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河北井陉的缸炉烧饼

2023-12-30美食

烧饼,作为北方民间的一种主流食物,很受大家的喜爱。在我儿时的家乡,当地最有特色的是缸炉烧饼。

为什么叫缸炉烧饼呢?因为烤饼用的工具是用装粮食的瓦缸当烤炉。瓦缸中间是空的,将生烧饼贴在缸壁上烤制。缸的底部挖洞用来放火,烧制的原料是冒完烟后的燎碳。

烧饼的做法也很讲究了:将和好的面反复地擀,直到柔韧上劲,面饼稍稍有些透明,再一层一层地叠成豆腐块状,表面撒上芝麻,贴在炉壁上。别看一个小小的烧饼不起眼,但做这种烧饼对工艺要求很高:缸炉的温度过低或过高饼子都会滑下来;烤制的火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既要保证烤出的烧饼表皮金黄酥脆,芝麻还不能糊掉,同时还得保证最里面一层彻底烤熟;做烧饼的面的软硬程度都直接影响着烧饼的口感。

烧饼烤好出炉后表面金灿灿的,外酥里嫩,特别香!朴实的老百姓把这种做法一代代地保留了下来,改革开放以后,井陉缸炉烧饼发扬光大,现在已经成为石家庄地区的特色名吃了。

我的童年在家乡河北井陉度过。当时的南王庄村里有一家姓王的老人在家里做缸炉烧饼,在我们那里很有名,我们都亲切地管他叫「王爷爷」。村里的村民和公社的干部们经常去老人的家里买烧饼。

六十年代我在家乡上学期间,我的语文马老师对王爷爷家的缸炉烧饼情有独钟。

马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是个特别有条理的人。她做事有条不紊,说话干脆利索,一次能交代清楚的事情,绝对不多赘述。同时她又非常善良温和,我们都很喜欢她。

马老师每个星期最少买一次缸炉烧饼,每次买两个。如果她的爱人和孩子来学校看她就买得更多了。为什么我了解得这么清楚呢?因为马老师每次都是派我去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当时的南王庄村被一道小河隔成了两半,做烧饼的这位王爷爷在河的西面,而我们学校在河的东面。河上没有桥,河中的水也没多深,于是乡亲们就在水里摆一排大石头,过河的时候踩着河中的石头就可以。

摆石头的乡亲们是按大人的步子摆的,大人在石头上走,一步一个石头正好。我们小孩儿从石头上过河的话就得跑,否则步子迈小了容易掉进河里。我每次去给老师买烧饼的时候都跑得特别快,课间操的时间就够跑一个来回。

有一次我买完烧饼往回走,过河走得太急了,在石头上失去平衡的我噗嗵一声掉进了河里,裤子都湿透了,手里的烧饼却高高地举着一点都没有打湿。

当时的我急坏了:这可怎么上学呀!只能硬着头皮赶紧跑回家换条裤子,再往学校赶。气喘吁吁地赶回学校,课间操早就结束了。我悄悄地把烧饼放在老师办公室就去上课了。

下课后老师问我:为什么回来这么晚?我告诉老师烧饼没有做好,我等了一会儿(平生第一次撒了谎),老师没有再说什么。就这样我给老师买了好久的烧饼。

1969年我全家要迁回太原,在和老师告别的时候说起了买烧饼这件事儿。我支支吾吾地把憋在心里很久但是又没机会问的问题说了出来:「打烧饼王爷爷的孙女王玉凤就在我们班,上学的时候叫她给您捎来不就行了吗?」

老师听后微微一笑,语重心长地说:「王爷爷打烧饼是为了生活,是为了挣钱养家。我如果让玉凤给捎来,她爷爷一定不会收老师的钱的。有好多事儿你现在还不懂,等你长大了会明白的。记住老师的话,以后长大成人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多替别人想想。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心里一定要有选择。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希望你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也许是因为我要离开学校的原因,从来没有和我有如此多交流的老师,那天却对我说了很多很多······老师的很多话,年少的我似懂非懂。就这样,带着许多疑问、带着许多的恋恋不舍、带着老师温情的嘱托,我离开了我心爱的母校,离开了我可亲可敬的语文马老师。

现在回想起来,老师那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包含了她对我无比殷切的嘱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马老师用她实际的行为,默默地影响着我,教育着我,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心中时刻不忘记替他人着想的人。这嘱托,让我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