局部斑秃」。

圈起来的位置,茶毫几乎掉光了,突出了暗黑底色。

这种局部脱落的茶毫,说明制茶时受到机械外力影响,造成茶毫损毁。

单独一根两根茶毫稀疏,脱毫明显,不能证明什么。

但从整体上看,它的茶毫颜色很古怪。

呈现偏黄、灰黄的颜色。

这放在老白茶身上,绝对不自然。

白茶的芽叶陈化,是同步进行的。

新茶时,芽头表面的茶毫颜色尚光亮,呈现银白、亮白色。

逐年久存,存成老茶后,会慢慢转变成花白、暗白色,色彩饱和度下降。

但不会出现由白转黄,若有,证明它并非自然陈化。

而是经过渥堆做旧后,导致的「做旧整容后遗症」。

五、嫩叶背面没有毫

仔细翻看一圈下来,虽说没有泡开试喝,但心底在怀疑这不是福鼎本地的茶。

而是来自外地产地。

因为它的树种,不像福鼎当地的大白茶、大毫茶。

引起这番猜测的原因是,它的嫩叶背面几乎没有毫。

熟悉白茶的茶友都知道,用福鼎大白茶、大毫茶做出来的干茶成品,最显著的外观特征是,芽叶表面多茶毫。

从茶芽表面,到叶片背面无一不是,密密覆盖。

而这篇展示出来的负面茶叶样品里,它的叶片背面没有茶毫。

粗老成熟叶片的背面,伴随叶片自然发育成熟后,茶毫大量脱落也就算了。

关键是连紧挨着茶芽、相对偏嫩的叶片背面也没有毫。

凭此细节可以推测,这不仅是用料粗老那么简单。

而是它的茶树品种,从一开始就不适制白茶。

只是随便选了便宜的外地茶青,潦草加工粗制得来。

六、干茶反差色明显

整体一眼看去,十之八九都是黑褐色叶片。

能依稀保留绿色的叶片,极少。

前文已经分析过,这种黑褐叶属于渥堆做旧产物。

黑褐色占比越多,说明渥堆嫌疑越大。

但奇怪的是这堆茶当中留有个别绿色叶片,看着并没有被渥到的痕迹。

一绿一黑,形成鲜明的反差色。

这放在一款茶身上,并不自然。

像一个人的肤色,暖白色、暖黄色、粉白色等基础肤质不会贸然改变。

白茶的基础色,也是如此。

不会出现九成「衰老」,一成「尚新」。

这种新老反差色对比,说明这款茶在做旧时掺杂了小心思。

大部分采用渥堆做旧,然后掺了少部分自然陈化的干茶,混淆视线!

七、出现大量木质化硬梗

曾经回答过一个提问,带有茶梗的寿眉能买吗?

这得分情况看,白茶寿眉采茶树嫰梢一芽三叶、一芽四叶为原料。

连芽,带叶,带茶梗一起采下。

买寿眉时遇到茶梗,再正常不过。

但正常情况下,寿眉的茶梗不应太粗糙。

看干茶,仅是嫩嫩的梗茎。

泡开后上手捏一下叶底,茶梗是柔软的,舒展鲜活有弹性。

而图中的这款茶,不仅用料低端,含有大量粗老梗叶。

细看茶梗,还是硬邦邦的木质化硬梗。

这说明,内在茶味早已流失。

这样的茶,哪怕闷着喝,也喝不到多少滋味!

八、叶片卷缩现象明显

白茶寿眉的干茶里,叶片宜舒展。

自然舒展的叶片,说明制茶时,茶叶没有被拘束。

反之,如果一款寿眉当中,大量叶片卷缩、蜷缩在一起,不是什么好事。

这种卷缩叶,说明在制茶之初的摊晾环节,茶青堆叠在一起。

或是摊晾不及时,或是堆得特别厚。

总之,叶片在互相交叠之后,叶片没有大手大脚摊开。

最终制出来的,就是大量蜷缩叶。

好似晾衣服,刚从洗衣机里拿出来的衣物如果没有抻平,而是直接晾。

最终晒干出来的衬衫、T恤等,全是皱巴巴的。

对白茶摊晾萎凋而言,摊晾不及时,或者摊晾太厚,会导致做出来的茶带闷味、不鲜爽。

凭此小小细节,能窥见不少制茶缺陷!

【3】

今天拿出来展示的这款「老白茶」,问题猫腻多多。

除了上述盘点出来的外观缺陷外,干茶取出来时还带有一股发酸的闷味。

在买茶时,即便再不懂茶,看到这类具体年份不详的老茶千万别买。

因为它的外包装上,没有任何产茶年份信息标注。

而是直接印刷了三个明晃晃的大字——老白茶。

其实,这一看就是假的。

正儿八经的白茶,拥有明确命名规范。

年份+品类是最基础信息,不可或缺。

比如,2018春寿眉、2017白露饼、2013白毫银针、2015高山白牡丹……

凭借详细生产年份,才能推算出一款茶的具体年龄。

如果连基础的生产信息都没有标注,这样的三无茶何谈可信度?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