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10万元让视力「返老还童」,你信吗?

2024-09-19健康

51岁这一年,周齐鸣突然查出了老花眼。他是辽宁省某银行的高管,近视多年,喜欢跑步和打篮球,长期戴隐形眼镜,佩戴老花镜,是从未考虑的选项。去年10月,在眼镜店店员介绍下,他第一次听说一种矫正老花眼的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以下称「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

随后,周齐鸣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各种介绍:手术快速、便捷;能一次摆脱老花、近视和散光,远离老花镜。去年12月,他花费9.5万元在北京一家私立医院接受了手术。

这一手术原本用于治疗白内障,近年来可直接用于矫正老花眼。因价格昂贵,律师、金融从业者、明星等高收入人群是接受这一手术的主要群体。

对眼科医生来说,经常听到患者的抱怨是:戴老花镜显老;如果遭遇近视和老花「夹击」,频繁更换眼镜更是非常麻烦。在老花眼年轻化、越来越多中年人有摘镜冲动的当下,这一手术真的能让视力「返老还童」吗?

图/视觉中国

昂贵的非必需手术

「每只眼睛的手术仅耗时约十分钟,左右眼在连续两天内完成。」 周齐鸣说。给他做手术的是北京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眼科专家。在他的印象中,手术中,除了稍微有点疼,没有其他感觉,术后第二天,就能摘了纱布看东西。

想象人的眼睛是一台照相机,晶状体便是镜头,正常的镜头清澈且有弹性,但伴随衰老,眼内肌肉和晶状体调节能力减弱,看近物时模糊不清,老花眼便产生了。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是在患者的角膜边缘做一个切口,取出自然晶体,将人工晶体放进去。

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又被称为透明晶体置换术。这一手术并非新技术,而是由传统的白内障手术演变而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内障手术已在全球广泛开展。和老花眼一样,白内障也是人在衰老后常出现的眼部疾病——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致盲。因此,白内障手术的核心,就是植入人工晶体以恢复视力。

但白内障手术最常使用的是单焦点人工晶体,无法实现人眼在不同距离的调焦,白内障伴随老花的患者术后还要佩戴老花镜。随着人工晶体制造技术的进步,市场上开始出现双焦点、三焦点等多焦点人工晶体。2010年,全球首款三焦点人工晶体产品面世,通过特殊的光学设计,这一人工晶体可以模拟人眼在看远、中、近距离物体时的自然变焦能力,近年来多被用于矫正老花眼。

Market Scope是一家眼科市场调研公司,据其2022年11月的一份报告,人工晶体技术的升级推动了全球老花眼矫正手术量的显著增长:全球植入的老花眼矫正人工晶体从2017年的93.6万颗增至2022年的170万颗,手术对象包括单纯老花眼患者,以及有老花眼症状的白内障患者。

2015年,中国第一台透明晶状体置换术由一家德国眼科诊所——德视佳眼科在北京完成,使用的是知名光学仪器品牌蔡司的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据其官网介绍,德视佳眼科是全球开展三焦点晶状体置换手术量最大的集团之一。德视佳眼科中国区副总裁徐怡君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近几年德视佳在中国每年至少开展1000例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

迈克尔·柯诺驰是德国资深眼科专家,参与德国屈光手术标准制定,目前是德视佳眼科的主要手术医生。他在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的邮件中介绍,在德国,大约15%的白内障患者会选择三焦点人工晶体,接受老花眼矫正手术的患者中,超过90%的人会选择三焦点人工晶体。

在国内,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已在一些私立医院、少数公立医院推广。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白内障组组长张顺华是国内公立医院中进行这项手术最多的医生之一,她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从2019年起,她开始开展多焦点晶体置换手术,每年大约会做500台,「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患者是透明晶体摘除」。

多位受访医生称,相较白内障防盲手术,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是一种非必需的手术,只为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张顺华接收的患者,以高收入人群为主:这些人经济条件较好,更在意形象,需要长期用眼,对看远、看中、看近处有明确的视觉需求。

明星是做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的主要群体之一。2019年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导演兼演员张国立、歌手林依轮分享了做老花眼手术的经历。当时49岁的林依轮描述,自己做了老花眼手术,睁开眼的感觉「就像是重生」。

由于三焦点人工晶体的成本较高,这类手术费用十分昂贵。【中国新闻周刊】从德视佳眼科、铭依眼科等多家机构了解到,手术价格在6万—10万元不等,如果患者有散光,每只眼的手术费用还要再增加1万元。

过去,人们通常在45岁后才开始出现老花眼症状,但更多电子产品的使用,让老花眼更早发生。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组组长。姚克等国内眼科专家共同撰写的【2023中国老花眼人群洞察报告】提到,如今老花眼的症状通常在38岁左右开始显现,高峰在42〜44岁。

年纪更轻的中年人正处在创造力的「黄金期」,他们多数不愿戴上老花镜,于是,老花眼矫正手术成了不少人的选择。

老花眼矫正手术无法百分之百脱镜。图/视觉中国

不容忽视的术后风险

手术前,医生告知过周齐鸣,手术可能导致眩光问题,他当时不以为意。术后恢复半年多,他每次看路灯和汽车尾灯,仍觉得刺眼。

多位受访专家解释,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在技术层面虽已相对成熟,但人工晶体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自然晶体的调节能力,在所有距离都提供完美图像、没有光线损失的视觉效果。眩光、光晕、星芒等异常光学症状,成为最突出的手术风险。

「三焦点人工晶体,目前大多基于光的衍射原理设计,在白天可能看不出问题,但到夜间,患者开车时看到前方车辆的尾灯,可能会伴随着两个光圈。」姚克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

医生一般会在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前询问患者,是否经常在夜间驾驶,尤其是长途驾驶。「我会对患者强调,术后如果必须夜间开车,先选择在不复杂的路段驾驶,不必过分盯着前车尾灯,可以看向车顶。」姚克说。国内外相关手术研究均显示,大多数患者会在术后3个月或半年逐渐适应上述异常光学症状,但周齐鸣是个例外。

令周齐鸣更难以接受的是,远中近不同距离,人工晶体捕捉到的图像清晰度和预期相比都有所下降。近距离看手机屏幕时,周齐鸣有时感到些许视力模糊和影像重叠。中距离更严重,「我现在看电脑,咋瞅也瞅不清楚」。看远处时,视力好坏取决于天气——遇到晴天,能看清远处建筑物的门窗和外部装饰等细节,如果遇上阴天,景象会变得朦胧。「三米外的人脸都难以辨认。」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每天早晚或阴天时,他心情都很糟糕,只想找个明亮的地方待着。

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对比敏感度下降。三焦点晶状体,是将进入眼睛的光线分配到远、中、近三个焦点,这势必会造成(光)能量的分散。「所以我们会提醒植入三焦点人工晶体的患者,看书时调亮灯光,弥补看东西暗的问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学组副组长陈伟蓉解释说。

不同的晶体品牌有不同的分光比例。徐怡君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有的晶体可能是40%远视、30%中视、30%近视,德国蔡司三焦点人工晶体,分光比例是50%远视、30%近视、20%中视。

2022年的一项研究中,西班牙多名眼科医生调研了36名无白内障老花眼患者在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后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满意度,这些患者于2019年在德国、西班牙的三个城市接受了手术。研究者发现,超过90%的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但仅65.5%的患者夜间驾驶时可以不戴眼镜,也就是说,「昏暗条件下的视觉功能下降已得到充分证实」。

和周齐鸣差不多时期,2023年11月,48岁开始老花的武敏,在北京另一家私立医院接受了老花眼矫正手术,但摘了纱布,她的第一感觉是「老眼昏花」。她从小有400多度的近视,术前医生告知手术能帮助她矫正远中近的视力,但亲历手术后,她发现视力和视觉是有差别的:术后她的远中近视力都达到了1.0,但现实中的视觉效果却明显下降。「如果有人从光线不足的地方走来,我看他们的脸都是黑的,看不清五官。」武敏记得,主刀医生在术前并未和她强调这一风险。

她在术后还发现,所有东西似乎都加上了一层美颜磨皮特效,物体的原有纹理和细节变得模糊。她在路上看到一对母女,无法轻易辨别她们的年龄差异。令武敏最难过的是,「我再也看不清我的孩子和我自己了」。

一位受访眼科医生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这也是由于对比敏感度下降。如果手术完成得很理想,这一问题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如果医生技术不过关,患者会出现额外的视觉干扰。

即使医生技术过关,在陈伟蓉看来,人工晶体的特性仍可能带来不同的「滤镜」效果,「因为晶体本身就有色差,不同制造商生产的人工晶体色差不同」。她说,有些患者在术后反馈,所有衣服看起来都崭新的,另一些人看到的东西则泛蓝色调。她所在科室里,一位医生的母亲在做过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后,每次去菜市场买菜,看到的肉都感觉不新鲜。

「确保患者在手术后有比术前更好的视觉质量,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姚克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人工晶体不像自然晶体那么敏感,从看远方切换到看近处,能迅速调节焦点,「这类手术是通过三个光学区解决视力问题,比如近距离,会设计把书放在30—35厘米的地方,患者能看得最清楚,靠前或靠后会模糊一些,需要患者找到并适应最佳视觉位置,不像一些宣传所说,全程视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对手术的宣传过度」

对于无白内障的老花眼人群,是否有必要进行这类多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在国内医学界尚存在分歧。

多数公立医院眼科医生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都持谨慎态度。姚克解释说,如果患者有白内障,同时有老花、远视或近视等问题,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但如果患者没有白内障、视力基本完好,只因为看到网上宣传后心动,「还需慎重」。姚克指出,目前社交媒体上针对这类手术的宣传并没有充分介绍手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有些过度」。

手术后,武敏结识了20多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接受过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的患者,大家普遍反映:「为什么我们事先查到的信息,都在说这个手术很好?」她反思,许多老花眼人群的手术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医疗机构和厂商共同「制造」出来的。

与白内障患者相比,单纯的老花眼人群,对手术的期望值往往更高。张顺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前者视觉功能已受到严重损害,术前视力可能仅为0.3,术后如果能恢复到0.6,他们会非常满意。而老花眼人群眼部的晶体是透明的,原本没有疾病,他们更难承受手术的不确定性——如果是戴眼镜,矫正视力可达到1.0,但如果术后视力下降到0.6,「这种落差会让他们难以接受」。

在门诊遇到只是不想戴老花镜的患者,陈伟蓉一般都会拒绝做手术。她经常提醒学生,在做透明晶状体置换手术时,要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去开这个刀?」至少讲出三条理由。医生要与患者讨论应不应该做手术,风险在哪儿,能否获益。

张顺华支持单纯的老花眼患者可以接受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但她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术前医生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远、中、近视力,并预测手术效果,只有当术后视力有显著提升空间时,例如患者原先有高度近视或深度远视等,手术才被认为有其必要性。张顺华强调,开展这类手术时,需要更严格地筛选和评估病人,眼底不能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视网膜疾病以及严重的视神经疾病——也就是说,除了「镜头」问题,「底片」必须完好。角膜情况需认真评估,如果做过激光飞秒矫正近视手术,也不是理想的眼部条件。

徐怡君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对手术和视力有极高要求、难以接受任何术后问题的完美主义者,可能会被劝退。此外,如果患者看远和看近的视力还尚可,会建议对方再观察一段时间,等视力下降更多或对日常生活影响更大时再考虑手术。

万斯·汤普森是美国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学会主席,是国际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知名专家。他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的理想患者:没有严重眼部合并症,在任何距离下都不愿意佩戴矫正眼镜,并且愿意在任何一个距离下牺牲一定视力以换取多个距离下获得可接受视力的人。

实际上,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远高于白内障防盲手术。张顺华曾参加国内一场老花眼矫正手术的学术会议,一位教授将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比作眼科手术中的「珠穆朗玛峰」。与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相比,白内障手术往往更「粗放」,擅长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不一定能做老花眼矫正手术。陈伟蓉特别强调,后者的「功夫在光学」,这是许多基层眼科医生欠缺的。

张顺华举例,如果一些医生对细节疏忽,比如在角膜切口时位置有偏差,就可能给患者带来100度以上的散光——这会造成患者在术后远中近景都不清楚,必须佩戴一副眼镜矫正散光。她直言,国内能熟练进行透明晶体置换术的眼科医生屈指可数,大多数眼科医生尚不能完全掌握这项技术。

并非所有医院都有条件开展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要做好多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医生除了拥有丰富的白内障手术经验、懂视光光学知识,还要配备专业医疗团队、完善检查仪器设备,才能对患者进行准确眼部生物测量、眼部结构检查和评估,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人工晶体。

脱镜率并非百分之百

手术恢复半年多后,周齐鸣在医生建议下不得不戴上了一副老花镜。「一个镜片75度,另一个100多度。」周齐鸣说。事实上,老花眼矫正手术无法百分之百脱镜。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明确提到,术后可能存在残余屈光度数,有需要再次手术矫正的可能,而且手术的目的是获得功能性视力,而非完全放弃眼镜,在进行某些活动时,可能仍需佩戴眼镜。张顺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即便手术开展得顺利,她术后患者的脱镜率大约是93%,个别患者在看中近距离时,仍需眼镜辅助。

自然晶体被剔除后是不可逆的,这意味着,一旦手术出了问题,对每个个体而言,都是终生遗憾。近年来,陈伟蓉在门诊见到不少患者,在其他地方做三焦点老花眼矫正手术出了问题,希望她能修补。其他受访的眼科专家也遇到相似的患者需求。

一种常用的补救办法是将多焦点人工晶体取出来,换成单焦点人工晶体,后者不会带来眩光等光学不适感,但代价是,单焦点人工晶体只能让患者看清一个焦点。取出人工晶体的手术风险也非常高。「由于人工晶体是被植入眼内的一个囊袋中,随着时间推移,囊袋会收缩,因此在取出人工晶体时可能会损坏囊袋,引发更复杂的问题。」陈伟蓉解释。

今年以来,国家组织了人工晶体等六类医用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集采结果陆续在山东、云南、江苏等多地执行,其中人工晶体类耗材平均降价60%。此次集采前,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价格过万元,目前,三焦点-非散光人工晶体的最低中选价格仅8996元/个。

价格显著下调,意味着未来可能会吸引更多人选择这类手术。张顺华认为,国内许多眼科医生之前并未有长期使用高端人工晶体的经验,他们需要时间熟练掌握相关技术,这一过渡期内,一些患者可能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医疗体验。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目前针对老花眼的人工晶体置换手术,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准入门槛。专家分析称,此类手术价格高,一些人工晶体厂商的推动力量过于强大,医院和医生不应受利益驱动,而要慎重评估适应证,充分告知患者手术风险,在术后重视复查。

(文中周齐鸣、武敏为化名)

发于2024.7.22总第1149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摘掉老花镜的「神奇手术」?

记者:杨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