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心梗是走路走出来的?医生提醒:血管就算再好,也受不了这样折腾

2024-06-11健康

「真是的,我这腿脚一走长路就难受。」李纶辛边按摩着自己的膝盖边抱怨,她最近迷上了每天早晚出门散步,认为这能让她更健康。

虽然走得人略显疲惫,但她总觉得只要坚持,身体各种小毛病自然会好转。最近几个月,李纶辛的步行距离逐渐增加,从最初的几百米逐步提高到了现在的五六公里。

但越走越多,不适感也随之增强,特别是胸口偶尔会感到一阵紧压感,稍作休息后似乎就没事了。李纶辛她以为可能是自己年纪大了,所以没太放在心上。

今天下午,李纶辛她与几位老友在公园的长椅上说笑,谈起了自己的这些症状。一位多年从医的退休医生张大爷听后,语气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你这可能是心梗是走路走出来的,年纪大了,血管就算再好,也受不了这样折腾。」

听了这话,李纶辛一阵心惊,半信半疑地决定趁这两天没什么事,去医院做个全面的体检。

在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包括心电图和血液检测,医生调查了李纶辛的详细病史,原来她的心脏功能确实存在问题,幸好及时发现。

医生建议她在活动量上需要有所控制,不能过度劳累,同时安排了进一步的专业咨询,以便了解如何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而不伤身体。

在探讨心脏疾病与过度体力活动之间的联系时,一个不常被提及但极其重要的角度是「活动习惯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心脏的长期影响」。

很多人认为,只要是运动,对身体就一定有益,这种观点其实过于笼统,忽视了运动习惯对心血管健康的深远影响。

需要明确的是,心脏病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其中,生活习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无节制、缺乏运动等,会逐渐加重心脏负担,导致血管功能减退,从而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但同样的,即使是运动,如果没有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适当调整,也可能对心脏造成过度的压力。

在心脏健康和运动的关系中,有一个核心概念是「运动剂量」,这指的不仅仅是运动的量和强度,还包括运动的类型、频率以及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

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存在心脏病风险的老年人来说,适量的运动对维持心血管健康是有益的,但「适量」二字的定义却因人而异。过度的体力活动,尤其是在没有适当指导的情况下突然增加运动量,可能会导致心脏过度劳累,甚至诱发心脏事件。

实际上,适宜的运动强度通常应该使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50%至70%,超过这个范围,尤其是在没有经过长时间训练的情况下,心脏负荷增加,血液循环系统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对血管壁产生损害,进一步影响心血管健康。

这不仅是因为心脏需要在短时间内泵更多的血液,还因为高强度运动会导致体内的激素水平、血压和心率急剧变化,这对于已经存在健康隐患的心脏是一个巨大挑战。

更有研究显示,长期进行高强度无氧运动的人群,其心脏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表现为心室壁厚度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心脏的舒张功能,可能导致心脏功能长期受损。

要是心脏病患者想开始锻炼,得先好好检查一下心脏能不能应付,别一来就过量,那可不行。医生一般会建议慢慢来,一点一点加强运动。

这样做可以让心脏慢慢习惯越来越多的活动量,还能时刻留意心脏的反应,确保一切都在安全的范围内。总之,就是不能急,得一步步来,看着劲儿加。

结合李纶辛的案例,虽然她的初衷是通过运动来改善健康,但忽视了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适宜性的匹配。

健康的运动习惯应该是量身定制的,符合个人的健康状况和体能特点,而不是盲目追求运动量或强度。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运动计划也应是高度个性化的,以确保既能享受运动带来的好处,也能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

关于心梗是走路走出来的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