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韩芳教授:亟需独立的睡眠学科,远离「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

2024-08-19健康

访谈嘉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 韩芳教授

采访者:【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贾薇薇

他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临床睡眠医学博士。从使用走纸多导睡眠监测仪诊断睡眠呼吸暂停,到调查睡眠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从探索睡眠疾病的发病机制到创建远程医疗系统,建立家庭慢病管理的新范式……他职业生涯的每一次跃进也映射着我国睡眠医学的发展路径。

30多年的风雨兼程,他见证了我国睡眠诊疗中心从零星几个扩大至3000余家,并带领团队奋起直追,推动我国发作性睡病的临床和科研水平领先国际,但他也深知当前我国医疗系统对睡眠疾病诊疗能力的相对薄弱:我国有6000万需要积极进行医疗干预及诊断治疗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但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率和治疗率都不足1%。

「睡眠学科未被确立为独立专科,是掣肘睡眠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已成为我国睡眠医学学科带头人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韩芳教授直言,要想让公众脱离「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的苦海,提升全民睡眠健康意识,打通睡眠学科专科发展通道,完善睡眠医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从「打呼噜大夫」到享誉国际

199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韩芳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攻读研究生,结束一个月的临床轮转后,他接到了一个任务:建立国际标准化的睡眠实验室。那一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购置了一台昂贵而精密的仪器——多导睡眠监测仪,「那是一台经典的睡眠监测仪,不同于现在的电子化设备,它一晚上要走400米的记录纸,以记录患者的睡眠与呼吸状况。我和一名技术员要整晚守着它,因为它不知什么时候就卡纸了,有时温度变化还可能不显示数据,需要时刻关注。」韩芳回忆道。

因为辛苦又前途未卜,当时睡眠医学并不受欢迎,「很多人开玩笑说我是‘打呼噜大夫’。」韩芳笑言。不过,那时老一辈专家看到国外睡眠医学的蓬勃发展,就预料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肥胖患者将日益增多,加之老龄化的到来,睡眠问题必然会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大问题,「让每个人睡个好觉」的朴素初心指引着韩芳踏上了睡眠医学的探索之路。

1994年,一位50多岁的患者因总是打瞌睡到北大人民医院就诊,午睡之后,患者突然「晕倒」,医护人员赶紧展开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奇怪的是,患者醒来时竟然对刚刚的抢救过程记得清清楚楚,韩芳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昏迷」。他与导师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病例资料,诊断了第一例发作性睡病,也由此开启了一条新赛道。

「当时我们对于发作性睡病还知之甚少,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研究发现,日本发作性睡病患者与免疫相关的白细胞组织相容抗原-HLADR2基因呈100%阳性,因此断言亚洲人群此基因阴性者可排除发作性睡病。」韩芳希望能够找到中国人自己的证据,此后带领团队开展了多项针对发作性睡病的诊疗和科研工作,随着经验和证据的不断积累,这一观念被逐渐扭转。

多年来,韩芳团队在发作性睡病领域取得累累硕果:首次发现我国发作性睡病的易感基因—中国患者HLADR2阳性率为96.8%,并非100%;明确发作性睡病诱因,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pN1流感病毒是诱发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并首报了多个国人睡病的新基因;确定了下丘脑分泌素在睡眠-觉醒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内最早建立了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水平测定诊断发作性睡病的方法;我国发作性睡病多在七八岁左右发病,团队因此开发了适合儿童患者的儿童发作性睡病严重程度评估量表,进一步推动了发作性睡病的精准诊疗,协助引进和研发了治疗该疾病的创新性药物。

目前,北大人民医院已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发作性睡病病例库,占全国已确诊病例的70%左右,收集的样本包括遗传资源、脑脊液及淋巴细胞等,研究水平领先国际。

构建远程医疗系统

建立家庭慢病管理新范式

「睡眠呼吸暂停的病因是上气道堵塞,为什么很多人做了手术还不见效?为什么儿童90%建议手术,而成人90%不能手术?为什么气道堵塞只发生在睡眠状态?」谈及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治进展,韩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的治疗方式与发病机制的「背道而驰」,「睡眠呼吸暂停的气道堵塞与大脑的呼吸调控功能密切相关,因此不解决大脑调控功能的问题,手术效果自然不理想。」韩芳表示,手术治疗看似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而当前睡眠呼吸暂停领域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满足患者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6000万需要积极医疗干预及诊断治疗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但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率和治疗率都不足1%。「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更多患者远离睡眠疾病的痛苦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2015年,韩芳就带领团队着手构建睡眠障碍的远程医疗系统,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远程医疗系统第一时间从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于「互联网+医疗」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对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如隐私保护政策、医疗保险政策等的支持。

「利用线上平台的远程手段辅助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进行疾病的筛查、诊断以及治疗等流程化管理,让患者不出家门就可以获得睡眠专家的治疗帮助。」韩芳指出,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病,远程医疗系统的建立,整合了家庭和医院的医疗资源,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家庭慢病管理新范式,对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内的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睡眠医学亟需成为独立学科

睡眠问题可以概括为「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但细分下来,囊括了90多种睡眠疾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睡眠健康纳入其中,世界睡眠学会和世卫组织也呼吁将睡眠健康、营养健康和运动健康作为健康的三大支柱,足见睡眠健康的重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黄席珍教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临床意义的睡眠实验室,开启了中国睡眠医学的实践,也由此催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睡眠医学。当前,我国约3000多家医院开展了睡眠医学临床服务,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却并不健全,因此各睡眠中心的服务能力参差不齐。

韩芳介绍,建设一个新学科需要从三个层面着手。首先是教育层面,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医师。2018年,我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完成了睡眠呼吸专修、单修体系的建设,制定了相关的基地认证和医师及技师考核等标准。2019年,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科目录中,「睡眠医学」已作为内科学下的独立学科列入。202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展睡眠医学专培试点工作,并制订了实施细则,2022年开始招生。最近教育部有关学位教育部门出台文件,已将睡眠医学纳入内科学研究生学位培养体系,与心血管、呼吸等系统并列为临床医学三级学科。睡眠医师的培训已逐渐规范化。

其次是科研层面,自2009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成立以后,就将睡眠呼吸障碍以及其他睡眠问题的评审都独立出来,睡眠医学在科研体系方面也已实现独立。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至今睡眠专科仍未获得国家卫健委的批准,在临床上成为一个独立专科,而睡眠技师也未被纳入为新职业。韩芳表示,这可能是掣肘睡眠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反,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本世纪初就把睡眠医学纳入独立学科,不仅有经过认证的技术人员体系,还设立了睡眠中心认证及医师培养体系。

韩芳进一步解释道,如果在人事体系中没有完善的架构,很多从事睡眠医学的医生和年轻技师就没有上升通道,很难留住人才。睡眠医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强调多学科的协作与综合诊治,因此需要在睡眠学科的整体架构之下整合多学科之力,进而发展专科特色,「但目前的现状是呼吸科医师在做睡眠,耳鼻喉科医师在做睡眠,精神科医师在做睡眠,口腔科医师也在做睡眠,睡眠疾病的患者来到医院,反而不知道该找哪个科室看病。」韩芳表示,开设临床睡眠专科,加快睡眠学科发展,是当务之急,也是打破我国当前睡眠疾病诊治服务能力不足这一困境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