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塌饼侠」的春日滋味

2024-04-06美食
宝山区罗店古镇,穿过长长的巷弄,草头塌饼的清新香气骤然浮现。
街边老宅窗边探出一声亲切的问询:「你是要找古镇吴阿姨吗?」80后小伙陈叶锋身着棕咖色外套,搭配牛仔裤。只见他边说话,手中的活儿也未放下。少量油水的高温烘烤下,一只只包裹着肉馅的草头塌饼变得圆润可爱,表皮也泛起诱人的金黄色泽。
头脑灵活、干活麻利的陈叶锋,在社交媒体上自封为「塌饼侠」。「古镇吴阿姨」,正是他以母亲之名为草头塌饼定下的店名,如今已顺利注册商标。
清明时节,草长莺飞。踏青之余,咬春是免不了的习俗。沪上宝山、嘉定等地,时令餐桌必有一道草头塌饼。它有时是正餐的「配角」,有时则在下午茶环节招待来客。
筹谋开店时,「塌饼侠」一度纠结,草头塌饼本地老人几乎都会做,小店的竞争力从哪里来?出乎意料的是,这款坚持复刻「母亲味道」的草头塌饼,以扎实用料、实惠价格,收获了不少拥趸。如今,「塌饼侠」正积极为罗店草头塌饼申请区级非遗项目,并探索建设冷链物流运输体系,让这道本地美食不只属于春天。
寻味记忆
循着叫卖窗口望去,一眼便能望到草头塌饼的出炉过程。阿姨妈妈们围坐成一圈,切草头、拌糯米粉、包馅料,各司其职,宛如一条分工严明的流水线。
看着母亲、妻子其乐融融地包着草头塌饼,陈叶锋不禁联想起儿时画面。每年立夏,根据罗店本地习俗,家家户户必定要吃一次草头塌饼。贪玩的孩子们从不会在饭桌上等待美味,而是在灶披间挤成一团,争相抢着第一口鲜。
吃完立夏的草头塌饼,春天的最后一波美味也就过去了。这是当地人「过春天」的仪式感。
儿时咬春的鲜活场景,成了「塌饼侠」惦念不忘的舌尖记忆。直至有一回,他前往周边古镇游玩,抱着好奇心品尝了当地的草头塌饼,却与记忆中的味道相去甚远。「不少铺子选择用油锅煎,虽然节省了近半的出锅时间,却也令草头塌饼多了一分油腻,少了一分春日之鲜。」
本就做餐饮的他心念一动,何不开一家草头塌饼小吃店?「塌饼侠」是个行动派。短短数月,便迅速谈好了铺面、规划了开业计划。
万事俱备,只欠懂经的老师傅。「塌饼侠」想到了自家姆妈吴阿姨。63岁的吴阿姨积攒了一辈子做塌饼的丰富经验,如今正愁满身技艺无处可发挥。一拍即合,「古镇吴阿姨」草头塌饼,就此开业。
难忘相遇
开篇顺遂,可「塌饼侠」没想到,开业仅三个月,自家姆妈便动了放弃的念头。
原来,由于店铺处于背街小巷,很难从主街客流中获客。再加上小店尚未积攒起名气,少有闻名而来的顾客。「塌饼侠」接过吴阿姨递来的账本,发现每月营收连房租成本的一半都不到。
「这就是一桩赔本买卖,我们别做了!」心焦的吴阿姨,忍不住劝道。听闻此话,「塌饼侠」心里一沉,想了想回复道:「我把外面的店转让出去,再给我两个月,如果真的做不起来就放弃。」「塌饼侠」如今回想,当时真可谓破釜沉舟。
小店的转机来自数位社交媒体美食博主的推荐。爱挖掘各类古镇美食的博主们,不知从何打听到这家开业不久的草头塌饼小店,主动为其盖章认证。流量加持,小店的生意肉眼可见地变好,可「塌饼侠」却更焦虑了。
社交媒体上,小店评价数量持续上涨,其中诸多「差评」引起了他的关注。他焦虑的并非差评数量影响小店生意,而是差评背后对本地美食的认知差异。有一回,他甚至在网上与客人辩了起来。这位客人说,「草头塌饼应该是糯米皮子草头馅」。他则紧接着回复,「传统做法是草头与糯米和在一起,然后包肉馅」。
有同行说他太较真,「生意好不就行了」。可「塌饼侠」不这么看,让更多人吃到传统罗店草头塌饼,才是他的开店初衷。
他拒绝了多次商圈夜市的邀请,却连续两年主动请缨到罗店镇花神节现场摆摊,希望打响罗店草头塌饼的招牌。今年,他的摊位设在最深处,却丝毫未影响客流,1500只草头塌饼在3天内销售一空。
多年坚持,「塌饼侠」遇到过懂他的顾客。一位年轻时远嫁外地的宝山阿姨返乡寻根。当老人颤巍巍地走过一片片街区,发现曾经的记忆都随风消逝后,却在这家店惊喜找回了儿时记忆。「什么都变了,什么也都没变。」听着老人嘴里的嘟囔,「塌饼侠」想等忙完后与老人合影留念。没想到,等他一回头,老人已结账离开。
每一次相遇,每一次认可,都让「塌饼侠」更坚定将草头塌饼做成事业。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塌饼侠」的女儿也学会了这门手艺。「就算是给她的未来留条后路,也让这门手艺延续下去。」
作者:王嘉旖
文:王嘉旖图:赵立荣编辑:单颖文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