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中医如何治疗虚损泄泻

2024-06-11健康
虚损病证中,泄泻与咳嗽尤为常见,这两种症状往往让患者苦不堪言,医者亦觉棘手。其治疗之难,源于脾肺之间的异性特质。脾主运化,喜温燥,而肺主宣降,喜凉润,二者在生理机能上本就有所差异。
在中医理论中,虽有「土旺生金」之说,即脾土健旺能滋养肺金,然而在实际治疗中,却难以简单地通过温燥之剂来同时调和脾肺。这是因为,温燥之剂虽能助脾运化,但过于温燥则易伤肺阴,不利于保肺;而凉润之剂虽能润肺降燥,但过于凉润则易阻碍脾阳,不利于扶脾。
因此,治疗虚损病证中的泄泻与咳嗽,需要医者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遣方用药时,既要考虑到脾喜温燥的特性,又要兼顾到肺喜凉润的需求,做到既能健脾止泻,又能润肺止咳。同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差异,灵活调整药物配伍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虚损病证中的泄泻与咳嗽治疗颇为棘手,需要医者精细辨治、灵活用药。只有准确把握脾肺之间的异性特质,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病痛困扰。
治虚损下泄者,宜用理中丸,其甘温之性平和滋补,既可调和中焦,又能固本培元。且于其中添入五味子,以其酸涩之性,能收敛固涩,以遏制下泄之势。同理,治虚损上咳者,当取异功散,其能补土生金,培土以固本,再辅以细辛,其辛温之性可宣肺止咳,疏通气机。然此二法,总以扶脾为要,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诸脏皆安。
然而,虚损上咳下泄之症,究其根源,实则源于肾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阴虚火旺者,当以甘寒补肾,以养阴清热;阳虚水泛者,则宜甘温益火之品补阳以消阴,以温阳化水。然何以舍先天之本而求之于后天之脾?原因有二:一则虚损之证,多属水火不交,阴阳互损之候。阴虚及阳,阳虚及阴,肾虚常见阴阳俱损,故虚阳上浮,上下并病。此时用甘寒恐伐生气,用凉润恐助阴邪,用苦寒恐生燥热,故阴虚火旺之证,惟宜纯甘平补之品,以养阴而不伤阳;阳虚水泛之证,亦只宜甘温平补,以温阳而不伤阴。辛燥则助阳邪,辛散则伤阴气,温润恐助水邪,故宜用甘平甘温之法,以调和阴阳,平衡水火。

二者,胃为五脏之本,胃气旺盛则诸病不生。故治病之要,全在于胃气。久病之人,尤以胃气为要。盖胃气衰败,则药食难进,病势难挽。鉴于「虚劳之死,多死于泄泻」,而泄泻之因,又多因补肾不当,伤及脾胃所致。故治虚损之证,宜舍先天之本而着眼于后天之胃,以救胃气为要。通过调和脾胃,恢复胃气,再进一步调和阴阳,平衡水火,方能根治虚损之证。

若甘温半补之药不应其效,反而复增腹胀、发热等症状,此乃【药蛊】所述之「脾不能收精,脏气固结不舒」之缘由。脾主运化,若其失职,则精气无法收纳,脏气郁结不畅,进而导致诸般症状。又言「胃气为药所伤,药毒流于坎陷,少火不能内藏」,胃为后天之本,药石损伤胃气,药毒深入,致使少火难以潜藏,从而引发腹胀、烦蒸、寒热、羸瘦等诸多病症,此即所谓「药蛊」。
对于药蛊之证,理应摒弃药石,以五谷为养,五肉为助,调和脾胃,恢复其运化之功。或可酌情加用小剂甘温养胃之品,以助脾胃之气恢复。然而,虚损泄泻之症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药蛊之证,则非同小可。因虚损泄泻本已脾肾两虚,甘温平补之药虽意在健脾,但用之不当,反会加重病情。若舍之不治,又恐泄泻滑脱,危及生命。故此时治疗颇为棘手,往往难于挽回,甚至终至不治。
虚损泄泻死证的根源在于肾。慎柔师训云:「肾气衰惫,无津液滋养百骸,阳气不达,脾肺之气不能下输。」此言不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若肾气衰惫,则无以滋养全身,阳气不达,脾肺之气亦难以输布。此时虽用药有效,病情暂减,但终因肾气不足,难以根治。因此,治虚损泄泻不治肾而治脾胃,并非舍肾于不顾,而是病有缓急,治有难易的缘故。在紧急关头,先救拯纳谷之躯,以维持生机,方有延续生命、补肾固本的机会。故医者须明此理,审慎施治,方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