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小笼、生煎在上海的全称

2024-06-03美食

小笼和生煎,算得上是上海有代表性的小吃,有比较长的历史了,也出了一些著名品牌,如南翔小笼、大壶春生煎、小杨生煎等。

小笼有叫小笼馒头、小笼包、小笼汤包,生煎也有叫生煎馒头和生煎包的,主要区别就在「馒头」和「包子」,哪个叫法是正宗的呢?

据文献记载,馒头和包子都已经诞生很长时间了,相比而言,馒头似乎更早。有传说馒头是诸葛亮创造的,和平定西南蛮人有关,最早是叫「蛮头」。但是,诸葛亮这人物过于神话,他的很多「事迹」都是后人编造的,所以可信度不高。有记载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也有有一千多年了,很多文献里有馒头的描述。

包子一词大量出现是在宋朝,有记录宋朝皇宫有专门做包子的御厨,京城有包子「专卖店」,制作各种馅料的包子,而且是达官贵人常去的,至少说明那时的包子是身价不菲的精致食品。

这样,大致可以判断馒头和包子最初是不太一样的,可能制作工艺、所选食材会有不同,到后来越来越接近,以至于现在已经是「馒头=包子」了。

网上有不少人说,北方叫包子,南方叫馒头,这肯定不确切,可能南方叫馒头多一些,北方叫包子多一些,但是我们在【水浒】里,看到很多「馒头」的描写,而南方的广东叫包子的也不少,比如「叉烧包」、「奶黄包」等等,因此南北说是不靠谱的。

那么,在上海,所谓的正宗叫法,大概有两种含义,一种就是上海本土产生的事物的原称,一种是最早传入上海时的名称。那么包子或者馒头,在上海本土产生的概率不大,上海地区自古盛产稻米,食粮和小吃多是稻米制作,以糯米和大米为主。包子或馒头很可能是外面传入的,这传入的渠道可能不同,有的是以「包子」名传入,有的是以「馒头」名传入,故而叫「包子」、「馒头」的都有。时间大概也就一、二百年,上海开埠后传入比较多,到现在为止,上海郊区传承的多的也是糕团类的稻米深加工品种。

在上海话中有很多同样情况的,有些意思相近的词汇,从不同的方言中引进,长期共同存在,因此上海话的词汇特别丰富,远远超过普通话,这也许是上海话难学的一个原因。

回到包子和馒头,我认为都是正宗的上海叫法。在我小时候,感觉市中心叫馒头的比较多,「肉馒头」、「菜馒头」、「豆沙馒头」、「生煎馒头」、「小笼馒头」……包子啥时候叫了多,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是外来打工者叫出来的,上海在80年代前就有叫包子的。

记得以前国营点心店,大多数卖馒头的都是一两粮票一只,但也有少数店里做半两粮票一只的馒头,一般都叫「中包」,相对应的一两的馒头叫「大包」,比半两再小的就是小笼了,有一两四只或六只的,好像叫小笼汤包蛮多的,因小笼的特色就是汤汁足,当然叫小笼馒头、小笼包的也都有。

与小笼叫法多样相比,生煎好像多叫生煎馒头,很少叫生煎包的,只有一种比较大,也是一两一只的牛肉煎包,和生煎一样平底锅煎的,就不叫馒头。

看来,叫包子、叫馒头没太多讲究,怎么自然怎么叫,上海是移民城市,同一样事物,有不同称呼很正常,根本没有必要去计较啥个正宗勿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