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雷黎明:心外重症监护,助力患者走向康复的关键一站

2024-09-21健康

重症监护室作为医院中最神秘且紧张的科室,这里充满了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紧张氛围。门内,监护仪的跳动、输液器的滴落、呼吸机的节奏共同构成了这个特殊战场的独特旋律。门内,医护人员在此不仅要全力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还需及时为门外的家属提供心理慰藉和支持。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重症监护一科主任雷黎明教授,虽为一名「80后」,却已凭借深厚的从医经验,深切体悟到重症监护工作的艰巨与挑战。在无数次抢救患者的危急关头,她之所以能从容应对,背后凝聚的是她不懈的学习与实践。每一次成功救治,都是对生命尊严的崇高敬意与坚实守护。为了能在生死攸关之际挽救更多生命,雷黎明教授带领团队紧跟医学前沿,不断学习最新医疗技术,不断提升自身及团队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得到最有效的救治,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多元素滋养成长

深耕心血管重症监护领域

自医学生时代起,雷黎明便对心脏泵功能的奥秘及心血管疾病的复杂性产生了浓厚兴趣。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作为麻醉学专业出身的她,在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领域更是得心应手。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这个拥有66年光辉历程、在国内心血管领域举足轻重的研究所,深深吸引了她的注意。尤其是得知前辈罗征祥院长与自己同为华西毕业(雷黎明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现四川大学),这种渊源更坚定了她加入这个团队的决心。

来到这里后,雷黎明感受到了科室整体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的科研精神。更让她坚信这里不仅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成就,更有一支专业、高效的团队,以及开放的国际视野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些元素为她提供了丰富的成长土壤,使她在心血管学科重症监护领域不断深耕,茁壮成长。

当有机会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做访问学者时,雷黎明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宝贵的机会。在国外的1年半时间里,她广泛接触前沿的医疗技术和理念,这些经历极大地拓宽了她的视野,也对她回国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她不仅接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提升了多任务处理能力,还学会了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和专注。

这段访学经历让雷黎明更加坚定了在心血管病学科领域的追求。「我在实验室里深入学习了基础科研的方法和技术,与顶尖的科学家们交流思想,拓宽了视野。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也让我更加明白了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重要性。」

她深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个富有历史底蕴的学科。因此,回国后,她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科研知识融入日常医疗工作中,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学科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当患者转入监护室后

我的「战斗」才真正开始

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是专门收治危术后重症并给予精心监测和精确治疗的病房。是心外科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环节,集中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监测和有效的救治。手术成功当然需要医生精湛的技术,但若无良好的监护,医生的努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雷黎明告诉【医师报】记者,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在这场生命保卫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恢复,监护室团队全程参与,为患者量身定制监护计划。手术期间,他们与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团队及手术室护士等团队紧密协作,力求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当患者被安全转交至重症监护室,这里成为了他们走向康复的关键一站。

「在重症监护室,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因为心脏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快速反应能力。接收到术后患者第一时间,我们如同接力赛的最后一环,对前序治疗进行全面审视,重新评估治疗重点,预测潜在风险,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多年的训练使我们能够预见病情的发展趋势,而整个团队也紧密配合,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

雷黎明认为,目前中心已形成完善的闭环,得益于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目标——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恢复,顺利过渡到病房并最终出院。「当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沟通协作便水到渠成,共同为患者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线。如今,随着移植技术和心室辅助装置的日益发展,重症团队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升级。

她指出,心外科重症监护室虽然主要处理的病种相对单一,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冠心病(如搭桥手术)以及主动脉夹层等,但这些疾病背后却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体系问题。特别是在瓣膜病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许多瓣膜病患者往往在疾病早期无法得到适当的治疗和照料。因此,当这些患者来到医院就诊时,往往已经处于疾病的终末期。

面对这些终末期患者,心外科重症监护室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由于患者的生存预期不佳且手术风险较高,我们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评估。这包括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必要的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以及预测手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除了术前评估外,术后的照护也是至关重要的。胸外科重症监护室需要为患者提供精密的监测和有效的治疗,以确保患者在术后能够尽快恢复。这包括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指导和支持。

另外,随着心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监护团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与其他综合ICU的患者相比,心脏病患者和主动脉夹层患者更为特殊,护理难度更大。在这方面,我们的团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依托强大的产科和新生儿科实力,我们成功处理了许多孕妇夹层病例。

「在过去,面对孕妇夹层,通常的做法是保大人而牺牲小孩,或者即使大人小孩保住,子宫也难以保全。然而,我们的团队秉持着保大人、保小孩、保子宫的理念,通过精细的手术安排和团队合作,成功完成了多台主动脉夹层的高难度手术。在紧急情况下,团队迅速行动,仅在10分钟内完成剖宫产手术,并通过在子宫内放置水囊压迫止血等创新手段,确保了患者的安全。」雷黎明告诉记者。

心外科技术的进步对监护团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但这也促进了我们学科的发展和团队能力的提升。这种良性循环不仅体现了我们学科的特色,也是其他综合重症团队难以比拟的优势。通过不断优化和整理这些成功案例,我们将继续推动医疗护理水平的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不轻言放弃

以科研创新带动临床发展

面对重症监护领域中的经济困境与患者救治,雷黎明深知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她接收的不少患者因经济条件限制,往往在疾病晚期才寻求治疗,这使得救治过程尤为艰难。她却始终总团队强调,在每一步治疗中,都需将患者的伤害降至最低,确保最高的安全性,并助力他们尽快度过手术难关。

重症监护医生经常面临这样的困境:患者仍有救治可能,但家庭经济压力已至极限。在这种情况下,既要考虑患者的生命安全,也要顾及家属的经济承受能力。当面临难以抉择的时刻,医生的承受力都受到极大挑战。

「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家庭,我们会进行初步判断。如果预后悲观,且家庭经济确实无法承受,我们会尊重患者的选择。但若我们认为仍有救治希望,即使患者已无力支付,我们也会不会因欠费问题,而放弃患者,总会通过各种方式解决来费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科室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既考虑治疗效果,也兼顾患者的经济实际。」雷黎明说道。

现阶段,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领域面临着病种集中、高度专业化及要求快速反应和高技术水平的挑战。雷黎明成为科室执行主任后,不仅带领团队在多器官功能高级机械支持、心血管大数据应用及机器学习辅助诊疗上构建了独特优势,还始终紧跟医学最新进展,通过持续教育、跨学科学习、技术精进及参与研究等多元化途径,不断提升团队及个人的专业水平,有力推动了医学知识的进步。她深知团队强大的重要性,因此注重科室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明确发展目标,强化团队与文化建设,同时紧密结合科研与临床,以科研创新带动临床发展。

雷黎明教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重症监护一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

现任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外科围术期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体外生命支持与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组组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分会常务委员及青年专业组组长、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重症与康复技术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重症分会委员。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心脏发育相关基础研究及心血管疾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的围手术期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自然、市科技计划及厅级科研项目多项。近年来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包括Intensive Care Medicine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