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全家三人都在儿童医院抽了血,整整齐齐地在检验科门口按着胳膊肘

2023-12-10健康

女儿小乐,2023年9月就要上小学了。4月之前,我们和其他家庭一样,主要操心的是在入学高峰的这一年,附近几所小学的报名政策和幼小衔接作业。谁都不会想到,一向健康的女儿会和一种罕见病不期而遇。

右边腹股沟有一处软软的凸起

小女孩也会得这病?

4月20号左右的一天晚上,小乐洗澡时,我突然发现她右边腹股沟靠近私处的地方有一处挺明显的凸起,软软的,不红不肿,轻触不疼不痒,孩子也没有任何异常。我感觉是皮下小囊肿之类的,不像急症,决定第二天再去医院。

次日上午到附近医院挂了普外科, 医生一看一摸,两秒钟就下了结论——疝气,要动手术 ,建议去儿童医院。我对「疝气」这两字有点印象,但没想到小女孩也会得这病。

到了儿童医院疝气专科,医生再次两秒确诊,开出单子让我们去办理住院。疝气手术在这家医院是微创的日间手术,正常情况下能够当天出院,孩子几天后就能恢复正常活动。

术前检查有很多项,两天后 女儿进行了人生第一次空腹静脉抽血 。下午老公打来电话:其他结果都是好的,但是医生说「 乳糜血 」 !得去看消化科排除问题。

医生略显困惑

也许做基因检测才能确诊

作为一个自认为医学常识还不错的人,如果说对「疝气」我还略有了解,对「乳糜血」我真是闻所未闻。这时候我开始感觉不太妙了——完全没听说过的毛病,多半不太好。

我搜索了科普文章,读到:我们吃的脂肪在小肠消化、吸收后,变成细小的乳糜微粒进入血液。乳糜微粒多到一定程度时, 血清就由清澈透明的淡黄色液体变成乳白色的黏稠液体 ,医学上将其叫做「乳糜血」。 乳糜微粒中包含大量甘油三酯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乳糜微粒代谢很快,进餐数小时后就应该被清除(分解后被细胞利用),空腹抽血时不应见到大量乳糜微粒。

女儿血脂化验结果丨作者供图

第一次的异常结果,标本状态:乳糜血,甘油三酯12.93mmol/L 。

女儿不胖不瘦,平时身体健康,要不是因为疝气手术做了术前检查,谁也想不到在血脂方面会有异常。

次日来到消化科,医生面诊小乐,询问是否空腹抽血,在排除慢性病、服用特殊药物、吃特别油腻的食物、家族高血脂病史等因素后,他略显困惑, 说可能是某种先天的脂肪代谢障碍,得做基因检测才能确诊 ,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会诱发胰腺炎,建议低脂饮食 。我们一脸懵,但还是回到主题,问医生是否影响疝气手术,医生回答说:因为一些麻醉药物是脂溶性的,孩子如果脂肪代谢有问题,可能会影响麻醉剂的使用,需要告知麻醉科这个情况,他们有办法。他又给我们推荐了一位心血管内科的主任医师,让我们术后去咨询他关于血脂的问题。

我和老公商量了下,小乐的血液多半平时就是这个状态,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还是先解决疝气问题。

麻醉医生特别强调一定要看医生

挺奇怪的!

于是我们再次确认了手术日期。到手术前,我跟麻醉医生提及了血脂问题,医生说这方面他们可以处理,但风险是孩子可能会晚一点醒来。这位麻醉医 生特别强调:做 完手术,这个事一定要去看医生,挺奇怪的!

对于那次手术小乐倒是不太害怕,甚至还有点儿期待(感谢小兔汤姆绘本)。在手术室外我以为要等很久,但才40分钟左右就听到医生喊孩子名字,我吓一跳,以为有意外,结果医生说:醒了,推回去吧!我看着有点迷糊,但 已经能说话的孩子,又放下心来,甚至怀疑高血脂会不会是检验科出的错误?

手术当天,那位心内科主任医师正好出门诊,老公去挂号咨询。主任说先清淡饮食,减少脂肪摄入,等术后身体恢复一周再来检查。这边手术后的医嘱也是要清淡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于是回家后的那几天,女儿的饮食基本就是白粥、清淡面条、小菜、水果蔬菜,补充一些鸡蛋和牛奶, 那些含大量油脂和糖的食物全部都停了下来

疝气手术恢复得很顺利 ,手术当天傍晚回家,女儿早早睡觉,没有发烧和其他异常。一周后日常行动完全恢复,肚子上三个半厘米长的细小伤口都快消失不见了。回想外科手术40分钟就能连修带补(术中发现是双侧腹股沟斜疝,一起补了),甚至还包括麻醉和清醒的时间,真是让人直呼现代医术牛X的程度。

停掉所有高油高糖饮食

血脂还是超标两倍多

但是内科的血脂问题显然更复杂一点。我比较担心,不过老公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也许只是某一种饮食导致临 时性的升高,不一定影响健康,没准长大后就好了,医生没见过只能说明这个情况罕见,不能说明糟糕。

清淡饮食一周后,五一期间我们带女儿复查血脂,这次甘油三酯6.73mmol/L,比上次降一半,标本状态也显示「正常」,而不是「乳糜血」了。一方面说明饮食控制有明显的效果,让人略松一口气;另一方面也让我放弃了之前检验有误的幻想。因为正常人正常饮食,比如我自己,常规体检的结果是低于1mmol/L的。 女儿如此清淡的饮食,还是超过正常值两倍多 。 况且,这种饮食在手术恢复期吃几天还行,但对于一个还要生长发育的小孩,长期这样可绝对不行。

主任让我们先恢复饮食,过半个月再查。我们有点疑惑,没有完全恢复之前的饮食,接下来的两周中继续对脂肪摄入进行控制,不过糖方面,我们又允许小乐吃一些她特别馋的面包、饼干、糖果和饮料了。

忐忑中又过了两周, 我们进行了第三次检查,这次甘油三酯数据比第一次还高——16.1mmol/L !我 们都吓了一跳,看来只控脂不控糖也不行。

主任开了心脏彩超,结果一切正常。他建议我们去营养科问一问饮食建议,同时 提及可能是先天问题,建议做基因检测。

全家三人都在儿童医院抽了血

整整齐齐在检验科门口按着胳膊肘

儿童医院的营养科主要提供健康膳食宣导,以及给一些需要特殊饮食的孩子提供专业指导,我还是第一次接 触。接诊医生也说女儿应该是先天脂肪代谢障碍,给了一些如水煮菜、严控脂肪之类的建议,但我感觉即使是大人减肥,都很难坚持一个月这样的饮食。正犯难的时候,他建议我们去找内分泌科的韩主任,说她应该对 这类疾病有经验。

内分泌科已经是我们当天看的第三个科室了。幸运的是当天韩主任就在门诊,虽然非常忙,但听说我们的情况,给加了个号。

主任先仔细检查了小乐的脖子和手臂(后来知道这是在检 查发疹性黄色瘤),并 无异常。接着问我们夫妻以及双方老人有无高血脂,回答都没有。 但她还是判断是先天问题,干脆利落地开了基因检测、代谢类和脂肪酶的血液检查 ,以及肝脾B超,同样嘱咐低脂饮食。问及药物,韩主任说孩子还小,而且目前看着挺好, 优先饮食控制 ,就算开药也得等基因诊断结果出来。

基因检测全 称叫「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抽 血时我才知道,父母也要一起检验,于是全家三人都在儿童医院抽了血,整整齐齐地在检验科门口按着胳膊肘。

虽然最终的病因还是要等基因检测确认,但这时我和老公都感觉有底多了。女儿重要的器官已经基本查遍了,目前确实没有大问题。而且,当天三位医生的医嘱都有共同之处:基因检 测确认病因+低脂饮食降低甘油三酯。现在,我们可以坚定地按这个方向执行了。

饮食加运动2个月

我和老公瘦了,女儿长高1厘米

基因检测需要45~60天才出结果,此期间内肯定要低脂饮食。虽然不可能做到医生讲的水煮菜、不吃油的程度,但能降多少是多少吧!

我去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高血脂和低脂健康饮食的书,定下这个探索阶段低脂饮食的方向:零食、甜点、含糖饮料原则上全部停掉,只剩下每天2块她最喜欢的小饼干做点安慰;水果可以吃,适当控量,避免高糖水果;主食方面,从之前的面包、花卷换成了玉米、红薯、南瓜和全麦面包、牛奶泡燕麦片等;肉类主要吃鸡鸭肉(去皮)、虾和鱼肉,偶尔也吃较瘦的牛腱子和猪腿肉;多吃蔬菜,炒菜减少油量。另外,由于担心食物种类减少、脂肪不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摄入,我督促她每天吃儿童维生素。我把合适的菜和食物记下来,一个月下来收集了50来道家常菜,应季蔬菜想到再加,基本上够日常循环使用了。

低脂菜单1.0丨作者供图

这个阶段被我 称为低脂菜单1.0,调整的只 是大类,并没有限制总卡路里。女儿主要感觉零食方面受限比较多,一日三餐吃起来不是太困难。我们不 需要为她单做餐食,大人完全可以一起吃,脂肪量减少,基本营养也应该是够的。

有次我把这个低脂菜单发给朋友,朋友说:看起来很家常啊。我说:家常就是目的。如果把低脂饮食等同于网红色拉、隔夜燕麦杯,是不可能长期实行的。

这时我们已经认清女儿要长期告别普通饮食了 ,那么饮食习惯从小培养更好。 我和老公很快达成一致,全家一起低脂饮食 。孩子难免会对饮食有异议,我们会安抚,但也告诉她,为了健康我们都要这么吃。幼儿园那边,我不想让孩子显得与众不同,于是只告诉老师,让她在遇到油腻的肉和油炸食物时尽量少给女儿,老师很负责,幼儿园饭菜也很健康。我们也告诉了她好朋友的家长,避免孩子之间分享零食,可以换成小水果或小玩具。

整个饮食控制过程中, 最初两周女儿明显更易怒和固执 ,我们不清楚是因为饮食中脂肪和糖的明显下降,还是她正常的情绪波动。但是随着时间推进,她也逐渐习惯了。去掉那些零食、点心后, 女儿的味觉更敏锐了,对食物更珍惜了 ,吃到西瓜会说「好甜」,一直啃到西瓜皮,以前的她只吃西瓜尖上一点,剩下都嫌没味道。

这期间,除了低脂饮食, 我们也增加了运动 。 两个月后,我和老公的体脂率分别减了2%和5%,体重分别降了3斤和5斤,而小乐体重几乎没变,身高继续长了接近一厘米,也保持着正常的抵抗力,并没有生病。

双方老人来自4个省份

我和老公偏偏有着同一带病基因

这次的基因检测中,女儿 作为先证者,会扫 描已知人类基因组2万多个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区域,这覆盖了大约85%的单基因致病突变。如果发现其他已知的致病基因缺陷,也会报告。但对我和老公,应该只扫描与高血脂相关的基因,以了解遗传模式——到底是父母谁的基因有异常,还是孩子有基因突变。

女儿的其他代谢类报告结果均正常,7月中旬,我终于接到检测机构发来的报告。

基因检测报告丨作者供图

小乐的病种就此确诊: 高脂蛋白血症ID型 。这个病是由GPIHBP1这个基因异常导致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来自于谁 : 我和老公在相同的基因位置,各有一个隐性的带病基因。

看完这个报告,我和老公也无语了。家里四位老人分别来自从北到南四个省份,我和老公前几年还一起做过商业的基因检测,说是祖源一个在蒙古,一个来自中亚,这样还能出现同位置的隐性带病基因,还偏偏组合成了1/4概率的纯合子。

关于高脂蛋白血症ID型,在OMIM遗传学基因库的介绍丨作者供图

这时,女儿复查甘油三酯降到了2.71mmol/L。韩主任建议:继续控制饮食,三个月后复查。因为担心蛋白质摄入不足 ,我们又去咨询了营养科。 医生了解我们的情况、测量了小乐的身体成分、身高体重后, 提供了一个「个体化饮食处方」,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结构 ,给了一天摄入总卡路里的限额,还有具体的建议菜单和注意事项,例如使用亚麻籽油、将牛奶换成脱脂奶等,十分详细。

于是我开始在家使用量杯、食物称来称量食物,并在健康类APP中记录每天所有饮食情况,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把医生的饮食指导当作最标准的范本去靠拢。8月末, 女儿的甘油三酯进一步下降到2.6mmol/L, 更接近正常值了。

低脂饮食几个月后的结果:甘油三酯降到2.6mmol/L丨作者供图

平均70人中就有一个

罕见病并不罕见

回想这几个月的就诊和治疗过程,我对「罕见病」有了些亲身体验。即使在医疗资源很不错的南京,和很多罕见病患者的就医过程类似, 我们也经历了三个科室、四五位医生,才最终由基因检测确诊。此病罕见且误诊率高 ,万幸我们在各种并发症出现前就得到了确诊,并且进行了饮食控制。

如果几个月前问我罕见病罕见么?我会回答当然是的。但现在我了解到已知的罕见病有数千种,中国罕见病患者有2000多 万(这还仅是已确诊的), 那么平均70人中就会有一个,只是并非每种都严重影响生活 。总之,罕见病其实并不罕见。很多罕见病都是由基因缺陷引起的 ,幸好我们生活在一个医学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基因测序愈发普及,罕见病的确诊也更加及时。

类似我女儿的先天的血脂异常,如果没有及时诊断,饮食上再继续大 量摄入脂肪,很可能导致急性胰腺炎等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但只要通过哪怕一次常规血脂检验,就 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尽早干预。

成年人的体检套餐里经常有「生化检查」这项,就包括了血脂这一项,是一个很好的筛查,但幼童及青少年很少会进行这项检测。如 果家中已有高脂血症或其他各类代谢疾病患者,家长们就要对先天性代谢疾病有一定的筛查意识。

近期我看到新闻,2023年3月25日,由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共同修订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发布,其中建议「 将血脂检测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对这样的建议我举双手赞成,因为这不仅可以提醒儿童青少年合理膳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那少数的先天性血脂异常的孩子,也可以得到早期筛查和干预。

医生点评

韦宝玲 | 山西省白求恩医院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近几十年来,我国人群的血脂异常发病率显著增加,而人们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成年人,或是中老年人。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位小朋友 ,患有的疾病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 (Familial Chylomicronemia Syndrome, FCS)是原发性高脂蛋白的一种类型,又称Ⅰ型高脂蛋白血症,为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由于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lipase, LPL)或载脂蛋白CⅡ缺陷所致, 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

文中所述「高脂蛋白血症ID型」是经基因检测确诊 的,突变基因为GPIHBP1基因,该 基因编码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高密度脂蛋白结合蛋白1(Glycosylatedphosphatidylinositol - anchore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binding protein 1, GPIHBP1),此蛋白能够与LPL发生结合,起脂解平台的作用,并作为载体参与 LPL 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转运,在降低血浆中甘油三酯(TG)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高乳糜微粒血症,文中的小患者正是如此。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

1. 伴随腹痛出现的高TG血症,血浆TG水平通常在 11.3mmol/L以上;

2. 发疹性黄色瘤 ,约50%的患者会出现,最常见于躯干和四肢的伸侧,也可见于身体皮肤和黏膜的任何部位,当血浆TG浓度超过22.6mmol/L时可突然出现;

3. 肝脾肿大,其大小程度随血浆TG的含量变化;

4. 当血浆TG浓度超过45.2mmol/L时可出现脂性视网膜炎,此现象是可逆的,一般视力不受影响;

5. 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 ,可能与乳糜微粒栓子阻塞胰腺毛细血管有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大多数本疾病患者在10岁以前出现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乳糜微粒血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目前对于这类疾病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建议 以长期严格的饮食控制来达到治疗目的 ,通 常限制食物中的脂肪不超过每天20g或能量摄入总量的15%,TG目标值 目前并无统一意见,需要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

本文作者及时并早期发现了孩子的异常,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并且严格遵守医嘱,因此,孩子在短时间内血脂迅速得到控制,并且能够长期保持,这对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是非常积极有效的。

截至2018年10月,全球最大的罕见病数据库Orphanet共收录6172种罕见病,其中, 约72%的罕见病是遗传病。数据库中的罕见病约占全部人类疾病的10% ,本疾病也是其中之一,符合中国罕见病定义,但目前暂未被列入中国罕见病目录。事实上,罕见病并不罕见,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发现并诊断的疾病越来越多,希望更多的病患能够通过切实可行的手段得到确诊和精准的指导、治疗。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草木熊

编辑:阿令、代天医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 [email protected],合作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